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門閥士族在唐朝的影響力減弱,為何後來科舉制得以完善的發展?

魏晉南北朝士族崛起,士族的影響一直延續到唐朝,女性作為士族當中不可忽視的組成部分,對於她們未來夫婿的選擇也是十分的慎重。

古代的婚姻,尤其是上層社會的婚姻往往包含著諸多的因素,強強聯合,鞏固家族利益、提升家族地位、延續家族的興旺,這些利益在婚姻關係中往往佔有很大一部分的比重。

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門閥士族在唐朝的影響力減弱,並且逐漸衰落。而科舉制在唐朝得以完善,迸發出勃勃生機,前期以門第為士族擇婿的標準也隨之改變,後來擇婿則更加重視男子在科舉當中取得的成績。

兩種擇婿觀不能割裂來看,它們是有很大的內部連續性,歸根結底還是為家族的利益做長遠的考慮。

一、唐代士族

士族指名門旺族,是兩漢到隋朝的選官的依據,到了唐代科舉制逐漸作為選官的重要途徑,士族的影響和地位逐漸下降。但是在唐前期士族的仍然是一股強大的政治力量。

古代門閥士族在唐朝的影響力減弱,為何後來科舉制得以完善的發展?

1.士族追溯起來甚遠

士階層可追溯至先秦時期,古代的教育為“學在官府”,只有士階層才能參加國家的教育活動,因此士階層開始成為代指一些有文化、有技能的人群。

春秋戰國時期聚眾講說,各個派別紛紛招攬學生,逐漸形成有影響力的階層。九品中正制是士階層形成的標誌,南朝時期士階層因為自身腐朽逐漸衰落。但是士族階層直到唐朝末期才真正在農民戰爭中退出歷史的舞臺。

2.四民之首計程車族

士農工商,士階層是排在第一位的,也是漢代至隋朝的選官標準。作為四民之首計程車族身份無比尊貴。即使是在唐代的重視科舉制的大背景之下,士族依然可以利用自身的地位和科舉制的疏漏獲得高於庶族的優待。

女性作為士族中不可缺失的重要組成部分,

女性的擇婿往往更多的與家族利益休慼相關。

二、士族擇婿

1.對自身利益的考慮

士族擇婿最重要的是考慮是否對家族有益,男性的家族地位、門第、自身的優異特性以及聯姻之後的利益,還有男性的外貌,文學才識以及未來的仕途。

古代門閥士族在唐朝的影響力減弱,為何後來科舉制得以完善的發展?

除此之外還要考慮自身的處境。如撫州刺史蕭歷之女蕭氏在十六歲時父母去世,沒有錢財安葬父母,就以安葬父母作為要求,如果能夠是父母入土為安,願意嫁之為妻。

自身利益考慮之後還要考慮很多綜合的因素。比如魏徽為自己的侄女選擇夫婿時,看重夫婿博通五經,孝順父母,科舉進士,遂選擇王義方為侄女的夫婿。

可見除了看重門第之外這唯一的選擇條件之外,還要重視才學以及個人品行。

2.家族聯姻

唐朝時多出現與自己表親聯姻,就是表妹與表哥結親,家族表親聯姻是血緣婚姻的例證。還有另外一種姻親就是因為妻子早亡,就把妻子的妹妹再嫁過去,這樣可以延續家族內部的連結,增強血緣關係的紐帶。

士族擇婿時還會考慮交情,會將家裡未出閣的女兒嫁給與自己交好的同僚,或者同僚的後代。例如溫庭筠將女兒嫁給好友段成式之子段安節。

古代門閥士族在唐朝的影響力減弱,為何後來科舉制得以完善的發展?

3.士族擇婿的不同

士族擇婿與皇族最大的相同點就是都是看重門第家族,看重對家族的利益

。但是也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士族的子女婚姻當中的政治因素較之於皇族更少,皇族的公主享受皇族的榮寵,當然也承擔了一部分皇族的責任,一旦邊疆少數民族反叛,而中原不想動武的情況下,會在皇族的公主中選擇和親物件。

而士族子女的選擇範圍多限於士族子弟,很少有嫁入皇族或者是嫁入邊塞的。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士族的子女選擇到心儀物件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士族的子女只消為自己的家族考慮,而皇族的子女更多的要為國家大局考慮。

士族的子女比皇族的公主更受歡迎一些,士族更願意與士族結成姻親,而不願意與皇族結姻。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皇族公主位高無人可以約束,出軌率也高,所以士族與士族的聯姻更加的穩妥。

古代門閥士族在唐朝的影響力減弱,為何後來科舉制得以完善的發展?

綜上可見,士族擇婿較皇族範圍小,而且更多的是與相同身份計程車族結姻。

在古代的另外一個階層平民,士族擇婿與平民也有很大的不同。

士族的擇婿範圍雖然較皇族小,但是依然較之於平民有很大的自由空間。在唐朝因為科舉制的緣故更加的重視才學,女方往往會給男方更多的禮金,而不是向男方索取更多的聘禮。平民沒有足夠的錢財作為禮金,所以擇婿的空間相對較小。

但是平民因為不用考慮過多的政治因素,更多的考慮感情,貧民子女相較於可以選擇自己心愛的夫婿。

在古代等級秩序森嚴的社會關係中,擇婿是很有講究的,各個階級的擇婿觀念也有很大的不同。而且前期的擇婿觀和唐後期的擇婿觀有很大的不同,從重視門第到重視才學,各個階級都是如此。

三、擇婿觀的轉變

唐初受到魏晉的影響,官員很大部分出自士族,士族依然是財富的象徵,但是後來科舉制逐漸佔據官員隊伍的大半,各個階層的擇婿標準也從重視門第轉移到重視才學上,只有有才學的人才是科舉的主力軍,具有無窮的潛力。

古代門閥士族在唐朝的影響力減弱,為何後來科舉制得以完善的發展?

1.重視門第的觀念

唐代士族在擇婿上大多會在士族內部做選擇,拒絕外部的聯姻,

而在唐初的政壇上存在新舊士族,舊士族排斥與新士族的聯姻。

一方面是儲存舊士族的地位,透過擇婿鞏固自身的地位,其次是不想用自己的勢力幫助新士族成長壯大。舊士族在考慮門第的同時也會考慮男性的家族是否與自己地位對等,也就是傳統的門當戶對的觀念。

唐初新士族就是除去魏晉舊士族之外的貴族。唐初新士族建國有功逐漸在政治上嶄露頭角,為了更加鞏固自身的地位紛紛與舊士族聯姻,甚至不惜花重金買婚,並且以此為榮。太宗修訂《氏族志》打壓舊士族,但是收效甚微,重視門第擇婿觀依然在唐初的政局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總之門閥觀念在唐初依然強盛,這些觀念影響到新舊貴族的擇婿觀當中。

2.重視個人品質的觀念

李白在詩中寫道:

我悅子容豔,子傾我文章

。從中可以看出除了門第觀念之外才華在唐代同樣佔有重要的地位。

古代門閥士族在唐朝的影響力減弱,為何後來科舉制得以完善的發展?

唐初宰相李德裕因看重對方德行而願與路隋結姻親。才幹在擇婿標準中也有很大的比重,舊士族家長因看重對方為吏有道,更願意讓之成為自己家族的一員。

隨著唐代科舉制度的不斷完善與發展以及在選官制度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士人是否具備進入仕途所必需的科名以及是否具有良好的仕宦前途,也是舊士族擇婿時考量的重要因素。

預測男方才華出眾,在其科舉考試前夕就與之定下姻親。除了當前所取得的得以進入仕途的科名之外,舊士族在擇婿時還重視男方所表現出的良好的仕宦前景。

除品行、才華能力、科名與仕宦前途之外,相貌氣質也是舊士族擇婿時的考量標準之一。

在唐朝前期門第觀念是唯一的選胥標準,這繼承了魏晉以來的門閥觀念,而唐初的科舉制正在初創階段還沒有彰顯出活力,門第觀念在唐初依然強盛,唐中期之後門閥逐漸衰落,科舉逐漸興盛,選擇進士作為東床快婿逐漸成為士族的共識。

3.觀念轉變原因

古代等級森嚴,士農工商有著嚴格的等級制度,這是任何人都無法跨越的。但是士族作為中原另外一股勢力影響著皇權,太宗頒佈《氏族志》遏制舊士族的力量。

古代門閥士族在唐朝的影響力減弱,為何後來科舉制得以完善的發展?

透過軍功和科舉入仕的新貴族地位得到提高。武后繼位之後頒佈《姓氏錄》提高了沒有門第支撐的官員地位,

新舊貴族之間的階級限制也逐漸模糊。

唐後期對商人的歧視也有所減弱,總而言之在唐代逐漸發展的過程當中等級秩序也在不斷地鬆動和模糊,這是擇婿觀念轉變的原因之一。

其次是科舉制的不斷完善。

唐初科舉制剛剛開始實行,經過不斷地完善和發展,科舉選擇官吏逐漸變得更加合理,許多貧民子弟因為科舉走入仕途,步入士族行列,更多的有學之士不斷進取,使得士族地位逐漸下降,加之國家重視科舉,士族開始把擇婿目光投到那些“潛力股”身上。

總之士族擇婿觀念的轉變是隨著科舉制的發展而逐漸變化的。

士族擇婿觀念的轉變打破了舊士族勢力,打破了舊士族的權力壟斷,擴大了科舉士人入仕的途徑,也有利於國家內部團結和統一。

總結

擇婿是一件重大的事情,古往今來都是如此,古人對婚姻大事的考慮甚至比如今的人們更嚴謹。

古代門閥士族在唐朝的影響力減弱,為何後來科舉制得以完善的發展?

在唐朝初期存在新舊貴族兩股勢力,新舊士族在擇婿時更多的考慮政治因素、家族門第和自身的利益,一來有利於維護自身的利益,二來加強對權力的壟斷。

但是隨著科舉制的發展,士族擇婿觀念發生了重大變化,

從開始的重門第演變為重視才學,

這是國家政策所致,但最重要的原因是科舉制的發展。擇婿觀念的轉變,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士族對權力的壟斷,使得階級界限逐漸鬆動和模糊,增強了階層的流動性。

參考文獻:

《唐代科舉與社會階層流動之關係及其意義——以士族為考察中心》

《論唐代社會變革期的婚姻觀念》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