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虧約40億,靠光伏“續命”的正邦科技還有救嗎?

預虧約40億,靠光伏“續命”的正邦科技還有救嗎?

作者:泰羅,編輯:小市妹

7月15日正邦科技釋出了業績預告,預計今年上半年淨虧38億元至46億元,同比虧損擴大165。72%至221。66%;預計扣非歸母淨利潤虧損36億元至44億元,同比擴大302。57%至392。03%。

此前,2021年鉅虧188。2億、5億商票逾期、員工工資發不出來的正邦科技,公佈了400億鉅額的光伏合作專案,希望透過收取光伏裝置佔地租金緩解流動性危機。

雖然公司並沒有公佈專案收益,但面對鉅額負債,依舊只是杯水車薪。

2020年,正邦實現了總產值1000億的目標。此刻的林正孫躊躇滿志,意氣風發。即便遇到2021年的大虧之年,他仍然提出,要在未來五年內實現集團年產值3000億。

正邦科技在2021年初推出了1億份股權激勵計劃,計劃未來三年出欄量總計超過1。2億,於2021-2023年生豬銷售數量分別不低於2000萬、4000萬、6000萬頭作為股權激勵條件。

對於林印孫而言,釀成當下的危局並不能僅僅歸結於“盲目樂觀”,更大程度上是在“賭”。

理想很豐滿,但要終究要考慮市場容量的骨感問題。

資料顯示,2021年全年生豬出欄量6。71億頭,近年來除了2019、2020年的出欄量低潮期,全國消費量基本維持在6。7-7。4億頭水平。

如果保持2021年全國出欄量水平不變,按照牧原1億頭,另外3家平均每家6000萬計算,僅這4家養殖企業出欄規模就佔到全國的51。27%。

而據中信期貨統計,2021年前CR4市佔率僅為11.9%!

所以,過剩是行業唯一的結局。

豬企擴產還會涉及到另外一個問題:行業週期以價格為標尺,但考慮到整個母豬的生產週期18個月,以及外購仔豬6個月左右出欄的時間週期,也就形成了行業週期和企業擴產週期的不匹配。

簡單的說,就是當自繁自養產能充分釋放之時,或許已經處在週期頂部或下降階段。

這也就開啟了2021年各大企業比慘模式:而林印孫的正邦科技卻是最慘的那一個。

雖然2020年呈現營收淨利雙增長情況,全年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長了248。75%,但經營性現金流量淨額卻僅增長了16。03%。

同時公司第四季度出欄生豬363。48萬頭,但歸母淨利卻只有3。11億,扣非淨利1。81億,已經回到了2019年的單季度盈利水平。

外購仔豬和母豬的育肥成本佔了正邦科技的成本大頭。四季度外購仔豬育肥出欄73萬頭,完全養殖成本34。8元/公斤,虧損4。7億,頭均虧損達到643。84元。

另外,據正邦科技在投資者問答平臺答覆顯示:大量高價購入母豬使得仔豬成本高達950元/頭,而在5月牧原公佈的仔豬完全成本僅為380元左右。

除了成本,還有槓桿。

2020年,正邦

包括短期負債、應付票據在內的一年到期負債高達240.97億,而在2021年這一數字進一步擴大至268.82億。

當然,鉅額負債所對應的是高額利息。2020—2021年2年財務費用分別為8。43億和11。78億。而賬上的流動資金從2020年最高的130。43億降至2022年一季度30。73億。相對於巨量到期債務捉襟見肘。

在經營上,豬行業並不類似網際網路,沒有那麼多“靠山”頻繁輸血。如果沒有一定的安全邊際談“戰略性虧損”,本質上就是一種賭局。

在2020年6月,在豬價高漲之際,林印孫依然選擇定增募資超75億,其中32。2億元用於生豬養殖業務;7月,他計劃在內江投資50億,用3年時間完成10萬頭種豬、年出欄200萬頭建設專案,屬於典型的“高位加倉”。

同樣在週期頂部的7月,正邦科技總經理,林印孫之子林峰代替程凡貴接任正邦科技董事長一職。

在2021年10月的戰略會議上,林峰強調:“一億頭出欄目標只是起點,僅是正邦產業鏈整合的開始。”很明顯,林峰用意透過規模擴張達到產業整合的目的,1億頭還遠不是終點。

近年來,二代接班成為熱門話題。據東吳證券研究,A股許多“創二代”接班後,業務趨於多元,呈現利潤增長放緩、盈利水平下滑趨勢。61%樣本的利潤增速中樞在二代接班後出現下滑。

所以對於林峰而言,穩定局面,生存下來,才是當務之急。能達到這一點,已實為不易。

經過母豬去化後,2021年底正邦科技的能繁母豬數量已降至38萬頭,而牧原股份則為260萬頭左右,同樣鉅虧的新希望和溫氏,也都超過了100萬頭。

作為養豬行業的生產力,正邦科技一夜回到解放前。2022年計劃出欄僅500萬頭,為2021年的1/3,甚至低於2018年。

問題在於,如果正邦科技不對母豬的直接“斬倉”,減少母豬損失,而是同其他企業一樣,熬過寒冬等待春天,或許還有另一番景象。畢竟作為養殖業上市公司巨頭,在風險敞口沒有暴露情況下,保持基本的融資能力還是可以的。

對於2021年將要面臨的行業“疾風驟雨”,林印孫其實是有所準備的。“前路必有一場硬仗”。但是危機還是來的太快,在遭遇主體信用等級調整、大股東所持股權被凍結後,顯然林印孫並沒有做好充分應對。

另外,據中信期貨統計,寒冬之下,多家上市公司仍然延續擴產趨勢,且幅度並不算小。2022年牧原、溫氏、新希望至少在30%以上。同時擴產也將是未來主流,預計2025年行業CR15市佔率將快速提升至42%!

預虧約40億,靠光伏“續命”的正邦科技還有救嗎?

不可否認,中小企業在週期低迷期會大量被淘汰,當前企業的自信是透過吃“老本”擴大市場份額,穿越週期。

當下豬肉價格略有反彈,似乎行業看到了一絲曙光,

但供求關係並未根本扭轉。

在能繁衍母豬規模繼續高企、各大養殖依舊擴產的背景下,行業延續底部震盪將是大機率事件,距離真正的上行週期還有距離。

而在各大企業巨量負債壓頂下,僅靠養豬微薄利潤難以支撐,類似正邦科技的虧損案例或許還會繼續上演。

可以肯定的是,經過2021年鉅虧後,林印孫已經輸掉這輪產能擴張賽。面對困局,地方政府頻頻出手,生存危機基本解除。抱“光伏”大腿也僅為緩解短期流動性,並無真正跨界打算。

所謂創業難,守業更難。如今的衰落正在為此前林氏父子的激進買單,曾經的豪言壯志近乎煙消雲散,3000億產值目標也終將是“黃粱一夢”。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