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大模式!

兩大模式!

文:裡海(公眾號:fengkuanglihai)

昨天我寫了馮柳最新的發言的解讀之後,我就控制不住的想來寫這篇文章。因為馮柳的打法給了我很大的啟示,展示了散戶怎麼才能在這市場上長期生存並賺錢。

昨天我寫的那些解讀,說實話,肯定失真度還是蠻大的,具體失真度有多大我是不知道的,第一,我不是馮柳,他內心怎麼想的我是不可能知道的,第二,我沒有他水平高,低維的人來解讀高維的人,本身就是一件扯淡的事情。

因此,大家就當看看,就當我扯淡吧,哈哈。

不過馮柳給我們最大的啟示是什麼呢?就是體系,雖然馮柳持續在進化,但核心就是他還是散戶出身,所以打法中怎麼都會閃現出散戶的影子。

大家注意到沒有,高毅的六位基金經理中,其他五位都非常的注重研究,講究研究取勝,透過深度研究提前發現價值,窺見未來,本質上是研究驅動,只有馮柳沒有怎麼講研究,反而介紹了幾個自己的模型,這裡就是最大的差異,也就是說,馮柳是透過體系來彌補研究的不足,屬於體系驅動。

而研究力,則是散戶最缺的能力了。說實話,散戶所謂的一些研究,在我看來,基本上就是浮於表面,大部分都是資料的搬運工,根本也不可能涉及到前瞻性的判斷,很多判斷就是在想當然。

說實話,在一個比較短的時間內賺點錢並不難,也許是整體行情比較好的階段,也許是純粹的貨幣大擴張時代形成的賺錢行情,也有可能是自己運氣好踩到了短期的市場風格。總之短期多多少少賺點錢是不難的,我這裡想的是長期超長期能夠持續賺錢,應該怎麼才能賺到的問題。例如,我想在這市場裡玩40年,怎麼才能保證在這麼長的時間段裡能夠賺錢。因為未來是不可預測的,市場隨時都會有各種意外的事情在等著我們。我想,除了國運這個問題我們沒辦法去左右之外,其他問題我們普通散戶如果遇到了,是否有破題的方法,讓我們長期在這市場玩下去呢?因此,我就想到了個人投資者能夠長期盈利的兩大模式,歡迎大家探討。

第一大模式,在極其狹小的能力範圍內的研究驅動。

雖然散戶是沒有研究力的,但如果把自己聚焦在一個非常狹小的能力圈範圍內,還是有可能做到研究驅動的,也能夠在這市場裡持續不斷的賺到錢。這個是我之前的玩法,本質上是研究驅動,就是透過深入研究看到企業的未來,從而下注賺錢。不過,早期的我是朦朦朧朧的,不太明白這個研究驅動需要在一個極其狹小的能力範圍內才行。早期我是瞎研究,東研究西研究,後來發現不太對頭了之後,才慢慢縮小研究範圍,陰差陽錯地走到了在一個非常狹小的能力範圍內來做正向研究的路上來了。

為什麼我說要在非常狹小的能力範圍內來做這個事情呢?原因是隻有在一個非常非常狹小的能力圈範圍內來做這個事情,散戶才有可能在研究方面超越機構。雪球上有少部分優秀的個人投資人就是這樣乾的,就是聚焦到自己能力圈內的極少數標的,然後長期持有,最後賺到了大錢。例如,有幾十億元市值的時候就看清楚了愛爾眼科模式的投資人,然後堅定持有,最後賺了數十倍,而他本人就是醫院的醫生,研究眼科得天獨厚。愛爾眼科的什麼動向,是咋回事,他清楚得很,比任何研究機構都熟悉愛爾眼科。這就是在一個非常狹小範圍內做到深入研究。

這裡的要訣就是,一定要在能力範圍內,我個人認為,就是本職工作所在的行業是最佳選擇,每個人都有本職工作,如果能長時間的聚焦本職工作鏈條上的上市公司,隨著時間的堆積,一定會對少部分公司有著非常深入的理解。一旦脫離自己的能力圈,別給我說是研究,基本都是瞎扯淡。

前期我搞的再升科技和涪陵榨菜,就是這種模式下的產物,還好還好,兩個都賺到錢了。

第二大模式,在比較廣的範圍內的體系驅動。

這就是馮柳給我的最大啟示了,現在我主要就是這麼在幹。這種模式下,最大的好處就是弱化了研究的力量,就算沒啥研究能力,但只要有最基礎的分析整理能力,能夠把公司解構清楚,就可以幹了。

能力圈內聚焦極少數標的,範圍無法擴大,畢竟精力人力有限,但體系建立起來了,就可以按照自己的體系找股了,不受研究的限制。

諸如馮柳,在他的發言中,他就分成了幾類,並且很明顯的介紹了研究是為體系服務的,研究是為了給標的分類,一旦把標的定性分類了,投資就簡單了,按照既定的方案流程幹就是了,不需要太多的主觀思考。

所以,這就是依靠體系來驅動長期發展。在這種體系下,可以快速地過濾很多標的,找到符合自己模型的標的。因此,這就是馮柳能夠迅速找到幾十只個股的原因。

體系驅動型好處有幾點,第一,弱化了研究中的主觀因子,使得主觀判斷的權重下降,避免個人認知性失誤而形成的虧損。第二,可以源源不斷的找到很多標的,單個失利或虧損不影響長期盈利。如果比較分散的話,可以做到淨值曲線非常優美。第三,脫離了傳統意義上的能力圈的概念,只需要最基礎的研究能力,把公司的各因子簡單呈現出來即可。

當然,這種搞法也不是那麼容易,首先自己要有體系,這個已經難到了絕大部分人,據我觀察,在雪球裡的各路牛人,90%以上的人還是研究驅動型,體系驅動型的少之又少,怎麼形成一套適合自己的體系,太難了,牛人尚且如此,更何況普通散戶呢,普通散戶啥都不是,就是運氣驅動型,哈哈。其次,就是要把各標的準確的分類,一旦分錯類了,收益就會大相徑庭,這就是馮柳說的,過去有些股的分類不對導致的收益不佳,說實話,這也是個難點。

不過,做投資,再怎麼弱化基本面研究,底層研究能力還是需要的,我們運用體系,只是儘量避免主觀因子過多導致的判斷失誤而已。

每個人的投資觀都不同,同樣一個股,結構得清清楚楚的,有些人認為可以,有些人認為不可以,總有一方錯一方對,我們需要儘量避免的,就是這樣的主觀判斷而已。

我也不知道什麼時候走到這條路上來的,總之我現在主要靠體系驅動而非研究,前面我也寫過文章介紹過我的體系,我有一套系統的體系來支撐我的投資行為,這套體系,有“道”有“術”,大家有興趣的可以翻歷史文章去找來看。例如,在“術”方面,我也有自己的模型,諸如白馬股殺業績模型、隱型冠軍長期不漲模型、簡單公司困境反轉模型等。總之,我就把公司往這些模型中套,套得上就幹,套不上就不幹,就這麼簡單。

不知道上述兩種套路,能否支撐我繼續在這市場上呆40年?哈哈!

對了,從今天起我不日更了哈,幾個原因,第一,保護眼睛,我每天會限定坐在電腦前的時間;第二,這有限的時間我想多用在研究公司上而非寫公眾號;第三,想慢下來,多享受生活。當然,也不可能長時間不寫,我這個人,不寫就憋得慌,所以還是會有源源不斷地產出。當然,也歡迎各位到我專欄來聽我吹牛,哈哈哈!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