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後期文官權勢滔天,曾與文官制衡的武將勳貴,是如何被擊敗的?

土木堡之變,20萬明軍全軍覆沒。20萬明軍作為一支直屬於中央政府的機動軍隊,數量龐大,而且在成建制的被消滅對於皇帝來說必然是重大的損失,而且這也基本上可以說是作為明對蒙古政策的轉折點,雖然不是明朝由盛轉衰的根本原因,但也是重要原因之一,而且可以算是直接導致文官武官失衡的原因。

土木堡加速了文武失衡,土木堡之變之後,明朝軍事方面將領青黃不接,老一批能征善戰計程車兵也消耗殆盡。直到後來戚繼光組建戚家軍,明朝才終於出現了一隻有些戰鬥力的軍隊。在北京保衛戰後,也先也回到蒙古,由於損失巨大,蒙古也陷入了內耗之中,為明朝的恢復爭取了時間。

明後期文官權勢滔天,曾與文官制衡的武將勳貴,是如何被擊敗的?

明朝的軍功集團,朱瞻基先滅了一波,到朱祁鎮手上被滅了個乾淨,而皇族宗室在朱棣時就已經廢了,在此情形下,皇帝本人在權力鬥爭中基本等同於裸奔,於是皇帝開始扶植宦官,而文官集團由於沒有軍功集團或皇族勢力壓制,且由於科舉制而產生源源不斷的活力,開始做大,黨爭之勢已不可挽回。

從朱佑樘開始,利益集團之間的鬥爭及傾軋成為明朝政治生態的主旋律,在不斷的內耗及內憂外患下走向了滅亡。武將相對來說培養困難,土木堡之變葬送的都是打過仗的將領,文官系統太容易培養,士林領袖沒了,再推舉一個,可是武將系統呢,你推舉出來的沒有戰功,會有人信服嗎?武將是需要一刀一刀拼殺出來的。

明後期文官權勢滔天,曾與文官制衡的武將勳貴,是如何被擊敗的?

武將勳貴集團更新慢(主要靠子宮,對比文官科舉三年一更新),剛好土木堡又造成了人才斷檔。勳貴的核心應該是各位公爵,結果是,太祖封的公爵就留下來兩個,魏國公,曹國公。朱棣封了七個,兩個追封(不世襲),廢了一個(丘福),然後把李景隆幹掉了。也就是說北京守衛戰的時候,武勳想翻盤核心應該是這五個公爵。

首先徐輝祖家是徐皇后保下來,約等於軟禁待遇。黔國公沐家世守雲南,來不了。朱勇因為中伏而死(被代宗認為土木堡指定背鍋位),被于謙奪爵了。英國公的繼承人是個九歲小孩。定國公被無端壓了六年不襲爵,導致北京保衛戰時頭銜空缺。侯爵和伯爵裡有好幾個在土木堡之後有功的,但是扛不住勳貴大盤的萎縮。

明後期文官權勢滔天,曾與文官制衡的武將勳貴,是如何被擊敗的?

勳貴是一個封閉系統,人才逆淘汰是必然的。而文官透過科舉取士壟斷仕途,可以保證人才輩出,靠勳貴制衡文官是不現實的。事實上,文官只是皇權的奴僕,只要皇帝合格,怎麼玩文官都沒問題。一旦皇帝能力不足或者懶政,那就會使得文官搞亂朝政。

官僚來源分恩科和民科,利益不一致,文官不能壟斷仕途,明是因為皇帝能力普遍不足導致的,這個原因在於朱棣對宗室的刻意打壓造成皇室教育出了問題。土木堡之變,是因為從皇帝到大臣都過度膨脹,輕敵又浪操作。原因就是洪武永樂,乃至於宣德對蒙古作戰太順利。而

土木堡之變後幾個月,于謙就用二十萬二線部隊擊敗也先,證明了明朝的正常水平。爵位只是一個頭銜和待遇,比這個更重要的是明朝開國的爵爺都是能征慣戰的宿將。皇帝習武學打仗,風險高責任大,一般只有父子,爺孫支援才能貫徹。爵爺也一樣適用這個道理。能征善戰的爵爺團滅,那些襲爵的哪有實力掌握部隊,掌握不住部隊哪有實力對抗文臣。

明後期文官權勢滔天,曾與文官制衡的武將勳貴,是如何被擊敗的?

說到明朝就不得不提明朝的內閣制,內閣制的人從哪裡來呢,每次考試成績優異的人會送到翰林院裡面去學習,那些優異人中最拔尖的人才有資格進入內閣,從這裡就可以看出都是文官出身。

內閣制的建立,內閣只是皇帝的一個秘書機構,為皇帝出謀劃策而已,但是到了萬曆皇帝時期,內閣首輔張居正相當於一個宰相,權力之大,張居正在當首輔期間在官員任職方面當然都是選自己的人(都是文官肯定照顧),從洪武皇帝到萬曆皇帝內閣的權利總的趨勢是不斷變大,那麼也就意味著文官的佔地更多要職,自然文官的地位就提高了,差距自然就大了。

明後期文官權勢滔天,曾與文官制衡的武將勳貴,是如何被擊敗的?

文官帶兵是因為巡撫,總督本身就是有負責有軍事任務,再加上明朝文官帶兵的確挺強的,從兵部尚書到都御史很多人都能打,不像宋朝文臣軍事能力特別菜。土木堡之變後明朝皇帝丟掉兵權,重要的制衡力量勳貴集團被一網打盡,君權跟臣權發生改變。成化帝推出西廠,武宗推出劉瑾,嘉靖推出嚴嵩,萬曆索性不上朝,天啟推出魏忠賢,這些都是為了制衡文官。

明後期文官權勢滔天,曾與文官制衡的武將勳貴,是如何被擊敗的?

明代的權力架構體系(也就是制度)是從整體的文武分途到具體的文官內部的執行、監察、決策分隔,這和今天西方的三權分立有相似之處,但結果卻有根本不同,明代的制度決定了任何個人和單個的部門都無法獨立行政,只能服從於皇權。

張居正如果沒有得到李太后(其實也就是幼年的萬曆)和馮保(其實背後也是皇帝,一旦皇帝不喜歡他了,想廢就廢)的支援,他就啥也不是,但反過來作為皇權代表的李太后,或者後來的萬曆,卻可以選擇是否與張居正合作。

制度上文官沒有任何能制住皇帝的可能性,看崇禎就知道,幹什麼都可以,文官就是擺設,問題就是崇禎能力太差,但朱元璋這個制度要求皇帝是勞模,要天天九九七,甚至零零七,後面的皇帝可沒有怎麼肯努力了,所以自己放棄一部分權利給文官,讓他們處理(內閣)但這種權利依然受控,司禮監就是監控這種權利的,實際上明體制下,內閣和司禮監合併起來才是明以前宰相的樣子(張居正就是得到司禮監太監的支援才能不受控的掌握權力)。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