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阿合馬理財!被謀殺的財政專家

元史:阿合馬理財!被謀殺的財政專家

關鍵詞:元世祖忽必烈遷都北京、元世祖忽必烈任用盧世榮

前因

元世祖忽必烈遷都北京:忽必烈遷都北京後,為了壯大國家經濟勢力,任用阿合馬理財。

元史:阿合馬理財!被謀殺的財政專家

▲元大都

後果

元世祖忽必烈任用盧世榮:阿合馬死後,元世祖忽必烈任用盧世榮繼續理財,擴充國家財富。

元史:阿合馬理財!被謀殺的財政專家

▲盧世榮

一、阿合馬主持財政

公元1266年,元世祖忽必烈任用回鶻人阿合馬為國用使,主持國家的財政工作。

阿合馬擔任的國用使,是朝廷新設定的機構國用司的頭號長官。而忽必烈任用阿合馬的目的,從這個官職的名字上就能看出來,幫助充實國家用度,更直白的說,就是幫朝廷搞錢。

阿合馬能夠負責這麼重要的工作,並不是因為出身高貴,恰恰相反,他本來是皇后家族的奴隸,後來皇后嫁給忽必烈,才又成了皇后侍臣。因為算是皇室的自己人,所以才受到信任。

元史:阿合馬理財!被謀殺的財政專家

▲忽必烈

二、阿合馬把許衡架空了

雖然出身不高貴,但有了皇室信任的阿合馬,在官場的起步很高。他最初的官職是轉運使,負責把各地財物運到朝廷,由於在轉運的過程中發現民間私販鹽鐵,他建議國家壟斷鹽鐵。

整頓鹽鐵讓國家獲利巨大,忽必烈任命阿合馬為宰相,並讓他以國用使的身份掌握財政。

出任國用使的阿合馬,很快迎來同僚敵視。有大臣質疑阿合馬的理財措施,說你這是搜刮百姓、與民爭利,但阿合馬口才極佳,對他們提出的問題一一辯駁。忽必烈更信任阿合馬了。

皇帝認可阿合馬,可大臣們不服氣。最先跟忽必烈指責阿合馬的人是宰相安童。安童對忽必烈說,阿合馬做事不守規矩,我也是國家宰相,但他很多事兒不和我商量,自己就定了。

漢族大臣許衡也上書說,阿合馬用人失當,應當懲處。可忽必烈卻一直打太極,說人用沒用對,得過一陣子看看才知道。阿合馬知道後很生氣,他推薦許衡去做左丞相,左丞相的官職更高,但沒有實權,阿合馬把許衡架空了。

元史:阿合馬理財!被謀殺的財政專家

▲許衡(1209年5月8日-1281年3月22日)

忽必烈信任阿合馬有他的理由,他任用阿合馬時,蒙古剛剛入主中原,想要穩定形式並完成全國統一,忽必烈必須要有人來為他充實國家財政,而阿合馬恰好是能完成這個任務的人。

很快,阿合馬就在江南財政事務上嶄露頭角。隨著南宋大部分土地被蒙古佔領,忽必烈召集眾臣討論是否在江南推行鈔法,結果大多數人都持反對意見,卻因阿合馬的認可推行了下去。

從這以後,阿合馬在財政事務上的發言權更大。有時中書省官員拿著關財政的國,請示忽必烈拿主意。忽必烈說這是財務上的事,你去和阿合馬商量,把財政權力完全交給了阿合馬。

大臣馬亨擔心地給忽必烈提建議說,陛下把權力交給了一個商人,又該如何號令天下呢?

馬亨的擔心沒有錯,因為長時間掌握國家財政大權,又擔任了十幾年的宰相,阿合馬的權力正在逐漸膨脹。他舉薦的人很多都是奸險小人,一門心思貪汙受賄,阿合馬自己也搶奪民田。

元史:阿合馬理財!被謀殺的財政專家

▲權勢熏天的阿合馬畫像

三、阿合馬被殺

由於積欠的賦稅沒有得到及時免除,無數百姓走上逃亡之路。朝堂之上的阿合馬卻常常故作正直,大臣們只能用眼神表示不滿。禁軍將領秦長卿上書指斥阿合馬,很快就被陷害至死。

阿合馬有皇帝忽必烈的支援,但他的驕橫引起了朝野憤恨,人們的“矛頭”朝阿合馬刺來。

1282年,忽必烈去上都和林(今蒙古哈拉和林)巡行,阿合馬被留在大都(今北京)處理政事,素來厭惡阿合馬的官員千戶王著,看準時機決定發難。

元史:阿合馬理財!被謀殺的財政專家

▲上都和林

王著在大都城北組織了八十多人的隊伍,詐稱是皇太子臨時返回京城做佛事,然後去通知阿合馬說,皇太子已經到了郊外,你們趕緊應該派人去迎接。

阿合馬覺得有點奇怪,太子跟皇帝剛從大都離開不久,怎麼突然回來了呢?阿合馬派了一隊人去探查究竟。探查隊伍很倒黴,他們遇見王著的隊伍,結果被王著以衝撞太子為藉口殺了。

王著率領偽裝太子的隊伍在半夜進宮,那時候,阿合馬已經率領官員在中書省恭候,王著把阿合馬喊過來,眾人以為太子要和阿合馬說話,卻見王著從袖子裡拿出鐵錘,敲死了阿合馬。

阿合馬一死,官員們意識到有問題,防衛宮廷的部隊立刻組織反擊,王著等人被抓獲處死。

王著殺阿合馬雖然極端,但很快有人為他翻案。朝中大臣紛紛給忽必烈進諫,把阿合馬十多年的惡行全都講了出來。忽必烈這才發現用人失察,生氣地說王著殺阿合馬,殺的是對的。

阿合馬的死讓朝野稱快,忽必烈乾脆將阿合馬開棺戮屍,把它的屍體仍在街上餵狗。但阿合馬的死也帶了一個新問題,那就是為國家積累財富的工作,需要有一個新的人來完成。

元史:阿合馬理財!被謀殺的財政專家

▲阿合馬畫像

結論

忽必烈任用阿合馬理財,為蒙元擴充了國家財政來源,為滅掉南宋積攢了經濟勢力。

【參考資料】《元史卷四·本紀第四》《元史》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