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悍將悲歌:血戰高安陰間嶺,太平軍和湘軍陣亡上萬

【太平天國曆史專題220】文 | 陳浩蘇在離今天的江西高安市城區約48公里的地方,有一個名叫英崗嶺的小山嶺。別看它現在平淡無奇,如果翻開它以前的那段歷史,足以令人驚歎。民國以前,也就是晚清時代,它不叫英崗嶺,而叫“陰間嶺”。為什麼有著這麼一個寒氣逼人的名字呢?這還得從那段歷史故事說起。

太平天國悍將悲歌:血戰高安陰間嶺,太平軍和湘軍陣亡上萬

太平天國地圖高安古為瑞州,英崗嶺之地,是宜豐通往高安諸縣,高安南通樟樹、西到新餘這三條大路的交匯處,由此可見地理位置極為重要,乃兵家必爭之地。1854年前後,石達開部太平軍席捲江西,連下七府一州五十餘縣。1855年12月,攻佔了瑞州府(高安)和臨江府(清江)。檢點賴裕新受石達開之令鎮守高安一帶,統領的太平軍約五萬餘人。為了和臨江的太平軍成呼應之勢,高安南面的英崗嶺這條互通的要道顯得極為重要。湘軍也看到了這一點,半年之內,先後率重兵攻打英崗嶺多次,但都被太平軍悍將賴裕新擊退。

太平天國悍將悲歌:血戰高安陰間嶺,太平軍和湘軍陣亡上萬

1856年初,湘軍驍將蕭啟江率軍數千,兵分三路,從北面進攻英崗嶺(清廷戰報寫作陰岡嶺),他自率中軍正面進攻,右路清軍從英崗嶺的西面繞到正南面,向太平軍進攻,這路敵人在數量和裝備上都比較弱,面對這種形勢,賴裕新採取避強擊弱戰術,主攻南面湘軍。對於北路湘軍和左路湘軍,採取佯敗誘敵的策略,牽制住他們。蕭啟江中計了,他以為眼前的太平軍是烏合之眾,於決定在附近西溪河邊把太平軍一口吃掉,於是下令在西溪河上架三座浮橋,準備向太平軍進攻。同時派田興恕率兵守饒家橋的東面,楊恆率兵守住上杭橋。

太平天國悍將悲歌:血戰高安陰間嶺,太平軍和湘軍陣亡上萬

就在這時候,清江縣(今樟樹市)的太平軍來援,賴裕新命令他開始反攻。太平軍首先奪取了饒家橋,清軍拼命阻截,一個叫田參戎的將領親自督戰,他騎著一匹大白馬,向太平軍殺來。太平軍朝著他放了一炮,只見白馬炸飛了,田參戎沒死,但是一頭飛進泥坑了,然後屁滾尿流地逃竄,弄得這支人馬整體潰敗。蕭啟江聞訊,大驚,開始慌亂,太平軍趁機猛攻,賴裕新命令已經擊敗南路的太平軍加入其中,一場血戰拉開了。就在太平軍取得初步勝利之時,從瑞州城外趕來的一支湘軍援兵殺到,將從清江縣來援的那部太平軍堵在英崗嶺上,於是他們腹背受敵,只好拼死突圍,撤回清江。

太平天國悍將悲歌:血戰高安陰間嶺,太平軍和湘軍陣亡上萬

今天的英崗嶺英崗嶺一戰,雙方的損失都很慘重,戰死萬餘,真是屍橫遍野,血染山崗。戰後,當地百姓於嶺西建萬人墓(亦叫“亂葬崗”),掩埋遺屍,並刻碑詠歎:“亂葬崗上千堆土,唯有此墓傳千古”,具體碑文已經佚失(1983年5月英崗嶺古戰場被高安縣人民政府列為全縣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又因戰死的人太多,陰氣重,夜間無人敢單獨過往,於是給它改了個新名字,稱為“陰間嶺”。直到民國初年,才將存在了半個世紀之久的陰間嶺改回英崗嶺。參考資料:《太平天國史》,《高安縣誌》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