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產學研資訊鴻溝,會是科創服務的下一個藍海嗎?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中國企業的創新模式正在發生變遷,資訊不對稱不透明、政策資訊易遺漏、缺乏長期戰略眼光成為國內企業在創新過程中的普遍痛點。

一方面,在這個資訊大爆炸時代,產業動態、行業新政、競品資料、技術趨勢等資訊碎片化分佈,非常考驗創業者對各類資訊的綜合把握和關鍵決策能力。但人的決策很多時候並不能保證完全正確,有時候基於所瞭解的片面資訊做出的決策往往會成為業務變形的導火索。基於全面的大資料,給出客觀的資料分析,是大資料時代的理想方案。

另一方面,企業一旦啟動創新,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人才和資源,若能連線到可轉化落地的科技成果,或領域專家,則能縮短研發週期,大大提升企業的科創效率。據科技部統計,我國2019年開展技術創新活動的企業共計25。1萬家,其中開展產學研合作的企業為5。7萬家,佔比22。7%。隨著產學研合作的資訊不斷透明、政策體系日益成熟,產學研合作逐步成為我國企業技術創新的首選,也推動了產學研對接服務市場的快速發展。

創新是企業質變的開始,幫助企業降低創新成本是挑戰也是機遇,打通企業在產學研方面的資訊鴻溝,會是科創服務的下一個藍海嗎?

異構異源資訊排程

提供聚合的資料服務,在商業創新中已經有諸多相對成功的案例,貝殼找房、滴滴出行等等都是在以資料聚合彌補資訊差。但是不同於上述領域,科創賽道的資訊聚合難點在於對異構異源資訊的分析和排程。

正如上文所說,一位科創賽道的創業者需要了解的資訊包含了產業動態、行業新政、競品資料、技術趨勢等多維度,將這些資料重新打散並個性化地精準匹配給某一賽道的企業,極其考驗底層大資料引擎對資料的分析和排程能力。

以某車企資料分析為例

以大資料科創服務平臺企知道為例,透過聚合工商資料、專利資料、政策資料以及產業鏈資料等等,可以為企業形成相關領域的知識圖譜,結合使用者使用場景,讓資料模組化展示出來,同時透過系統給出參考建議。

聚合這些資訊有幾個比較大的技術挑戰,一來智慧財產權資料、專利資料、政策資料以及產業鏈資料等資料交叉分析後,知識圖譜的形成是行業的門檻之一;二來快速地結合使用者使用場景,對資料進行及時的計算和排程,這是第二個技術門檻;最後,針對某一個企業所在賽道給出基於所有維度資料的核心業務創新建議,這是第三個技術門檻。

多維資訊分析和排程的門檻,也意味著在商業模式的選擇上,更好的模式是重交付而非標準化SaaS。因為大部分情況下,一項決策的施行往往要能夠深度結合當地產業、政策情況,助力企業科技創新落地,為最終結果負責。

“企知道所選擇的商業模式不是SaaS化的資料訂閱服務,而是重交付的貼身服務。企業透過企知道可免費線上查詢政策、專利、競品等資訊,在此過程中如衍生更深入的資源對接需求,可與企知道專人完成線下對接,享受增值服務,解決創新痛點,提升自身科創效率。”企知道相關負責人告訴鈦媒體App。

目前企知道在全國70多個城市有5000多位專家承接來自全國各地的輕諮詢需求。“比其他以SaaS模式為主的資料性付費、會員付費的客單價更高,並且能夠真正解決創業公司的痛點問題。”

彌補資訊鴻溝,連線產學研

企知道這類大資料科創服務平臺彌補資訊鴻溝的一個典型場景是情報服務,例如專利查詢。

在眾多大資料中,專利資料與產業創新的關係尤為緊密。一方面,專利成果是企業創新的沉澱,以專利為鏡可以洞察產業發展脈絡;另一方面,專利又是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有利武器,可幫助企業構建長期核心競爭力。

當一家企業著手發力某個產業時,專業的專利查詢和分析工具可以將該領域專利分佈情況視覺化展示,使新入局的企業快速瞭解行業,並找到差異化競爭的道路。

對於大資料科創服務平臺來說,其價值一方面在於彌補資訊鴻溝,另一方面也在於對利益相關方的連線。一個比較大的連線需求體現在產學研融合上,這也是目前我國科技創新面臨的難題。

一方面高校科研成果要落地,另一方面是企業技術亟需升級。但大多數情況下,高校的科研成果往往因為難以找到落地場景而擱置,企業也因為難以找到對應場景的技術方案無法迭代,兩者中間似乎有一條難以跨越的鴻溝。

相關資料顯示,我國技術產業化程度並不高,在材料領域、能源領域、網路資訊領域,美國的基礎研究成果轉化率分別為17。8%、19。5%、30%;而中國分別為1。9%、1。7%、0。1%。這個差距是巨大的。提升科研成果轉化效率,不僅能讓企業降本增效,還能大大提升整個社會的科技創新水平。

一個多月前,企知道產學研平臺入選了工信部2022年大資料產業發展試點示範專案。基於企知道20萬產學研專家與科研成果資料庫,目前透過企知道同高校完成科研對接的企業已經超過百家,其中包括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與深圳市鴻富誠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強偉五金有限公司與南京工程學院等的多個產學研對接。

隨著國家科技創新激勵政策的相繼出臺,科創服務賽道也將會湧現出一批類似企知道產學研這樣的供求匹配平臺。據科技部統計,全國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已經從十多年前的4。9萬家增長至2021年的33萬家,這類企業的研發投入佔到全國企業研發投入的70%。

幫助這33萬家企業打通產學研資訊鴻溝,將會成為科創新命題。只不過在技術迭代下,這類資訊匹配/需求撮合也不再囿於傳統方式,人工智慧、大資料分析處理等技術的突破將推動科創服務完成一輪又一輪的模式創新。(本文首發鈦媒體APP 作者 | 秦聰慧)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