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產品繁多,消費者該如何理性投資?

你不理財,財不理你;如何理財,大有學問。對大多數人來說,投資實業,力不從心。炒作股票,心懷畏懼。風險相對較小、收益較好的各類理財產品成為穩健投資者的首選。但是,理財知識的學習、產品種類的選擇、購買數量的控制等,依然值得投資者高度重視,特別是要警惕蠱惑人心的理財騙局,要走出急功近利的理財誤區,永遠把投資安全放在第一位。

順應“資管新規”帶來的新變化

“資管新規”過渡期於2021年底結束,從今年起,各大金融機構的資產管理產品按照“資管新規”全面規範。“資管新規”對包括銀行理財在內的各類資產管理產品提出淨值化管理、不承諾保本保收益、不墊資兌付、打破剛性兌付等。

面對“資管新規”帶來的新變化,如何理性投資銀行理財產品?近日,山西銀保監局作出四點提示:

理財非存款,投資收益與產品淨值有關。淨值通俗說指的是用總淨資產除以產品份額。商業銀行發行或代銷的定期或不定期披露單位份額淨資產價值的理財產品不同於銀行存款,沒有固定收益或預期收益,產品實際收益率和淨值變動有關。如果贖回時的淨值高於購買時的淨值就會獲得正收益,低於購買時的淨值就會出現虧損。產品發行時設定的業績比較基準主要用於衡量產品運作管理水平,不代表任何收益承諾。

賣者盡責,關注理財產品銷售適當性管理要求。為規範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銷售行為,監管部門對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銷售提出了適當性管理要求。商業銀行銷售理財產品要充分披露資訊和揭示風險,不得宣傳或承諾保本保收益,不得宣傳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不得誤導投資者購買與其風險承受能力不相匹配的理財產品;對非機構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應當進行評估,只能向投資者銷售風險等級等於或低於其風險承受能力等級的理財產品,並在銷售檔案中明確提示產品適合銷售的投資者範圍,在銷售系統中設定銷售限制措施。投資者要了解上述監管要求,購買理財產品時,要做到心中有數。

買者自負,量力而行選擇適合自己的才是最理性的選擇。投資者應正確看待市場變化,加強金融知識學習,樹立長期、理性、科學的投資理念,結合自身投資需求,合理配置理財資金。正確認識理財產品風險等級,風險等級越高可能收益越高,但損失的可能性也越大。投資理財產品時,要客觀評估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選擇與自身風險承受能力相匹配的理財產品,自主決策,自擔風險並獲得收益。

仔細閱讀合同文字,積極配合做好“雙錄”。投資者在挑選理財產品時一定要仔細閱讀產品說明書、銷售協議書、風險揭示書、投資者權益須知和銷售檔案等銷售文字,重點關注產品型別、風險等級、適合投資者型別、投資方向和標的、投資管理人、盈虧規則等內容。購買理財產品時,投資者要正確看待、積極配合商業銀行在銷售過程關鍵環節開展的現場同步錄音錄影,即“雙錄”。“雙錄”能夠有效規範和約束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銷售行為,保護投資者權益,後期發生糾紛時可用於維權。投資者在購買理財產品後,應定期關注產品的資產配置和淨值變化情況,便於全面掌握市場風險。

固收類信託理財產品成新寵

“固收類理財”,顧名思義就是風險較低、收益相對固定的理財產品。

當下常見的“固收類理財”產品有:銀行理財、公募基金、信託公司信託計劃、證券公司資管計劃、私募基金等。

這是我國持牌金融機構能發行的絕大多數理財產品。如果超出這個範圍,投資者就要小心了,有可能是有人在忽悠你。

“固收類理財”的底層資產一般是債權資產,包括企業公開債券和非標債權(比如貸款)等,這類資產一般收益相對穩定。

當然“固收類理財”是否真能實現固定收益,還要進一步看底層資產是否安全。

比如,山西信託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山西信託”)作為我省唯一國有持牌信託金融機構,其發行的國企系列信託計劃就屬於“固收類理財”,由於其底層資產是我省省屬國企,所以安全級別高,風險較小。

如果購買了山西信託的國企產品,資金就透過山西信託給到了晉能煤業集團、太重集團、文旅集團等省屬國企使用。產品到期由這些國企來還款,資金安全性比較高。

以目前山西信託在售的1年期國企產品為例,100萬元可享受6%的年收益率,也就是每年6萬元的收益,相當可觀。

據統計,今年上半年,山西信託國企產品規模首次達到85。98億元,並持續熱銷,成為投資者的理財新寵。

警惕“退保理財”投資風險

投保人李先生最近接到了一個自稱是保險公司工作人員的電話,告知李先生的保單收益太低,可以幫助轉換成收益率為15%的產品。在這位“工作人員”的指導下,李先生來到客服中心辦理了退保。辦理完退保後,“工作人員”又勸導李先生簽署了一份號稱是“某日進斗金理財產品”的“轉換合同”。幾個月後,工作人員失聯,理財產品無法兌現,李先生才發現受騙。後經核實,該“工作人員”並非保險公司人員,李先生中了非法集資的圈套。

近來,常有不法人員冒充保險公司或保險公司合作機構的工作人員,以“分紅補償”“保單核算”“保單升級”等名義誘騙投保人到不法機構辦公地點,以保險產品收益較低為由勸說投保人退保,以“高額回報”誘導投保人購買“理財產品”。這類騙局通常涉嫌非法集資,造成投保人經濟損失,社會影響惡劣。

平安人壽保險山西分公司相關人士介紹,在以“退保理財”為噱頭進行非法集資的案件中,不法分子常透過非法手段獲得一些大型保險公司的保單資訊,並冒充保險公司客服人員,以高收益為餌誘騙保險客戶提前退保,購買所謂的理財產品。此類案件犯罪手法新穎、欺騙性大、隱蔽性強,如不審慎甄別,極易掉入非法集資圈套中。為此,提醒廣大投保人,不要輕信高息“理財”和以保險公司名義承諾的高額回報,不要被贈送禮品、“先返息”等小恩小惠打動,避免上當受騙。

識別不法機構騙局。投保人收到可疑邀約時,可透過各保險公司官方網站、客服電話等正式渠道,核實相關人員是否確為保險公司工作人員、相關地址是否確為保險公司及其分支機構地址。如發現疑似騙局情形,應留存相關證據,及時通知被假冒的保險公司並向公安機關報案。

警惕非法集資陷阱。承諾高額收益是非法集資案件的典型特徵,投保人勿受“高額回報”誘惑,輕易將正常保單退保或質押,購買所謂“高息理財產品”或P2P產品,誤入非法集資陷阱,最終造成經濟損失。

正確認識保險功能。人身保險主要是被保險人發生年老、疾病、傷殘、死亡等情況時,保險公司根據保險合同約定給予保險賠償。儘管部分人身保險產品兼具投資功能,但其本質仍屬保險產品,投保人應謹慎退保,以免失去保險保障。

山西經濟日報記者 馬永亮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