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條一哥”衛龍撐不起200億市值?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侃見財經

一根辣條到底值多少錢?衛龍給出的答案是192。7億。

12月15日,頭頂“辣條第一股”的衛龍以10。56港元/股的價格正式登陸港股市場。不過,從上市後的股價表現來看,投資者對於衛龍的熱情顯然並不是太高。

上市首日,衛龍的股價便小幅下跌了2。65%,上市即破發;而到了第二個交易日,衛龍股價更是大跌8。86%,僅以9。15港元/股的價格收盤,市值也跌至215。1億港元,摺合人民幣192。7億。

據侃見財經瞭解,衛龍的這一次上市可謂歷經波折。早在2021年5月,市場就已經傳出了衛龍將在港股上市的訊息,然而一直到拖到了今年的年末,衛龍才正式上市。

而除了上市的時間被大大延後之外,衛龍的估值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據媒體報道,衛龍曾在去年5月完成Pre-IPO輪融資,融資後,衛龍的估值達到93。69億美元,約合人民幣600億元;然而,衛龍在上市的第一天市值卻僅為200億左右,第二天更是跌到了192。7億,短短一年半的時間,衛龍的估值便被“砍”去了400億。

無論是從股價還是市值來看,如今的衛龍都已經失去了資本的光環;為何僅一年半的時間,衛龍的“身價”會發生如此大的變化?面對低迷的股價,衛龍又該如何講好資本的故事?

“辣條一哥”逆襲的背後

關於衛龍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34年前的1988年。

當時,湖南平江縣發生特大洪澇災害,導致農產品損失嚴重,平江縣醬乾產業的主要原料大豆價格也因此翻倍;面對高昂的大豆價格,為了降低成本,當地醬幹作坊的老師傅們,用麵筋替代豆乾,做出了味道與醬幹相仿,但價格卻更便宜的麵筋小食品,而這就是辣條的雛形。

不過,由於平江縣位於長江的中下游,並不生產小麥,原材料都是從外地運送過來,需要付出高昂的運輸成本,導致麵筋生意一直做不大;當時年僅20歲的劉衛平看到了其中的商機,1999年,劉衛平帶著辣條的秘方來到了河南漯河,在這裡開了一間生產辣條的小作坊。

作為中原食品工業第一城,劉衛平到了漯河之後,辣條的生意很快便火了起來,2002年,隨著辣條的大賣,小作坊已經滿足不了辣條的生產需求,於是劉衛平開了一間名為“平平”的辣條加工廠,開始透過機器生產辣條。2003年,劉衛平將生產的辣條品牌命名為“衛龍”。

據媒體介紹,劉衛平之所以會取“衛龍”這個名字,是其出於對自己偶像“成龍”的喜愛,而從現在來看,“衛龍”也確實像“成龍”一樣取得了成功。

2005年,隨著大批機器的引入,衛龍的辣條生意越做越大,不過,由於辣條的生產門檻較低,許多的辣條小作坊開始出現,辣條市場競爭加劇。

也正是在那一年,央視突然曝光了辣條黑作坊非法新增黴剋星、超標的蘇丹紅和甜味劑等安全問題,辣條被推上了風口浪尖,由此也開啟了全國辣條行業的整頓風潮,在這期間,辣條廠商大量倒閉,辣條行業迎來第一次洗牌。

由於很早就開始使用機器化生產,衛龍並沒有受到2005年辣條食品安全風波的影響;到了第二年,衛龍選擇逆勢擴張,第二個生產基地駐馬店工廠投入使用,隨著產能的擴大,衛龍在辣條市場的佔有率進一步提升,並先後推出了新產品大面筋、小麵筋以及親嘴燒等。

2014 年,衛龍繼續升級生產裝置、改善生產環境,並逐漸走向標準化和自動化生產。在這期間,辣條市場的行業規模從 100 億元壯大至400億元,但由於市場競爭加劇,國內的辣條企業則從數千家降低到了1000多家,衛龍逐漸成為了行業的龍頭。

而後的幾年裡,隨著一系列營銷事件的出卷,衛龍成為了當之無愧的“辣條一哥”,並最終在2022年12月15日正式登陸資本市場,由此完成了從“小作坊”到行業龍頭的逆襲。

估值“砍”去400億,衛龍不香了?

2022年12月15日,衛龍頂著“辣條第一股”的頭銜,成功在港交所上市。

從最近兩年的資本動作來看,衛龍的這一次上市可謂歷經波折。據媒體報道,早在2021年,衛龍就曾兩度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並於當年11月透過上市聆訊,不過或許是港股持續下挫的原因,面對低迷的市場,衛龍並未選擇在去年上市。

而到了今年的5月,衛龍在上市申請材料失效後重新提交招股書,並在6月透過上市聆訊,最終在透過上市聆訊6個月之後,衛龍終於成功登陸資本市場。

不過,雖然歷經千辛萬苦才登陸資本市場,但資本市場對衛龍卻並不是太“感冒”。

從股價來看,衛龍上市首日便已破發,首日收盤下跌了2。65%;第二個交易日,衛龍股價更是大跌8。86%,僅以9。15港元/股收盤,市值也跌至215。1億港元,摺合人民幣192。7億。

根據媒體報道,衛龍曾在去年5月完成Pre-IPO輪融資,在融資後,衛龍的估值達到93。69億美元,約合人民幣600億元;然而,衛龍在上市的第一天市值卻僅為200億左右,第二天更是跌到了192。7億,短短一年半的時間,衛龍的估值便被“砍”去了400億。

為什麼僅僅一年半的時間,衛龍的估值會有如此大的變化?這背後其實和其業績有關。

根據財報資料顯示,2019、2020、2021年以及2022年上半年,衛龍分別實現營收33。85億元、41。2億元、48億元、22。61億元,淨利潤分別為6。58億元、8。19億元、8。27億元、-2。61億元,其中今年上半年,衛龍的淨利潤出現了虧損的情況。

當然,衛龍今年上半年之所以會出現虧損,主要是由於和投資有關的一次性地以股份為基礎的付款所致;根據衛龍披露的數顯,其上半年營收穩定,經調整淨利潤為4。25億元,雖然同比上年同期的3。8億元同比增長約12%,但增速也出現了明顯的下滑。

而除了業績之外,衛龍今年上半年的銷量也出現下滑的情況。

根據媒體報道,上半年衛龍調味面製品銷量為8。2萬噸,較2021年同期的9。5萬噸下降了13%,此外蔬菜製品和豆製品及其他產品銷量也分別下降了6。8%和21。6%。

或許正是業績增速下滑和銷量下降的雙重影響,才導致了其估值大幅下降。

如何講好資本的故事?

從目前來看,衛龍的處境並不是太過樂觀。

雖然成功登陸了港股市場,但慘淡的股價表現,表明投資者並不看好衛龍的未來。

而除了股價下滑之外,近年來衛龍的“營銷味”變得越來越重,在營銷上的投入也越來越大。

根據財報資料顯示,在2019年,2020年、2021年及2022年上半年,衛龍的經銷及銷售費用分別為2。81億元、3。71億元、5。21億元及2。69億元,銷售費用佔營收的比重分別為8。3%、9%、10。85%及11。9%,雖然在營收的佔比上不算高,但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

作為一家食品企業,衛龍在營銷上發力雖然非常正常,但投入的比例不斷增大,則側面體現了衛龍開始面臨瓶頸,希望透過營銷來換取銷量,然而從銷售資料來看,雖然上半年衛龍的銷售費用不低,但銷量卻出現了下滑的情況,營銷效果顯然不及預期。

從現在來看,衛龍想要提升自己的估值、講好資本的故事,顯然不能只通過營銷這個方法。

例如增加品類——目前衛龍在品類上,更聚焦於辣條及蔬菜製品,但品類遠低於其他品牌;據媒體統計的資料顯示,目前良品鋪子SKU超過1000種,三隻松鼠也超過500款,相比之下,只注重調味面製品的衛龍,顯然要比良品鋪子和三隻松鼠弱得多。

還有如何改變消費者對於辣條“不衛生”的看法,同樣是衛龍提升市值的關鍵。

實際上,自衛龍開始進行標準化和自動化生產以來,其一直就想撕掉“垃圾食品”“不健康”的標籤。不過從目前來看,衛龍還是很難擺脫這個標籤,畢竟無論衛龍再如何升級,依舊還是“重油、重鹽、重調料”,以主打產品大面筋為例,其配料中就包含食用香精、紐甜、三氯蔗糖等多種調料新增劑,顯然不能說得上“健康”一詞。

綜上分析來看,雖然好不容易才成功上市,但上市後低迷的股價表現,則反映出了衛龍背後的種種問題。很顯然,對於衛龍而言,上市只是第一步,其未來要走的路還很長。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