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看西看】讓德企拒絕“脫鉤”,中國憑的是什麼?

中新經緯10月18日電 (宋亞芬)德國知名企業正在進一步加大對華投資。德國車企寶馬集團15日表示,將在2023年年底前把在英國牛津工廠生產mini電動車型的生產線轉移到中國。而在6月,寶馬集團斥資150億元人民幣在瀋陽建設的新工廠已正式運營。此外,巴斯夫、大眾汽車等德國企業近期也陸續宣佈進一步加大對華投資。

“脫鉤”損害中德乃至世界利益

近日,德國經濟部提出一項試圖讓中德兩國經貿“脫鉤”的提案,不過該提案因德國企業的反對而被擱置。據路透社報道,不少企業領袖對德國經濟部沒有充分諮詢他們的意見,就提出對中國業務如此不利的提案而感到惱火。部分德國官員也對提案表示反對,德國總理朔爾茨更直接表示:“‘脫鉤’是完全錯誤的道路,當務之急,不是‘脫鉤’,而是政治與經濟的多樣化。”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在接受中新經緯採訪時表示,中德經濟的互補性是特別強的,因此德國的工商界,像寶馬、大眾等企業肯定是不願意跟中國“脫鉤”的,因為他們在中國的商業存在已經達到了相當的深度和廣度,有很高的相互依存度。

近年來,中德經貿聯絡不斷加深。中國連續6年蟬聯德國全球最大貿易伙伴。據商務部資料,2022年1-8月中國實際使用外資1384億美元,增長20。2%;其中,歐盟對華投資增長123。7%。中國對德國投資也在持續開展。德國聯邦外貿與投資署釋出的《2021外國企業在德國投資報告》顯示,2021年中國對德國投資專案數為149個,仍穩居第三。

張燕生強調,“脫鉤”勢必會損害中國和德國乃至世界的共同利益。

吸引外資,中國有底氣

現實來看,烏克蘭危機造成了德國和歐洲的能源危機,能源成本大幅度上升,很多企業正在離開歐洲,面臨著去哪兒的問題。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國際貿易研究部主任、副研究員周晉竹對中新經緯表示:“當包括石油在內的所有的能源價格上升之後,企業生產沒有辦法支付這麼高昂的成本。它會導致一個最直接的結果,就是加快歐盟製造業外遷的速度。而中國必然是最熱門的目的地之一。”

周晉竹進一步指出,中國有兩個不可替代的優勢。第一,超大規模的市場。中國是有著14。13億人口、經濟總量17。7萬億美元的超大規模的市場。對於德企來說,就近生產能更好滿足中國的消費市場。據德國《汽車週刊》報道,德國汽車製造商大眾、寶馬和戴姆勒在中國的汽車銷量強勢增長,三分之一的德國汽車銷往中國。第二,中國擁有獨一無二的生產製造能力。到目前為止,中國仍然是全球供應鏈最為完整,配套產業鏈最為健全的國家,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列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第三,中國能夠為包括德企在內的外商提供非常穩定的投資增長。國家統計局釋出的報告顯示,2013至2021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達到38。6%,超過G7國家貢獻率的總和。此外,當前全球通脹問題嚴重,而中國的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仍然控制在2。7%-2。8%之間,物價水平一直執行在合理區間,所以企業的產品生產成本是非常穩定的。這些可以為外商投資提供一個穩定的增長環境。

最近德國海外商會中國商會發布的最新年度商業資訊調查顯示,在華德企對中國市場仍充滿信心,60%的在華德企還表示,2021年在中國的業務都取得了增長,超過50%的德企預計新的一年仍在在華取得發展。

為吸引德國企業以及更多跨國公司來中國投資,張燕生建議中國繼續擴大對外開放,用改革的方式來推動開放,推動全方位國際合作。(中新經緯APP)

本文由中新經緯研究院原創,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