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逐漸消失的板車工

寶藏君最近看了一部紀錄片《最後的棒棒》,片子講述了山城重慶特殊的行業棒棒軍,看完之後寶藏君不禁聯想到了江城武漢也有一批同樣特殊的搬運工——板車工。

作為湖北最大的服裝批發市場,“十里帆檣依市立,萬家燈火徹夜明”的漢正街,孕育出了一群,靠體力勞動拉板車討生活的人。他們不太起眼,卻如身體裡的毛細血管,是漢正街的經濟發展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很多人的記憶力都有這樣的身影:黝黑的面板、佝僂著腰,打著赤膊在烈日下拖著千斤貨揮汗如雨,穿著厚厚的軍大衣在冬日裡迎著刺骨寒風埋頭前進。

江城,逐漸消失的板車工

上世紀七十年代,一批逃荒到武漢的外來人口在漢正街做起了拉板車的生意。不論貨物多重,按車計費,從武勝路拉到漢水橋,一車一毛錢。如今,板車工的數量逐年遞減,年齡層也趨向老齡化。這一極具武漢特色的勞動人群,不久之後,將會在城市發展的洪流中退場。

今天,還能依稀見到這些板車工,在漢正街附近的晴川橋下,有個物流中轉點,這裡幾十年來一直都是板車師傅們的主要工作場所。如今,板車大都進行了改裝,車下加了電瓶驅動,不光載物還能坐人,雙手扶著把,雙腳控制方向踏板電動行駛。但在早期,手拉板車是由扁擔進化而成的,現在偶爾還能見到用扁擔挑貨物的零星工人。

一輛輛電動板車,在漢正街的小巷裡靈活平穩的穿行,板車工年齡偏大,多數是從小地方來城裡的農民工。一車貨,輕則幾斤,重則百斤,因為是計件算錢,每一趟車都儘可能多的裝件,塞得滿滿當當。臨近過年貨多的時候一天能有100件,而平時貨少的時候,一天就10幾件,大多數時候都是凌晨4點起來做工,晚上11點才得以睡下。

江城,逐漸消失的板車工

早些年,漢口有著數以萬計的車隊,大街小巷環繞著吆喝聲:“板車,板車”,如今,昔日盛況不再。而如今的板車工存量也就100來人的樣子。每件貨,3 - 6元的報酬不等,每人都揹著一個飽經滄桑的腰包,送完一件貨收一張票,以票換錢,但結款卻並不容易,快則月結,慢則半年一結,遇到倒閉跑路的老闆,辛辛苦苦賺的搬運費就會不翼而飛。

關於板車工,人們的對他們的印象大多數就一個字“苦”。但是他們依然保持著樂觀的心態,用自己的勞力生存著,在這裡付出了幾十年的光陰,賣力堅守。臨近春節,是板車工難得忙碌的時候,他們大多數選擇了留在武漢不回家,畢竟路費加上核酸檢測的費用對這樣一群城市底層的人來說,不是一個小數目。

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江城的板車或許和山城的棒棒一樣終將被淘汰,但是這群人如同城市這輛列車前進的螺絲釘一樣,不起眼卻發揮著自己的作用。他們樂觀積極的工作感染著我們每一個人努力的生活!

江城,逐漸消失的板車工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