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來就來,說走就走,基金經理的“碼頭意識”越來越濃了

想來就來,說走就走,基金經理的“碼頭意識”越來越濃了

12月17日晚間,中歐基金突然釋出公告稱,周應波因個人原因卸任中歐時代先鋒、中歐網際網路先鋒、中歐明睿新常態和中歐遠見共4只基金的基金經理一職。同時,周應波唯一留任的——中歐創新未來18個月,則增聘中歐基金投決會主席周蔚文為基金經理,和周應波、邵潔、劉金輝組成管理小組,負責該產品的投資管理。

想來就來,說走就走,基金經理的“碼頭意識”越來越濃了

從實際情況看,周應波應當是辭去了中歐基金的全部職務,保留的這隻基金,也是過渡性的,很快也會脫手,從而完全脫離中歐基金。至於離開中歐基金後的去向,周應波沒說,中歐基金也沒說,外界也沒有必要過多猜測。基金業的江湖,原本就神秘莫測,甚至比較詭異。基金經理作為這個江湖中的道長、堂主、教主、幫主,抑或是自由自在的“俠客”,既掌管著某方天地,也控制著一片江湖,又彼此不斷廝殺,有時還會殺得昏天黑地。而真正成功的基金經理,也就那麼幾位,其他的,幾乎都是炮灰。

對周應波來說,在基金江湖中,也算是一個比較大的門派了。中歐基金本身規模很大,而周應波掌管的基金,在中歐基金中又很重要。按照Wind提供的資料,此次周應波卸任的4只在管基金,三季度末合計規模高達470億元,佔到其管理總規模的81。59%。這樣規模的基金,進入到股市,也是一股強大的力量。如果基金經理居心不是很良者,對普通投資者的傷害也是會很大的。

由於股市的波動不斷,且低迷期遠大於興奮期。因此,對基金經理們來說,承受的壓力和承擔的風險也非常大。特別是已經有一定名氣的基金經理,搞不好就會名聲掃地。自然,就會對基金經理們形成強大的精神壓力,以至於一些功成名就的基金經理,會選擇離開基金江湖,去新的行業“再就業”。

想來就來,說走就走,基金經理的“碼頭意識”越來越濃了

很顯然,基金經理的這種行為方式,決不是棄熟就生,而是實在承受不了基金經理帶來的心理壓力和精神壓力。如果心理素質差一點,不排除有一天會出現心理崩潰的現象。在這樣的情況下,基金經理們已經不再把基金行業看成一片江湖,不想再成為教主、堂主、幫主什麼的,而是隻把基金當作一個碼頭,選擇一個碼頭呆幾年,成功了,離開,失敗了,換個碼頭再幹,直到成功為止。反正虧錢了,基金承擔,自己少拿一點收入。成功了,就是自己的資源,收入足以彌補此前的損失。

於是,外界能夠看到的,就都是基金業的成功案例,而極少看到基金經理的失敗例子。成功了,揚名天下,個人收入也是瞬間登天。失敗了,隱姓埋名,藏匿起來,逃到一家新的基金繼續自己的營生,直到也能揚名天下。因此,在基金行業,雖然失敗者遍地都是,但外界知曉的,卻都是成功者。特別是今年,一名基金經理的收入高達5000萬,就是最好的例證。

不得不說,基金江湖越來越像碼頭,基金經理們也越來越有“碼頭意識”了。他們不會再把基金當作是一份職業、一份工作、一份事業,而是一個碼頭。在基金碼頭上,他們需要的是一夜成名,然而功成名就後快速隱退,實現名利雙收。因為,他們知道,如果繼續幹下去,就有可能功敗垂成,甚至名聲掃地,好容易爭取到的名利,在頃刻間丟失。

想來就來,說走就走,基金經理的“碼頭意識”越來越濃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能夠堅守在基金行業的基金經理已經越來越少,更多的是把基金業當作碼頭,年輕時以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姿態闖一闖,闖成功了,就再也不想再闖,基金業的江湖,也就更多的留給初入江湖者,或失敗者。真正的成功者會越來越少,也許,這也是一種大浪淘沙。只是,會把金子也一併淘掉。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