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剛:銀行數字化轉型仍須“摸著石頭過河”

中新經緯12月19日電 題:銀行數字化轉型仍須“摸著石頭過河”

作者 曾剛 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

2022年初銀保監會出臺了《銀行業保險業數字化轉型的指導意見》,為機構的數字化轉型提供了系統指導。但實踐中,我們還是要回答一個問題,銀行為什麼要數字化轉型?我認為,數字化轉型為了提高效率,否則就沒辦法適應新的市場環境。數字化核心在於做好營銷,找到客戶,接入數字場景。

這不是簡單的科技應用和提升效率的問題,而是沒有數字化形態就無法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的問題。因為當前實體經濟已經高度數字化了,銀行不數字化就服務不好數字經濟;而且金融又要依靠實體獲得回報的,長期來看沒有數字化能力的銀行也是沒有生存能力的銀行。所以,銀行數字化是一個很大的挑戰,銀行業必須要邁過這個坎。

不同銀行數字化目標和路徑不同

當前,大型銀行數字化轉型較為領先。小銀行則存在投入成本大等諸多困難。在此背景下,大行科技賦能小行有一定道理,但也不完全對。對於中小銀行而言,數字化轉型的投入成本制約、客戶特徵和基礎制約等都是目前存在的主要障礙。因此小銀行完全依靠大行賦能依然不夠,更多需要外部的金融科技企業的針對性的賦能,專門為中小銀行提供服務他們客戶的具有特色的差異化服務。

銀行數字化一定是有差異化的數字化。大行小行有差異,而且提供服務的供給市場結構也是多元化、多層次的,這樣才能滿足多元化、差異化的需要。雖然數字化的大方向是一致的,但是大家要根據各自情況往這個方向走,走出不同的距離、走出不同的深度。

以整體理念實現數字化轉型一次性到位是很難的,對銀行也是一樣,探索過程中,不如抓住幾個重點先做好,在此基礎上再推動整個機構的數字化轉型。實踐中仍需要以“摸著石頭過河”的態度,抓住重點做。

數字化轉型重點目前主要在於三個方面

首先是場景端。這一點對銀行最重要,是銷售和客戶服務的基礎。銀行數字化最大的挑戰和動能,就在於傳統線下網點的客戶服務能力下降,用場景建設彌補實際上就是新的網點建設。場景既有自己經營的,也有和其他人合作的,是金融科技應用最重要的領域,因為銀行必須要考慮在競爭如何建立“護城河”,把客戶留住。所以場景端數字化建設是最重要的。

其次是資產端。最大的壓力來自於資產端的投向,要去發現好的客戶,對客戶進行準確的風險評估和定價,這就需要風控和定價的能力。資產端優質資產的獲取也成為核心能力,需要科技賦能和場景結合。當然資產端還包括場景嵌入,既包括零售端各種場景的搭建,也包括對公端各種產業和數字金融能力建設。但是目前而言,銀行To B端建設剛剛開始,做法又不同於零售端,需要沿著供應鏈來做,因此理論上來講,藉助金融科技手段有效控制相應的風險是一個很好的拓展方向。

最後是資料底層能力。資料底層建立和資料應用能力貫穿了全過程,不光在客戶獲取和資產端應用上,還可以應用到內部管理上。所以,資產端資料中臺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基礎設施,需要根據現有資料基礎打通各種資料來源、統一格式,同時還要把內部外部資料融合,在此基礎上強化資料分析能力。

資料分析能力建設過程中有一點需要特別強調,即資料和科技是兩碼事。科技相當於裝備能力,決定武器是否先進。但有先進的武器就一定能打好仗嗎?不見得,這還取決有沒有資料分析能力,以及用資料分析給實際作戰提供有效的參謀指導。所以,硬體和軟體是兩件不同的事情。銀行傳統上較為看重硬科技、硬體水平,對軟能力不太重視,這在未來要改變。長遠看,“軟”的部門和“硬”的部門還是要分開,這是兩種不同能力。科技開發是技術端的事情,提供運算能力、提供支撐,但是有了運算能力不一定能“打勝仗”,天上還需要有“衛星”來做定位,幫助銀行進行清晰的分析。現代化戰爭如此,銀行數字化的情況也是如此,要把資料分析能力和科技能力分開討論。目前,一些銀行開始成立專門的資料分析部門,並將資料分析的結果直接用於對業務的指導。

總體上看,各家銀行對數字化都有了前所未有的重視,這是必然趨勢。未來,在發展過程中還有很多值得探討的話題,如怎樣實現差異化的發展等,還需要每家銀行的實踐探索。尤其是對於中小銀行而言,在考慮頂層設計的同時,建議在發展方向上抓住幾個重點先進發展,至少把業務層面銀行最核心的部分先跑起來,由此帶動整個形態的轉化。這個過程中,還涉及到銀行網點的轉型、內部組織管理架構的調整等,均可以以業務的先行發展帶動其他調整。

總之,在實踐中“摸著石頭過河”,銀行數字化轉型可能會取得更好的效果。(中新經緯APP)

本文由中新經緯研究院選編,因選編產生的作品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選編內容涉及的觀點僅代表原作者,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