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黃裳的別名叫什麼

儘管金庸老先生強調過,自己寫的武俠故事重點在於“俠”,而非“武”,意在借書中的俠客傳遞俠義精神,但作為一個普通讀者,就筆者而言,固然能感受到金老的用意,但書中最吸引人的,始終還是武林高手之間的對決,也正因為如此,讀者討論得最多的問題始終是某兩位高手之間的強弱關係。

若不同時代、不同作品中的高手被放在一起比較,難免被詬病“關公戰秦瓊”,可金庸筆下還存在著不少同時代的高手,卻沒有交手經歷的情況,比如“劍魔”獨孤求敗與“北宋大內文官”黃裳就屬於這種情況。

你看黃裳的別名叫什麼

(獨孤求敗劇照)

根據書中的設定來看,他們都是“後天龍時代”的頂尖強者,獨孤求敗向來視頂尖高手為獵物,他為何沒去挑戰黃裳?

一、威名遠揚的黃裳,渴求一敗的劍魔

從獨孤求敗留在劍冢中的文字來看,他一直都渴望遇上一個能夠擊敗自己的人,而關於獨孤求敗所處的時代,楊過分析過,是六七十年前(還只是推測,或許是更久遠的時間,但不會太久,畢竟神鵰的壽命),也就是“後天龍時代”,從這裡來看,他應該知曉黃裳的事蹟。

黃裳當年的名氣有多大?可以說他就是“武林公敵”。

當年黃裳是無師自通,從道藏典籍自創了一身神功,此時的他尚且還算不上神功大成,卻已然可以橫行武林,至少明教的法王、使者都不是他的對手,有不少明教高手都死在他手中,而後武林群雄便稱他“不守江湖規矩”,繼而對他群起而攻之。

你看黃裳的別名叫什麼

(楊過劇照)

原文道:“不料明教的教徒之中,著實有不少武功高手,眾教徒打起仗來又人人不怕死,不似官兵那麼沒用,打了幾仗,黃裳帶領的官兵大敗。

他心下不忿,親自去向明教的高手挑戰,一口氣殺了幾個什麼法王、什麼使者。

哪知道他所殺的人中,有幾個是武林中名門大派的弟子,於是他們的師伯、師叔、師兄、師弟、師姊、師妹、師姑、師姨、師乾爹、師乾媽,

一古腦兒地出來,又約了別派的許多好手,來向他為難,罵他行事不按武林規矩。

值得注意的是,這裡強調的是官軍敗給明教,而黃裳本人並沒有敗給某一位高手,而後來他那報復之舉就惹來了群雄圍攻。

可以說黃裳不僅是絕頂高手,他還是這個時代名氣最大的人,畢竟金庸全書被武林各大門派圍攻的人除了蕭峰之外也沒幾個了,蕭峰的名氣如何?讀過《天龍八部》的人都知曉。

你看黃裳的別名叫什麼

(明教劇照)

若獨孤求敗以“敗盡天下高手”為目標,他自然是不可能錯過挑戰黃裳的機會的。

二、

黃裳退隱的四十年,藏身何處?

當然,書中也提到過,黃裳後來被武林群雄追殺,他自然是寡不敵眾,只能選擇隱居起來,而他這一躲便是四十多年,以至於他再度出山之後,他的仇家不是老了便是死了。

原著是借周伯通提及過這段往事:“

黃裳的幾十個仇人,個個都是好手,武功包含諸家各派,何等深奧,何等繁複?他要破解每一人的絕招,可得耗費多少時候心血?原來他獨自躲在深山之中鑽研武功,日思夜想的就只是武功,別的什麼也不想,不知不覺竟已過了四十多年。

難道是因為獨孤求敗闖蕩武林的時候,黃裳剛好處於隱居的狀態?所以獨孤求敗才沒能遇上黃裳?

先不說是否存在這種可能性,筆者更好奇的是黃裳躲在何處,在筆者看來,他隱居的地方若是獨孤求敗的那劍冢,一切就很好解釋了。

三、人盡皆知之人,無人知曉之人

回到前文提出的問題,獨孤求敗是因為黃裳隱居了,才沒遇上對方嗎?筆者持否定態度,原因很簡單。

無論黃裳是否隱居,並不影響獨孤求敗的名氣,若他真的敗盡了天下高手,後世武林的高手又如何會不知其名?

你看黃裳的別名叫什麼

(黃裳劇照)

反觀黃裳,他的事蹟即便談不上人盡皆知,但至少當年與他為敵的那些門派的人都知道,而像是周伯通這樣聽過他事蹟的人還有不少,這才是一個武林高手曾活躍於武林之中最合理的情況。

結合種種情況來看,筆者提出了一種猜想,所謂的“劍魔”獨孤求敗,其實就是黃裳本人。

而筆者也提到過,黃裳當年隱居了四十多年的地方極有可能就是襄陽城外的那深谷之中。

這段劇情便極有可能是黃裳當年被武林群雄逼得退隱,於是他將自身所學和仇家的武功融會貫通,繼而創出一套能夠破盡天下武功的劍法,也就是獨孤九劍(當時或許還未如此命名)。

而當他出山復仇時,卻發現仇家多半已不在人世,於是他感慨一身神功無處施展,於是便以“敗盡天下高手”為目標,展開全新的人生,接著他真就敗盡天下高手,感覺人生無趣,於是在晚年重新回到當年他隱居了四十多年的那個山洞,也就是後來的劍冢,而他也改名為獨孤求敗,自詡“劍魔”,他用的劍法也就成了獨孤九劍。

你看黃裳的別名叫什麼

(獨孤求敗劇照)

至於《九陰真經》,那則是他接觸過的各種武功,後來將各路武功融匯貫通創出的獨孤九劍沒被寫在經書中也合情合理。

只有這樣,才能夠解釋為何獨孤求敗明明以敗盡天下高手為目標,卻沒有去挑戰黃裳這種名震天下的高手,因為獨孤求敗不過是黃裳晚年給自己起的別名罷了。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