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落態勢早有預警,卻擋不住國資爭相入局,每日優鮮究竟憑什麼?

沒落態勢早有預警,卻擋不住國資爭相入局,每日優鮮究竟憑什麼?

沒落態勢早有預警,卻擋不住國資爭相入局,每日優鮮究竟憑什麼?

花朵財經原創

燒錢行業,國資到底應不應該參與?

每日優鮮所處的社群團購行業,曾被譽為擾亂了蔬菜、食品價格秩序,甚至還被央媒直指是“燒錢大戰”的補貼平臺。

但在此背景下,每日優鮮仍獲得了多家國資的爭相注資,且才一年半載的時間,這批國資投資損失已接近70%,國有資產流失一度成為熱議話題。

沒落態勢早有預警,卻擋不住國資爭相入局,每日優鮮究竟憑什麼?

那麼,每日優鮮究竟憑什麼?

成本增速遠高於收入增速

持續虧損,始終離不開每日優鮮。

日前,據每日優鮮釋出的三季報顯示,實現營業收入21。22億元,同比增長47。24%。然而,營收規模大幅增長的代價是更大幅度地減少虧損。三季報顯示,每日優鮮實現歸母淨利潤為-9。74億元,虧損幅度同比擴大至101。68%。

而鉅額虧損的背後是,每日優鮮的成本在持續走高。當期,公司營業成本為18。61億元,同比增長54。83%。此外,運營費用為12。31億元,同比增長69。09%。

成本增速遠高於收入增速,並且虧損額連續放大,很顯然,每日優鮮不能完成自我造血功能。其實自2014年成立至今,每日優鮮融資已超百億,但時至今日,每日優鮮距離盈利仍遙遙無期。

根據艾瑞諮詢統計,截至2021年4月,每日優鮮無論是融資次數還是融資金額,均穩居行業第一,累計融資次數及金額分別多達11次和142。71億元。

沒落態勢早有預警,卻擋不住國資爭相入局,每日優鮮究竟憑什麼?

但同期在2018年至2020年短短三年時間,每日優鮮便虧掉了近70億。直至2021年6月25日,每日優鮮成功登陸美股,公司也仍處於融資與虧損的縫隙中生存。

諷刺的是,每日優鮮上市即成巔峰,並且有多家國企深陷每日優鮮的泥潭中。

國資盤活企業,怎奈卻深套其中

如果不是國有資本的注資,每日優鮮可能早已死去。

天眼查資料顯示,每日優鮮曾在2019年出現了一次融資斷裂事件。從2014年獲天使輪融資以來,每日優鮮幾乎每年都會發生融資事件,但唯獨在2019年是個意外。

沒落態勢早有預警,卻擋不住國資爭相入局,每日優鮮究竟憑什麼?

同期,每日優鮮開始出現資不抵債現狀。2019年,公司總負債為27。42億元,而總資產僅有21。02億元。

直至2020年,在中金資本、江蘇地區部分國資、青島國資等相續對每日優鮮輸血,每日優鮮資不抵債的窘境才逐漸恢復往昔常態。

梳理發現,中金資本、蘇州常熟政府產業基金、青島國信,青島市政府引導基金先後在2020年5月21日至2020年12月9日期間,參與了每日優鮮的戰略融資。

最終在2021年一季度,每日優鮮開始走出資不抵債的困局。2021年一季度報顯示,每日優鮮總負債為29。32億元,總資產為32。31億元。

然而詭異的是,國資在每日優鮮危難之際雪中送炭,但每日優鮮給到國資的卻彷彿是資產的嚴重流失。

從2021年6月25日上市以來,每日優鮮與13美元的發行價相比,當前股價下跌幅度已超六成之多,公司股價絕對可以說是上市即是巔峰。截至11月25日,公司總市值也僅剩下11。87億美元。

而據媒體報道,中金公司以及上海、江蘇地區部分國資、青島國資曾以30億美元的估值參與每日優鮮的融資。如今,這批國資投資損失已接近70%。

其中青島國資投入20億元虧損最為慘重,虧損13。7億元;中金公司以及上海和江蘇兩地國資投入約4。5億元,虧損約3。07億元;常熟國資投入約2。3億元,虧損約1。6億元。

從巨資投入每日優鮮重新盤活企業,到國資深深被套牢,眼見這一幕,有網友直呼:“國有資產流失,抓。”

可是,這其中到底有沒有貓膩呢?

企業經營難掩沒落

談起危機感,每日優鮮的沒落態勢早有預警。

時間回到2018年,這是每日優鮮在生鮮電商行業使用者規模佔比最高的時刻。該數值一度突破50%,並且連續4個季度領跑行業。

不過在這之後,每日優鮮便難掩衰退的跡象。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2018年國內生鮮電商前五大企業市場份額為63。1%,而到2020年,這一數值已下降至49。9%。

面對競爭越來越激烈的市場環境,每日優鮮市場份額滑落的難題顯然也不少。比達監測資料顯示,截至2021年6月,每日優鮮月活躍使用者數排行已被擠至行業老三的位置。

沒落態勢早有預警,卻擋不住國資爭相入局,每日優鮮究竟憑什麼?

其中多點活躍使用者數為1668。7萬人,位列行業第一;京東到家活躍使用者數為1013。4萬人,位列行業第二;每日優鮮活躍使用者數為934。8萬人,位列行業第三。

GMV方面,每日優鮮在2019-2020年的GMV增長也近乎“原地踏步”,分別為76億元和76。2億元。對比後來居上的叮咚買菜,2020年GMV實現130。32億元,每日優鮮無疑已喪失先發優勢。

身為前輩,如今卻被後輩吊打,不知此刻每日優鮮的臉該往哪擱了?

值得注意的是,在每日優鮮難掩頹勢的途中,卻有多家國資領投伸手雪中送炭,並且估值一點也不低,儼然令人有些摸不著頭腦。

事實時至今日,每日優鮮仍在衰敗。

2019年,公司在全國前置倉數量超1500個;而到2021年6月末,這一數值已縮減至625個。與此同時,每日優鮮的有效使用者數量也正在減少。2020年,每日優鮮有效使用者數量為870萬人,到2021年第一季度,這一數值開始縮減至790萬人。

或基於此,每日優鮮不得不增加折扣、優惠券等獎勵活動以吸引新使用者、留存老使用者。然而,這直接就導致了公司銷售毛利率的滑落。2020年第三季度,公司銷售毛利率為16。6%;到2021年第三季度,這一數值已下滑至12。3%。

原本每日優鮮已處於持續虧損狀態,銷售毛利率再次下滑對公司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

另外值得深思的是,一旦取消“燒錢”補貼,對價格敏感的客戶可能會立刻流失,平臺恐難以形成穩定的消費群體,這也就意味著每日優鮮恐離盈利遙遙無期。

平臺優勢難顯,只有燒錢而可能沒有盈利的份,如此來看國資的加持顯得更令人不解。

公開資料顯示,每日優鮮創始人徐正在創業前一直任職於聯想公司。2001年7月至2012年1月,徐正曾任聯想膝上型電腦集團總經理。而聯想控股的第一大股東為中國科學院國有資產經營有限責任公司。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