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峰瑞資本合夥人馬睿:ESG投資,一場VC自我修養的持久戰

專訪峰瑞資本合夥人馬睿:ESG投資,一場VC自我修養的持久戰

峰瑞資本合夥人馬睿

走在馬路上,常常能看到許多共享單車倒在路邊,或者密密麻麻的疊放在一起,要想穿過它們到臺階上去,只能繼續往前走幾米,走到頭繞過去,總之非常不便。

回想起更早幾年,那些妨礙交通、扎進人行道、堆滿荒草地的小紅小綠小紫小粉們,還有線上線下超1300萬人蜂擁退押金的“盛況”,以及那場燒光300億的史詩級經典戰役,我們大機率都忘了最初的故事是“低碳”和“環保”。

“ 大家可能覺得投資就是賺錢,但是真正去理解的話,投資應該是正確地分配資金和資源。” 峰瑞資本合夥人馬睿對鈦媒體創投家說。

顯然,當初共享單車沒有正確地分配。雖然事後再討論共享單車神話破滅的原因未免有些馬後炮,不過眾多馬後炮中,卻鮮有人出於ESG的角度去分析整件事情。偶然看到一個很好的總結:共享單車是ESG在中國缺席的悲劇。

不過事情在往積極的方向發展,自共享單車落地至今的六年裡,ESG概念在國內愈發受到重視,一些投資機構內部也建立起了相對完善的評價體系。伴隨“雙碳”大環境的到來,中國更是以前所未有的姿態擁抱ESG。

其中,峰瑞資本從2015年成立之初就持續佈局了藍晶微生物、清陶能源、曦智科技、邁海環保、奧北環保、崑山美淼、淞宸動力、深圳漢德、集能科技、三頓半、JUNO等ESG專案,是國內早一批踐行ESG投資理念的機構。

近日,鈦媒體創投家與峰瑞資本合夥人馬睿進行了一次對話,進一步瞭解機構ESG投資背後的邏輯以及當下企業應該如何在收益與ESG表現中找到一個平衡。

長期主義者法典:ESG

長話短說,ESG是一種關注企業環境(Environmental)、社會(Social)、治理(Governance)績效而非財務績效的投資理念和企業評價標準。其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宗教興起的倫理投資,例如不得從武器、菸草、奴隸貿易中獲利等,人們以宗教和道德標準規範投資行為。

直到2006年,成立了聯合國負責任投資原則(PRI),由環境、社會和治理因素構成的 ESG指標成為衡量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指標,ESG投資理念逐漸在全球範圍內得到重視。

長期以來,隨著積極的政策制定、市場環境的發展、ESG投資理念的普及,可以看到這種更加精細的投資方式在國內機構中興起。

普遍的觀念認為,為實現更好的ESG表現,必然要放棄部分收益。這似乎與投資人所追求的高回報有些矛盾,部分投資人也表示更高的ESG評級與更高的投資回報並沒有必然聯絡。

如此看來,植入ESG投資理念並非是一個穩賺不賠的買賣。那為什麼今天我們應該重視ESG投資?

換個角度來說,“做正確的事”、“做時間的朋友” 被投資人奉為圭臬,而恰好ESG完全符合這兩條準則。

“我理解的ESG,就是更好的進行資產的風險定價。在評估風險和收益時考慮多維度的因素,而不僅僅是看利潤;考慮長期發展而不僅僅看短期誘惑。用ESG框架去投資,可以規避挺多類似黑天鵝或者灰犀牛的現象,能夠保證長期收益。” 談及峰瑞資本踐行ESG投資的初衷,馬睿認為長期的心態是早期投資的關鍵,ESG投資的許多理念與峰瑞日常訓練風險定價的方式非常一致。

從傳統考慮回報、風險的二維投資模式,轉換到以回報、風險、ESG為軸的三維模式,也越來越能看到類似峰瑞資本這樣堅持推動生態可持續發展的投資機構所具備的長期主義者特質。

初創企業的ESG修養

目前國內ESG理念的傳導多是一種自上而下的形態:社會、政策 - LP - GP - 企業。

投資機構的日常工作就是校準企業回報與風險的天秤,簡單來說,一個企業的潛在回報超過潛在風險就值得機構關注,沒過就不建議投資。ESG框架能夠幫助更精準地去校準這個天秤。

由此可見,ESG鏈條終端的企業才是主角。

不少大企業會成立ESG部門去做相關報告,例如今年2月,阿里巴巴釋出的2022財年第三季度業績中,第一次將ESG進展寫入財報;4月,騰訊釋出了首份ESG報告,闡述了其在惠普科技、數字共融、負責任產品、青少年保護以及商業道德等關鍵領域的表現。甚至在官網首頁上也能看到ESG被放在顯眼的位置。

企業越大社會責任越大,對大企業來說,ESG自然是未來逃不開的一道審判。那麼,對於初創企業或小型企業來說,也應該將ESG表現作為關注重點嗎?

馬睿的答案是“肯定的”。

“對小型企業來說,你不一定需要有一個ESG部門,也不一定需要每年去做ESG報告,但是早期植入ESG的顯性基因很重要。你要知道自己的業務方向和戰略方向是不是符合ESG主題和框架,逐步考慮怎麼去積累資料,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去把資料化這件事做好。”馬睿說。

在最近中國證監會新修訂的《上市公司投資者關係管理工作指引》中稱,投資者關係管理的溝通內容中將於5月15日起,首次納入“ESG”,包括去海外上市也是強制性要求披露ESG報告。

反過來說,企業對於ESG的重視程度側面反應了其抗風險意識以及長線規劃能力,投資人一定更願意下注早作準備而非臨陣磨槍的企業。

不能被動等待,更需要主動控場

雖說企業是主角,但GP在其中承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綠色金融其實就是用綠色的標籤去引導錢的流動,錢從國家到銀行再到

LP再到

GP最終由企業來踐行,這就是可持續投資。

“但GP不只是給企業提供資金,然後被動地等待企業作出改變。GP如果建立了ESG投資原則,並且把這個原則覆蓋到了被投企業身上,那就是大家一起共建了這樣的生態,我覺得其實挺重要的。”馬睿對鈦媒體創投家表示:“在峰瑞資本成立的六年裡,投了超過150家公司,我們希望把綠色原則傳播到這些企業當中。”

投資機構更像是扮演了一個“陪練”的角色,陪伴被投認真追蹤和記錄ESG資料,並且幫助企業找到ESG和收益之間的微妙平衡。

例如峰瑞資本被投企業奧北環保,一家位於成都,從事垃圾分類業務的網際網路公司。“從微軟工程師到超級破爛王”,是媒體對奧北創始人汪劍超創業故事的總結;“讓進入焚燒廠和埋填廠的垃圾變得少少的”,是汪劍超成立奧北的初衷。

目前奧北環保在B端和C端都有佈局,還與成都本地的中小學校、政府機構、事業單位、國有企業等封閉場所展開合作。

在峰瑞資本的陪伴下,使用者每次回收了多少可回收、可降解的垃圾奧北都會記錄下來,然後再把每個使用者的資料返還給使用者,建立起一個自己的資料庫。並依據資料按市場價返現給使用者,奧北則將可迴圈再生的垃圾變廢為寶,減少焚燒和填埋量。

2021年,奧北環保在全國範圍協助26081個家庭和552個機構,共回收1214噸可回收物,相當於減排CO2e(二氧化碳當量) 2270噸,減少樹木砍伐14350棵,節省石油1493噸,節約填埋土地5388立方米。

從ESG投資的框架來看,奧北絕對是在正面清單裡,但在投資之初,峰瑞資本內部對奧北環保有過一些爭議。

在當時看來,汪劍超比起企業家更像是一個公益人。馬睿甚至一度勸過汪劍超,讓他少參加一點公益活動,多想辦法讓公司正向轉起來。

馬睿告訴鈦媒體創投家:“我覺得有些事一定要交給市場,如果我的投資不能帶來收益,反而因為資金虧損垮掉,那就談不上可持續了。ESG投資實際是非常市場化的,雖然對早期投資來說是長期反饋,但終歸會有反饋的,我不太會為了綠色而去追求更高風險和更低迴報。”

為此,五年來汪劍超一直在尋找一個能盈利的可持續發展模式。最終透過不停地摸索、改善,進化到現在“滿袋換空袋、滿桶換空桶”的模式:讓居民在家分類垃圾,放到周圍指定地點,奧北再到現場帶走垃圾,留下新的空袋和空桶。建立起了真正有效的回收渠道。

會不會為了追求更好的ESG表現而放棄部分利益?峰瑞和奧北給出了一種解法。

“我還是覺得如果認真做ESG投資,未必是在放棄利益,反而可能規避了一些未知的風險。ESG投資的核心還是提高抗風險能力,以及保證長期、可持續的收益。

”馬睿說。

尋找一個標準的天枰

在當前“雙碳”的背景下,有越來越多的基金瞄準ESG,也有不少從碳中和角度去宣傳ESG的報道,值得注意的是,ESG並不等於碳中和。

ESG投資的前身是社會責任投資(Sociallly Responsible Investing),實際上最開始沒有專門提到環保,後來才逐步演化到ESG。從重要性來說,S(社會)和G(治理)並不低於E(環境),但根據國內的實際情況來說,當下確實有更重視E(環境)的現象。

馬睿向鈦媒體創投家解釋:“因為E(環境)的指標看上去更實在一點,比如說環境汙染排放,碳排放等指標是比較好量化的,雖然現在做的碳足跡計算相對複雜一點,但其實總體來說還是可量化的指標。相比起來,S(社會)和G(治理)會更虛一點。”

但這絕不意味著S(社會)和G(治理)不重要或不存在。

去年,對女性不平等薪酬以及常年包庇性別歧視和騷擾行為的指控讓動視暴雪的企業形象被按在地上摩擦。從S(社會)和G(治理)的角度來說,絕對是災難級事件,也導致其股價、估值大跌。而此前,動視暴雪的ESG評級非常高,尤其是在E(環境)和G(治理)層面,還在2021年釋出了首份ESG報告。

動視暴雪背後股東貝萊德、先鋒集團、富達投資均表示,採用了MSCI或富時羅素所提供的ESG指數。華爾街日報發表了一篇文章:《動視暴雪是如何透過ESG測試的?》,質疑ESG評級機構,為何看不見暴雪背後隱藏的巨大風險。隨後MSCI表示,動視暴雪於去年11月底從其ESG指數中刪除,富時羅素則表示動視暴雪已被列入爭議觀察名單。

4月29日,動視暴雪股東批准了微軟687億美元收購動視暴雪的提議。這一微軟史上最大的收購被外界評價為是一次完美的ESG“抄底”。

由此也引發了一個新的問題:ESG可以抄底嗎?

如果企業因ESG表現導致估值折價,那麼這個時候抄底無疑是價效比很高的投資行為,但這是否又違背了ESG真正的投資理念?即應該投資ESG表現更好的企業。

我向許多投資人提出過這個問題,但得到的答覆多是模糊的。有機構認為,這個問題在國內還有點早,國內目前連怎麼界定ESG都是一個問題。馬睿也表示,建立一個ESG標準體系是未來五年中的一個重要事情。

ESG投資確實會存在左手收益右手責任的選擇題,GP們也都面臨一個永恆的問題:什麼是正確的事情?很難回答,但我認為更多時候需要投資人心裡有一杆秤。

正如馬睿所說:“ESG有特別多方法論,但大家對大體的框架還是有一套共識的。” 在他看來,有時候不用想那麼複雜,一個基本的功課就是,把類似“雙高”、P2P、菸草、博彩等特別負面的專案排除,再把正面清單鼓勵進來。

(本文首發鈦媒體創投家,作者 | 張翌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