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破圈"雙刃劍"年內287名基金經理離任,創歷史同期最高紀錄!

公募破圈"雙刃劍"年內287名基金經理離任,創歷史同期最高紀錄!

經濟觀察網 記者 週一帆 近兩年來,公募基金前所未有地出圈。而這也正如一把“雙刃劍”,在行業大發展的同時,基金經理們也正承受著前所未有的壓力。

統計資料顯示,截至2021年11月24日,今年年內離任的基金經理人數已達到287人,為歷史同期最高紀錄。即使用全年資料相比,排在前方的也只有曾遭遇極端行情的2015年,而兩者差距僅有10人。考慮到剩餘時間,今年基金經理離任人數創下新高很可能只是時間問題。

而在2016-2020年的近五年內,對應年內的基金經理離任人數分別是155人、168人、186人、224人和253人。

總結基金經理出走的理由則不盡相同。一方面,業績較佳的基金經理為追求更好的平臺、環境等跳槽到其他公募、私募、甚至是銀行券商的資管子公司都是司空見慣的現象;另一方面,在年末大考臨近的當下,受到各種考核壓力所迫而選擇離職的基金經理亦不是少數。

在一家大型公募就職的張明對經濟觀察網記者表示,從整個行業上來看,無論是從公募去到私募,還是跳槽到不同的基金公司,基金經理的離任實際都是很常見的現象,有的是因為對自身職業生涯的規劃,也有在不同平臺上的選擇考慮。

“不過,離任基金經理數量上升的問題還要考慮到基金基數的變化。今年基金數量較往年也大幅增加,從這個角度上考慮,基金經理的流動性其實也沒有聽上去那麼高。”張明認為。

基金經理離任潮

若單從今年來基金經理離任的絕對數來看,不斷重新整理的紀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基金經理與日俱增的壓力。

“和去年相比,一個不同的地方就是公募今年破圈後受到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在全民理財的勢頭之下,基金經理的一舉一動都受到關注,因此他們也承受了很多業績之外的,例如客戶言論等方面的壓力。” 張明稱。

“經歷了過去兩年的大牛市之後,今年年初新產品發行熱情非常高漲,導致很多產品發行在高點,成立之後面臨持續的回撤。站在客戶的角度,對於本金的虧損總是比積累了收益之後回撥更加敏感。下半年以來極致的結構性行情,使得不同風格的基金經理業績明顯拉開差距,投資難度的提升以及年中和年末的業績考核壓力也是離職加速的原因。”格上旗下金樟投資私募基金研究員謝詩琦向記者表示。

Wind統計顯示,截至11月24日,今年已有來自113家基金公司的287位基金經理離任,這一資料放在過去來看已是同期最高。其中,離任人數前三的基金是嘉實基金、新華基金和前海開源基金,分別在年內出現了9人、8人和7人的離任。除此之外,銀華基金、鵬華基金、華夏基金等公司也均有5人或以上的離任基金經理。不難看出,基金經理離任現象的“重災區”發生在許多頭部公募。

有不少觀點認為,今年基金經理的大量離任與公司考核壓力與市場投資難度等因素掛鉤。

張明則稱,公募是一個相對透明的行業,基金經理的業績以及排名也都是公開的,所以這方面很難說今年比以往壓力更大,因為這個是一直存在的。而說到投資難度,每年的市場都有它的風格特點,比如說在大白馬的行情下,中小盤的基金經理壓力就很大,而如果是中小創的行情,做藍籌的基金經理壓力就很大。每年的情況都在變化,因此也不能斷言說今年投資難度就比以往要大。

在百嘉基金董事、副總經理王群航看來,無論何時,基礎市場行情的一切變化,都是客觀性、公平地呈現在每一位投資者的面前,並沒有專門地、特別地給誰增加投資的難度,因此,不值得強調及作為藉口。若強調的話,作為專業投資者,公募基金相比其他投資者應該更有實力、更有條件的做好投資。

“市場從來都是有這樣那樣的困難,投資也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今年以來基金經理們所承受的壓力,實際上也和這兩年公募基金的大發展相關。優秀的投資業績加上成熟的移動網際網路渠道,使得公募基金前所未有地出圈了,面對投資中始終會存在的波動等,一些新基民心存抱怨和不滿,而網際網路的傳播模式又放大了這種負面的聲音,使得基金經理會陡然間開始面對百萬級別的質疑聲。”同樣在一家大型公募市場部就職的李萍向記者表示。

李萍坦言,沒有一個基金經理不想盡全力做好業績,但賺錢從來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包括投資領域。“我們也呼籲全行業都行動起來,在投資者教育方面多做一些工作,讓投資者更全面、更準確地理解基金投資的基本常識,花更多時間去學習資本市場的相關知識,瞭解基金經理的風格、理念、策略等等。如果投資者申購的理由是因為認可和贊同基金經理的理念,而非是業績排名,那理論上投資者在面對市場波動時也能更加從容一些,基金經理面臨的壓力自然也會更小一些。”

不過,王群航也表示,如果僅僅只是粗放地看離任基金的數量,單一資料可能無法準確地、深刻地、透徹地分析和研究出現象背後的真正原因。從專業研究角度出發,一定要看離任的原因、看管理的時間、管理的產品數量、管理的規模,要看具體的每隻產品、業績,離任之後的去向,等等。

如何才能留住人才?

針對今年來基金經理離任數絕對值創歷史新高這一現象,李萍認為,箇中原因既有供給端的因素,也有需求端的因素。從供給端來看,基金經理的數量也在顯著增加,在這兩年的結構性行情中,一些基金經理把握住了市場機遇,業績突出,他們自然也面對更多的選擇;當然也有一些基金經理是因為業績考核壓力等不得不重新選擇。

而從需求端來看,行業高速發展,自然也為從業者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市場上對於優秀的基金經理始終有強烈的需求,自然也會帶動人員的更多流動。

“近年來來,金融行業的快速發展和權益類管理規模的擴容,導致基金經理的基數變大,我們也能看到一些優秀的新生代基金經理脫穎而出。”謝詩琦指出,“隨著公募頭部化特徵愈發顯著,一些基金經理跳槽選擇了更好的平臺,也有一些基金經理離職成立自己的私募基金公司。此外,近年外資紛紛進入中國拿到公募牌照,這也吸引了一部分的人才。”

在此環境下,究竟應如何平衡基金業績考核和基金經理任職的穩定性,如何吸引並留住人才,成為了每家基金公司需要考量的一個問題。

“首先還是平臺本身的重要性。基金經理找公司時肯定會考核這家公司的投研平臺夠不夠強大,平臺能不能支撐個人的發展。若公司無論在規模還是產品影響力方面都不足以支撐後續發展,哪怕公司激勵給的很到位,可能也不足以吸引人才。”張明告訴記者。

他進一步表示,其次值得關注的是公司的投研文化。基金經理能夠在一個怎樣的氛圍內做投資、公司是否有給與足夠的寬容度和自由度,這些也是很重要的。最後大家都比較關注的物質激勵上是否足夠市場化,機制是否足夠靈活,這些方面也會影響人才的選擇。

“基金經理和業績是相互繫結的關係,有好的業績但沒有得到應有的激勵,那麼基金經理的穩定性在一定程度上會大打折扣。主要有兩種方式,首先是股權分配,第二分紅,相應的業績得到相應的勞動報酬。”格上旗下金樟投資私募基金研究員關曉敏表示。

而在業績考核方面,張明指出,基金公司需要對基金經理的業績考核提供一個相對客觀量化的標準,比如說設定中長期維度,可以在一個合理時間內綜合評價基金業績能力方面的考量。實際上,協會以及監管單位倡導的理念都不建議過度關注短期排名,因為短期的市場存在很多不確定性因素,例如當下出現了適合基金經理的風口,有時也無法分清是基金經理的投資能力,還是市場β的原因。

“長期投資的理念不僅適用於投資者,對機構來說更是如此。好在目前行業內普遍都提高了長期業績在基金經理考核中的權重,讓基金經理能在三年、五年的維度上去考量自己的投資行為,不至於因為短期的業績表現而讓自己的投資行為走了樣。”李萍表示。

在張明看來,這些方面上,各個基金公司,尤其是大公募都比較慎重,也比較會尊重基金經理的個人能力。“公募始終還是屬於智力集中型的行業,非常重視基金經理本身的評價和考核。在這個問題上我們覺得還是要跟著整個監管所倡導的方向來契合,不斷最佳化。”

李萍還向記者透露,如果真的三年、五年後再看,業績依然不能達標的話,實際上很多公司也會為基金經理提供調換崗位的機會,比如他們可以選擇重新做回研究。研究和投資之間,存在著一道比較高的門檻,如果說研究更多考驗專注和勤奮的話,投資還要求基金經理有著強大的抗壓能力和時間資源管理能力,研究做得好並不完全意味著投資也能做好,那些不擅長投資但願意專注於研究的人,也能有機會做他喜歡且擅長的事情,也是一種很好的選擇。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張明和李萍為化名)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