中國古代為何要打更?僅僅用來報時嗎,網友:古人智慧讓人折服

“噹噹噹~天乾物燥,小心火燭~噹噹噹~”,喜歡看古裝劇的小夥伴,對這句臺詞肯定不陌生。古代沒有精確報時手段,所以在夜晚,為了給人們報時,產生了一種巡夜的職業,稱為“更夫”,俗稱“打更的”。

中國古代為何要打更?僅僅用來報時嗎,網友:古人智慧讓人折服

打更的歷史很久遠,最早起源於原始巫術,巫師們揮動手中的木棍,奮力敲擊銅鑼,藉此達到“驅鬼”的目的,後來逐漸演變,才成了更夫手中報時的工具。

古代人們,尤其是農村地區,少有娛樂專案,基本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可沒有明確的時間刻度劃分,做起事來沒有計劃,所以更夫一職,在當時較為普遍。人們聽到更夫的打更聲,便按照慣例,規劃自己的事情。那麼這份職業,到底有什麼特殊呢?

中國古代為何要打更?僅僅用來報時嗎,網友:古人智慧讓人折服

別小看打更,那可是有很多講究

關於打更這份職業的初級門檻,其實並不高,就是要求更夫能熬。

為了在夜晚準確報時,打更人晚上從不睡覺,這種擾亂生物鐘的工作,讓很多人無法勝任。有些新上任的更夫,常會採用各種方法,防止自己睡著。比如有人會在手上綁一根短短的香,如果睡著了,香就會燒到手上,人也就燙醒了。

其次,打更也是個技術活,一個夜裡,一共要“更”五次。分別是:

①落更(晚上7點~9點):第一更,一快一慢,接連打三次。這一更主要用來提醒人們,差不多到時間了,大人們別幹活了,小孩別玩了,趕緊洗洗睡吧。

②二更(晚上9點~11點):第二更,連打多次。這時候,人們該上床睡覺了,古代沒燈,用的都是蠟燭。更夫接連敲鑼,提醒人們注意熄滅蠟燭,防患於未然。

中國古代為何要打更?僅僅用來報時嗎,網友:古人智慧讓人折服

③三更(晚上11點~凌晨1點):第三更,一快兩慢。我們常說的“三更半夜”就出自於此,提醒人們注意防盜。

④四更(凌晨1點~3點):第四更,一慢三快。已是夜深人靜,不要大聲說話了。

⑤五更(凌晨3點~5點):最後一更,一慢四快。這時候,雞就該叫了,古代人們早睡早起,就算是皇帝,這時候也該起床,去準備一天的工作了。

中國古代為何要打更?僅僅用來報時嗎,網友:古人智慧讓人折服

充當城池保安,防患敵情

別看更夫們常年裡走街串巷,那在古代也算個編內人員,有自己的專屬工作單位,叫做“譙樓”。作為整座城的報時活動中心,這個建築的陣仗可不小。

拿宋朝的銅壺閣舉例,古書有描寫:“上下兩層,一共十四間房,寬十丈深五丈六尺”,整個一大別墅呀。明朝時候的鼓樓也不輸宋朝:“凡山之形勝,盡在目中”。那麼問題來了,要是單純就為了計時,何必花費龐大的人力物力,來建造這麼華而不實的東西呢?

中國古代為何要打更?僅僅用來報時嗎,網友:古人智慧讓人折服

當然,譙樓的功能不止於此。作為一個城池的最高處,“譙樓”是一座地標,能夠向外遙望遠處,查探敵情,時刻保護城內的安全。明清時期,大部分城市的譙樓,都立在市中心,以此為據點,向四面八方延伸街道,構建脈絡。

部分譙樓中,還常年駐紮著軍隊,一旦城池哪裡有異動,經過熟悉城市結構的更夫指導,很快就能發揮作用。這樣一看,更夫放到現在,還是個“多功能型”人才。可他的作用,還有更重要的一點。

中國古代為何要打更?僅僅用來報時嗎,網友:古人智慧讓人折服

預防火災,更夫是重要的“報警器”

古代也有天災,相比於洪澇和旱災,火災破壞力更大。《二十四史》中,就記載了2500年中878次的火災。尤其是宋、明、清時期,火災總數高達200多起。

為何火災後果如此嚴重。首先是建築材料,相較於昂貴的磚石,木材的應用極為廣泛,尤其是尋常百姓人家,更是火災的高發區。

另外,城市人口密度大,遇到繁榮期,諸如“太平盛世”、“貞觀之治”,城市人口增長加快,房屋擴建的速度也跟著提高,大家變成了沙丁魚罐頭,住房也擠在一起。

中國古代為何要打更?僅僅用來報時嗎,網友:古人智慧讓人折服

最後,就是消防技術的落後,除非是在走水初期就遏制住火勢,否則即便察覺到了,那種大火,想撲也撲不滅呀,只能趕快挖出隔離帶,避免更大的損失。這也是為啥,有時古代的一場大火,嚴重的能燒燬大半個城市了。

而這些火災火情,大部分時間都發生在深夜,人們熟睡時未曾察覺,最終導致大火。這時候,打更人,就成為一個“報警器”,眼看著哪裡走水,立刻敲鑼打鼓把人叫醒,趕快把火撲滅。尤其是在明清年間,人們的防火意識提高,鄉間鄰里都要置辦大水桶存水,防患於未然。這一切,也就依賴於“打更”的更夫們了。

中國古代為何要打更?僅僅用來報時嗎,網友:古人智慧讓人折服

從萬物復甦的春天,到寒風凜冽的冬天,更夫們耐住了乏味枯燥,成為人們的活體“鐘錶”、“人肉攝像頭”、“人工報警器”。風霜雨雪間,也見證了歷史的輪迴。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