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700年的元代戲臺,為什麼後牆上戳個窟窿,還裝了個砂石槽?

胡哥圖片文字均為原創,侵權必究,已授權維權騎士全網維權。

在我國現存的8座元代戲臺,都在山西境內,僅僅是在臨汾,就有5座,而最牛的是,在臨汾堯都區一個方圓10公里的地域內,就有三座。

這三座戲臺分別是魏村鎮牛王廟戲臺、土門鎮東羊村后土廟戲臺以及吳村鎮王曲村東嶽廟戲臺。

這三座戲臺各有特點,牛王廟戲臺構造簡潔,三面敞開,單簷歇山頂;后土廟戲臺則是唯一的十字歇山頂,構造最精巧,還有元代壁畫;而王曲東嶽廟戲臺最奇葩。

距今700年的元代戲臺,為什麼後牆上戳個窟窿,還裝了個砂石槽?

它奇葩在於,說是元代戲臺,卻是旁證得來的,多少有點怯;第二呢,好好的戲臺,你以為是個亭閣式房屋,可人家前面多了個奇怪的抱廈;三呢,後場裡有個神秘的石槽,一般人注意不到;四呢,鐘鼓樓的樣式很少見。

一、一塊明代石碑證身份

王曲東嶽廟位於吳村鎮王曲村東邊王曲小學旁,廟南側已經拆建成一個廣場,東嶽廟非常顯眼,遠遠地就能看到那彩色的琉璃屋脊和古香古色的戲臺後牆和鐘鼓樓。

距今700年的元代戲臺,為什麼後牆上戳個窟窿,還裝了個砂石槽?

和前兩座戲臺類似,王曲東嶽廟戲臺也是坐落在方形的臺基上,單簷歇山頂,屋頂是鮮豔的黃綠琉璃屋脊和筒瓦鋪設。

戲臺三面有牆,正面臺口敞開。四角是四根粗大的木柱支撐,柱頭設大斗放替木額枋,每面額枋上設定5朵斗拱,由三層井字框架層疊搭建,最後撐起人字形屋脊。

距今700年的元代戲臺,為什麼後牆上戳個窟窿,還裝了個砂石槽?

從內部仰面觀察,樑架結構與前兩座戲臺不同,它沒有使用抹角梁,三層井字框是平行縮小關係,而不是前兩座的井字框交錯搭建。

所以,最後形成的藻井就不完全像八卦形,而是個田字格形。從結構上來說,相對簡單些。

在戲臺的斷代上,因為沒有從當地的各種志書史料上查詢到確切記載,專家們是從它的構造定位元代的。

距今700年的元代戲臺,為什麼後牆上戳個窟窿,還裝了個砂石槽?

這顯然說服力有些不夠,所幸在正殿東嶽殿簷下,有一塊70釐米左右高的明代石碑,成為有力的旁證。

石碑為笏頭碑,大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立石。碑額上是四個繁體篆字“重修岱嶽”,碑文有些模糊,大致記載了重修廟宇的經過。

距今700年的元代戲臺,為什麼後牆上戳個窟窿,還裝了個砂石槽?

岱嶽廟就是東嶽廟,有些地方也稱為泰山廟,是中國北方道教正一教的廟宇,供奉的主神是東嶽大帝泰山神。主觀萬物出生,權柄很大。所以很多地方都有此廟。

在這塊石碑上,專家們發現了該廟的修建年代,故而確證了該廟配套建築戲臺的元代身份。

二、看久了就不醜的抱廈

戲臺沒的說,越看越精緻。可是從正面來看,卻有些不倫不類,甚至怪異的感覺。因為戲臺的臺口位置,多了一座新建築。

距今700年的元代戲臺,為什麼後牆上戳個窟窿,還裝了個砂石槽?

說它是新建築,其實也差不多有百年了。這個抱廈一樣的建築增建於民國年間,左右寬度和臺口等齊,成為一個橫向很寬還帶兩件耳房的樣式。

抱廈是捲棚頂,緊接在戲臺的屋簷下,粗看彷彿勾連搭的結構,其實各是各。但因為有了抱廈,把臺口的空間包圍了進來,客觀上形成了縱深的空間。

距今700年的元代戲臺,為什麼後牆上戳個窟窿,還裝了個砂石槽?

於是,古人們就在前簷柱的後側修起了一道隔扇門,把戲臺分隔成前後場,徹底改變了元代戲臺的內部結構。

兩側的木門就是出場和入場的便門,門上常見的題字是“出將”“入相”。不過這裡早已模糊不清,看不出原來的字樣。

抱廈兩端邊角處,前面砌牆開小窗,後面在右前角柱外側開一個便門,這是上下戲臺的地方。

距今700年的元代戲臺,為什麼後牆上戳個窟窿,還裝了個砂石槽?

經過這麼一改造,戲臺的封閉性大大加強。而且戲臺和抱廈從遠處看,很像一個巧媳婦抱著一個胖娃娃。

多看一會兒,你會發現,如果沒有牛王廟戲臺、東羊后土廟戲臺做參照的話,好像也不醜,似乎本來就應該是這樣子的。

特別宣告:以上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新浪網觀點或立場。如有關於作品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於作品發表後的30日內與新浪網聯絡。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