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漲了10倍!什麼原因?計價模式變了,上下游花式捆綁探索商業閉環

“沒想到市場變化這麼快!去年廢舊磷酸鐵鋰電池才3000多元一噸,現在市場價已經到了3萬多元,短短一年多時間漲了10倍。”華東地區一位鋰電從業人士告訴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

近兩個月來,碳酸鋰價格加速上行,屢創新高,當前市場均價已達56。76萬元/噸。由此也直接導致廢舊動力電池價格飆漲,“惜鋰如金”氛圍在回收端愈發濃烈。近期,廢料價格漲幅持續高於新料,若按即期價格測算,多數電池回收企業已進入微利時代甚至無利可圖。

由於鋰佔了絕大部分採購成本,三元電池回收原有的只以鈷鎳計價的方式已經無法適應現狀,業內逐步開始將鋰直接納入計價體系,讓定價模式更為透明、規範。

在持續高漲的價格走勢和可預期的市場前景下,回收產業鏈上下游戰略合作迅速升溫。近期,“廢料換原料”商業模式逐步興起,電池廠、車企與回收企業共建產能、共建渠道的案例也越來越多,股權捆綁等深度繫結亦不鮮見。

業內人士表示,此輪原料價格上漲勢必會加速行業洗牌,未來回收企業“朋友圈”的廣度和深度將直接決定發展空間,唯有掌握足夠多的回收渠道,並形成成熟的商業模式、打造價值閉環,方能在動力電池大規模退役潮來臨時佔得先機。

...一年漲了10倍!什麼原因?計價模式變了,上下游花式捆綁探索商業閉環

...一年漲了10倍!什麼原因?計價模式變了,上下游花式捆綁探索商業閉環

...一年漲了10倍!什麼原因?計價模式變了,上下游花式捆綁探索商業閉環

卡著成本線生產

華東地區一位鋰電從業人士年初籌備磷酸鐵鋰再生利用產線,眼看裝置就要進場,如今卻開始猶豫要不要如期投產了。“據我瞭解的情況,現在很多回收企業都在卡著成本線生產,如果我們選擇在高位擴產,風險太大了,還是邊走邊看比較穩妥。”他說。

“如果剔除庫存影響,甚至是做一噸虧一噸。”一位不願具名的業內人士坦言,近一個月來,廢料上漲幅度明顯高於終端產品,相當於回收企業每天都在溢價購買廢料。好在目前碳酸鋰看漲,大部分回收企業的做法是在加工成碳酸鋰後,囤幾天貨再賣出,才不至於虧損。

今年8月中旬以來,碳酸鋰價格持續向上,據上海鋼聯資料,11月2日電池級碳酸鋰市場均價已達56。76萬元/噸,創歷史新高,有券商更是給出了“不排除今冬站上60萬元/噸可能性”的預判。原材料價格漲幅傳遞到廢料端,行情演繹更為極致。

近兩個月來,廢舊磷酸鐵鋰黑粉的折扣係數從七折迅速提升至近九折,每個鋰點(1%鋰含量)價格則從2。1萬元漲至2。6萬元,回收企業採購成本漲幅超20%,而同期產成品碳酸鋰價格漲幅僅15%左右。三元廢料因價值最高的鋰元素不參與計價,折扣係數早已出現倒掛,極片廢粉折扣係數由200%大幅攀升至近230%,近期鈷鎳價格下行致產成品虧損持續擴大,回收企業利潤壓縮較為嚴重,且更加依賴鋰價上漲。

“回收企業現在就像高空走鋼絲,都在押寶碳酸鋰價格持續向上。”湖南順華鋰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趙衛奪表示。

在超負荷的成本壓力下,很多回收企業開始放慢採購節奏。“據我瞭解的情況,近期很多回收再生企業產線都是不飽和運轉,原料成本太高,採購不動了。”華中地區一位鋰電投資人士告訴記者,此前市場穩定的時候,電池回收行業毛利水平大概能維持在20%左右,現在大部分企業已經降到了個位數,這是極不正常的現象。

...一年漲了10倍!什麼原因?計價模式變了,上下游花式捆綁探索商業閉環

“回收係數超過220%之後,我們就停止採購三元廢料了。一來利潤太薄,基本就是做搬運工;二來鋰價已經處於高位,沒有必要去冒險,不如轉向更為穩健的回收市場。”湖南金源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明潔告訴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目前公司開始轉向採買冶煉中間品,如氫氧化鈷、氫氧化鎳鈷,透過精煉提取鎳和鈷金屬,做成電池級材料後對外出售。

...一年漲了10倍!什麼原因?計價模式變了,上下游花式捆綁探索商業閉環

“這些材料不含鋰,原料購買過程中不會有溢價的情況,折扣係數也就七折多,而且量大、品質穩定、加工方便,利潤空間會更高。”李明潔說。

不僅僅是回收再生企業,貿易商也感受到了風險,開始降低庫存。“目前我的庫存水平僅200噸左右,而之前碳酸鋰價格40多萬元/噸的時候,廢舊電池庫存最高能到800噸。” 華東地區一位廢舊電池貿易商表示,現階段小批次快進快出是最佳選擇。

...一年漲了10倍!什麼原因?計價模式變了,上下游花式捆綁探索商業閉環

推行鋰單獨計價

“本輪折扣係數的上漲摻雜了較多投機因素,目前市場採購價格體系較為混亂,尤其是三元材料的折扣係數。” 上海鋼聯新能源事業部動力電池分析師王學雷告訴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在利潤空間被大幅壓縮的情況下,回收企業更趨向精細化管理,開始重新審視電池回收料的計價方式,並逐步推廣把鋰元素直接納入計價體系。

據介紹,此前三元電池及材料的回收定價模式是以上海有色網的鈷、鎳價格為參照,並在此基礎上乘以一定係數,鋰元素在回收過程中雖不參與計價,但在鋰價高企的背景下,鋰的成本攤餘到鎳鈷上,致鎳鈷係數被大幅抬高,目前鋰含量較高的三元極片廢粉散單報價係數甚至達250%。

“事實上,超過100%的折扣意味著回收料大於新料的價值,這就是不正常的。目前,鋰電廢料的成本中,鋰佔了大頭,而這個部分卻不計價,這就存在漏洞,容易被投機分子鑽空子。”李明潔表示,有的打粉廠會把不含鋰的材料與含鋰的電池材料摻雜在一起出售,前者的折扣係數只有70%,但在實際銷售的時候可能會同步按超200%的係數交易,導致最終鋰的回收率降低,從而抬高企業採購成本,攤薄利潤。

“公司正聯合頭部的幾家回收企業,積極推進把鋰直接納入計價體系,目前我們大部分採購單已經在按新的計價體系走了。”天奇股份相關負責人告訴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具體來說,鈷、鎳的回收折扣係數在80%~90%,鋰在65%~80%。新的計價模式更為透明,會在合同中明確約定鋰含量,杜絕摻雜現象,起到規範市場的作用。

從財務核算的角度來看,把鋰納入計價體系也更為有利。“原來只按鈷、鎳計價,鋰並沒有計入採購成本,但鋰的產成品卻是利潤貢獻的主要部分,企業在做賬的時候一般採取成本分攤的形式,這無形中增加了核算的難度,在財務規範層面也欠妥。而目前但凡是大規模生產的正規回收企業,未來都想走向資本市場,財務規範是基本要求。”李明潔表示。

天奇股份相關負責人亦表示,把鋰納入計價,可以清楚地計算出鎳、鈷、鋰三種金屬的實際受益情況,幫助企業更精準地把控成本。

王學雷告訴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對於新的計價方式,目前市場仍存在一些分歧,報價具體形式也有所差別,如鋰元素的折扣係數,有的廠家對標金屬鋰,有的則對標碳酸鋰。“個人認為,以工業級碳酸鋰價格為基準會更合理一些。最初在推廣鋰價納入回收係數的時候,業內的普遍做法是參考此前鎳鈷的計價方式,以金屬鋰的價格為參照,但金屬鋰的價格波動很小,無法反映目前真實的市場供需情況;而工業級碳酸鋰作為目前大部分回收企業的產成品,價格敏感度更高,以此為基準倒推採購成本,核算更為直觀。”

...一年漲了10倍!什麼原因?計價模式變了,上下游花式捆綁探索商業閉環

廢料換原料模式風行

鋰價高企背景下,除卻改變計價體系外,回收市場還在試水商業模式創新,“廢料換原料”的合作模式逐步興起,成為回收企業實現穩健盈利的“殺手鐧”。

所謂廢料換原料,是指回收企業以協議方式定向收取電池廠、材料廠生產過程中的廢料,在提取其中的鎳、鈷、鋰等金屬後,生產出電池級鎳、鈷硫酸鹽及鋰鹽,再返還給電池廠、材料廠。在此過程中,回收企業僅收取約定的加工費,無需承擔金屬價格波動帶來的風險。

2021年,格林美便與億緯鋰能簽署了1萬噸回收鎳產品定向迴圈合作備忘錄;2022年,又相繼與容百科技、孚能科技、瑞浦蘭鈞等企業達成戰略合作,約定以定向回收廢料的方式,向前述企業返還電池級產成品。光華科技與天津力神,天奇股份與涇河陝煤研究院、星恆電源也簽有類似的廢料換原料協議。

“我們現在也在跟電池廠談合作,未來可能會有一半的產能用於廢料換原料。”趙衛奪亦表示。

“這事實上是一種互鎖的關係,回收企業鎖定廢料渠道,電池廠或材料廠鎖定原料來源。”前述鋰電投資人士告訴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現在市場惜鋰如命,這種模式短期來看會成為主流。回收企業和材料廠、電池廠互為客戶,以物換物縮減了交易層級,避開了貿易商環節,“沒有中間商賺差價”的生意會更為透明。“不過,戰略合作協議是戰略層面的,在商務層面能不能落地,這還得看雙方的合作深度和誠信度。畢竟現在無論是廢料還是原料,都處於炙手可熱狀態,誰都想多賺一道利潤。”

“廢料換原料本質上就是代加工。現階段再生利用企業的產能遠高於廢舊電池及廢料供應量,代加工業務可以很好地解決來料問題,讓整體產能飽和起來,攤薄企業固定成本,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金屬價格漲跌的風險,在當前市場劇烈波動的情況下,盈利情況更穩定。”天奇股份相關負責人表示,代加工業務的核心是企業的技術能力,回收率、成本以及產品品質等各方面必須達到客戶要求才能實現盈利。此外,工藝先進的企業如果回收率高於客戶要求,或者能夠產出其他副產品,還可以賺取技術溢價帶來的額外利潤。

不過,代加工或意味著在產業鏈中的話語權降低,市場想象空間也會因此縮小。“在當下廢料價格非理性的狀態下,代加工對於回收企業是比較保守的模式,長時間代加工或導致產品無法參與自由市場交易,市場競爭力減小。”上海有色網行業分析師呂彥霖告訴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隨著技術的研發迭代,各家回收率差異也會越來越小,市場可能會形成一個較為固定的代加工利潤,企業還是要創造更多增量價值,才能構建護城河。

“隨著動力電池大規模退役來臨,我們肯定不會單純做代工,未來會聯合整車廠、電池廠,再把電池運營服務、電池租賃服務以及梯次利用業務等都融合進來,圍繞電池全生命週期構建多方聯合的產業閉環。”天奇股份相關負責人表示。

...一年漲了10倍!什麼原因?計價模式變了,上下游花式捆綁探索商業閉環

上下游花式捆綁

如果說廢料換原料模式實現了回收企業與電池廠、材料廠的深度繫結,那麼在動力電池退役潮大規模來臨後,面對更多元、更分散的廢舊電池擁有主體,回收企業該如何透過合縱連橫下好棋局,將是更為重要的課題。

“電池廠、材料廠生產過程中的廢料比較集中,目前主流的廠商都已經與回收企業繫結得差不多了,個人認為市場格局較難打破。”王學雷表示,但未來退役電池無疑是更大的回收市場,這個領域哪些玩家能夠勝出還有很大的變數。

梳理當前回收企業的佈局邏輯,大多先行推演退役電池的集散地及產權方,“順藤摸瓜”搶佔合作優先權,進而探索可行的商業模式。

目前,格林美已與全球超500家汽車廠、電池廠建立廢舊電池定向回收合作關係,共建共享131個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服務網點。光華科技在前期與北汽、金龍客車、華奧汽車、奇瑞萬達、五洲龍汽車等車企達成合作協議外,今年以來又攜手鬆下中國、換電龍頭奧動新能源、汽車租賃公司地上鐵等在電池回收技術、業務、投資方面展開系列合作。

天奇股份錨定了電池生產商、電池應用商、社會資源回收商、電池資產管理服務商、汽車後市場服務商、網際網路及電商平臺等六大回收渠道,並繫結前述渠道頭部企業,上半年分別與星恆電源、海通恆信、山西物產集團、廣州華勝以及京東科技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係。中偉股份則透過控股子公司與蜂巢能源合資成立常青藤再生資源(上饒)有限公司,共建極片及電池拆解產線。

“與合作伙伴合資,共建產能,共建回收渠道,利益共享,是目前我們正在探索的深層繫結模式。”天奇股份相關負責人表示,在汽車產品生產者責任延伸下,公司已經與一汽、愛馳等汽車廠商達成戰略合作,同時引入前端電池運維服務商、電池銀行合作伙伴,結合公司現有梯次利用及再生利用業務,致力於形成前端服務+後端梯次及再生的盈利模式。

產業鏈合作亦被政府及主管部門推崇。今年9月,安徽省正式啟動2022年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區域中心試點企業(站)推薦工作,並特別強調,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電池生產企業、梯次利用企業可以透過自建、共建方式建設區域中心企業(站),再生利用企業、汽車拆解企業、檢測企業透過參與共建的方式建設區域中心企業(站),原則上不鼓勵單純回收企業。

“當前回收行業還處在從0到1的早期發展階段,整體沒有可供借鑑的成熟商業模式,業內企業都在摸索前行。”前述鋰電投資人士告訴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但有一點大家都很清楚,必須利用優勢資源儘快搭建“朋友圈”,單打獨鬥肯定是行不通的,未來就看誰抱的大腿粗。當然,建好“朋友圈”並不意味著一勞永逸,回收企業下一步應關注如何在合作關係中獲得除渠道外的增量價值,並讓對方有利可圖,將商業閉環打通。

向上下游延伸產業鏈條是回收企業下的另一盤棋。“市場上回收產能規劃此起彼伏,但真正從破碎、分選到最後溼法冶煉,實現連續化生產的回收企業,其實並不太多。”前述鋰電投資人士坦言,而在當前的市場競爭格局下,一體化佈局可能更符合產業發展規律。除卻處理工序外,業務範圍的延伸也是有效探索,比如回收企業向上建汽車拆解廠、向下建設三元前驅體產線等。

當然,回收產業發展離不開資本助力。據不完全統計,2022年初至今,已有超過10 家電池回收企業獲得融資,包括恆創睿能、賽德美、蘇州博萃、傑成新能源、順華鋰業等,募集資金主要用於擴大再生產及回收渠道建設。值得一提的是,順華鋰業A+輪融資獲得蜂巢能源直投。

“這一輪融資,至少有50~60家投資人前來接洽,而對於我們來說,首要考慮的因素就是能否帶來持續穩定的資源。透過股權形式與產業資本深度繫結,更容易在業務層面形成聯動。” 趙衛奪告訴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

“資本、市場、技術拼不過的企業,會在這一輪資源價格上漲過程中被快速淘汰。”前述鋰電投資人士坦言,隨著退役電池的絕對值越來越大,市場會越來越規範,交易層級會逐步縮減,資源會更為集中到規範企業當中。另一方面,動力電池回收市場足夠大,且呈現區域化處理特點,未來大機率不會只有兩三家企業吃獨食;而在技術方面,回收工藝會持續改進且呈現多元化發展,回收企業應致力於打造自己的長板,在擅長的細分領域贏得市場。

責編:高帥 | 稽核:李震 | 總監:萬軍偉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