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即將拋棄核電,關閉火電站,這是準備用愛發電?

文:君折

前言

“從9月份開始我國的電力供應日漸緊張,“電荒”席捲各國。不止我國,印度、英國等都遭遇了能源危機,各國都在思考未來的能源發展對策。然而最近德國卻一反常態宣佈將關閉所有的核電站並將在2038年之前關閉燃煤電站。拋棄了這些,德國未來靠啥發電?對我國能否有借鑑意義呢?”

“電荒”席捲全球

前段時間,黎巴嫩老百姓經歷了最“黑暗”的時刻,最大的2座發電站一起停工,整個國家無電可用。無獨有偶,印度的13億人口也處於斷電的邊緣,全國135座燃煤電站有17座煤炭已經消耗殆盡,60%的電廠只能維持不到2天。歐洲很多國家電費翻倍,英國電價猛增至183。84歐,創下歷史新高;西班牙、葡萄牙翻了3倍,荷蘭電價則翻了4倍。

中國在9月份也剛經歷了一波“電荒”,17個省市受影響,高層定調電價將浮動不超過20%。長期以來,能源危機從感覺是很遙遠的詞彙,但在全球碳中和的大背景下,傳統能源日益萎縮,綠色新能源供給吃緊,未來能源危機可能會爆發的更為頻繁。面對嚴峻的能源供應形勢,全球各國都在思考未來的能源發展對策。

德國即將拋棄核電,關閉火電站,這是準備用愛發電?

德國退出核電和煤電

在一片哀嚎聲中,卻有一個國家的決定讓世界關注。那就是德國,總理默克爾最近公

開宣佈:德國將在2022年關閉所有的核電站,同時將在2038年關閉所有的燃煤電站。德國這個決定宣佈地並不突然,其實一直以來德國內部反核電的聲音就很大,這也是默克爾退下之前做的最重要的決定。

要知道,早在1960年德國就修建了第一座核電站,提供技術的西門子公司也逐漸成長為全球核電領域的龍頭企業。10年前德國的核電站提供了德國25%以上的電力,但如今卻“自廢武功”,花費了1。7萬億歐元來拆掉這些裝備,到2022年將成為西方工業大國裡第一個全面棄核的國家。

德國即將拋棄核電,關閉火電站,這是準備用愛發電?

德國為什麼對核電這麼恐懼呢?

原因有很多,德國人不喜歡溫室氣體,更討厭原子能。1975年德國電力巨頭RWE公司耗資70億馬克(約260億元)建立了一座核電站用於供應電力,這個時候的德國GDP僅次於美蘇和日本,各行業對電力的需求很大,核電站建的正是時候。不巧的是,1986年建好這一年剛好趕上切爾諾貝利核洩漏。

整個歐洲都震驚了。反核人士一擁而上,認為這個大核電站建在地震帶之間,旁邊還有火山,風險很大,要求關閉核電站。除了民眾,政府也注意到這個問題,最終決定宣佈拆除。花重金修建,還沒發揮作用便被拋棄,RWE公司也被迫虧損近10億歐元。

德國即將拋棄核電,關閉火電站,這是準備用愛發電?

那拆了核電,關了煤電,德國用什麼滿足電需求呢?

答案是清潔能源和外國購買。德國很早就開始注重新能源發展,目前已經有風力發電、光伏發電、水力發電等等方式。其中最重要的來源風電佔到了電網的近50%左右,根據德國的規劃,在正式停用煤電之前,德國的新能源供應將達到80%以上。還有就是從“鄰居”購買,德國的鄰國法國是世界第二大核電國,發電量佔到了總髮電量的70%左右,共有56座反應堆,更有不少就在德國邊界,因此購買比較方便。

但是清潔能源靠天吃飯,風小了發電機轉不動,下雨天和晚上光伏發電就是擺設。2020年德國清潔能源發電量從52%掉到了44%,今年北半球風量普遍下降,德國風電發電量同比減少了21%。依賴鄰居的電力進口更是“任人魚肉”,今年德國電力批發價大漲近60%,重新整理最高紀錄,成為了歐盟中電價最高的國家。

德國即將拋棄核電,關閉火電站,這是準備用愛發電?

我國電力可以走德國道路嗎?

答案是幾乎不可能。

從能源結構來看,2020年我國總髮電量7。62萬億千瓦時,其中65%來自煤電。2021年1-8月,全國火電發電量38723 億度,供給了全國近14億人口。然而德國面積很小,相當於我國一個雲南省,人口只有8000多萬。跟德國相比,我國的體量和電力需求量都比德國大得多,放棄煤電幾乎不可能。

核電也是我國能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截止2021年大陸共有49臺商運核電機組,供給了我國4。94%的電力供應,在碳中和的大背景下,煤電正在不斷被壓縮,這個時候再取消核電,用別的方式來彌補這個缺口很難,除非風電和光伏發電在短時間取得巨大的進步可以取代核電的地位。

德國即將拋棄核電,關閉火電站,這是準備用愛發電?

水電和風電發展上限則比較小。我國目前長江最著名的三峽水電站和葛洲壩水電站目前的年發電量分別為1000億千瓦時和157億千瓦時,水電規模佔到了電力的18%。但由於地理條件,水電站成立是有限的,未來不會在修建很多水電站。風電條件限制很大,需要穩定的風力資源和地形條件,投資也很大,想提升發電量的話難度不小。

結語

“總的來說,德國取消核電和煤電有些激進,從領先世界的核電大國到如今受制於人的尷尬境地值得我國引以為鑑。因此我國目前越來越注重新能源發電,希望未來可以透過技術突破,讓電力得以保障,擺脫對國外的能源依賴。”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