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車企切不要跟風自建供應鏈

為了應對晶片短缺、電池原材料價格上漲和供貨穩定性下降等帶來的挑戰,近一段時間以來,寶馬、廣汽、蔚來等車企均投入重資建設自己的電池專案;

大眾、戴姆勒、豐田、通用、特斯拉、比亞迪、長城等車企相繼投資鋰、鎳等關鍵礦產資源,掀起了一股“搶礦”熱潮。

車企這樣做的心情可以理解,主要是為了提升企業自身供應鏈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避免受到外界太多的干預和干擾,

特別是上游企業對自身利益的擠壓、供應鏈的壓制等,增強企業發展的韌性,進一步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中國車企切不要跟風自建供應鏈

需要注意的是,看似合理的投資方式,實際並非科學。尤其是龐大的投資,會讓許多車企苦不堪言。特別是經濟實力原本就不是很強,投資能力不是很足,需要依靠負債才能完成新的投資的企業,極有可能從此背上了沉重的包袱,讓企業執行得十分艱難。

更重要的是,車企紛紛搶道上游產業,無形中會加大上游企業的競爭壓力,導致上游企業生存能力下降,使行業出現惡性競爭現象。

也許有人會說,如此一來,不就會出現上游產品價格下降、給下游企業帶來成本降低的良好局面嗎?從表面看,確實如此。實際上,並非如此。下游企業紛紛投資上游領域,本身就已經相當艱難,負債會大大增加,財務成本也會進一步提升,

就算汽車生產成本因為上游原材料價格降低而下降,與投資上游產品實際付出的成本相比,還是不划算的,是入不敷出的。

只有那些沒有到上游產品賽道搶飯吃的企業,才有可能真正得到一些實惠。

中國車企切不要跟風自建供應鏈

這也意味著,

到上游產品賽道搶飯吃,並不是解決車企供應鏈壓力的好辦法、好舉措,也不是降低車企成本、提升市場競爭力的有效手段。

專業的企業做專業的事,車企的優勢在“車”,專心做車,才是車企的本行,也是車企的真正競爭力。到上游產品賽道搶飯吃,除了讓上游產品生產企業日子過得艱難之外,對車企不會帶來什麼好處,相反,有些企業會因為搶佔上游產品車道而陷入困境。類似現象,並不是沒有發生過,光伏行業等都曾經出現過類似問題,最終的結果都是很慘的。

國外車企如此之做,最主要的原因是全球供應鏈在貿易保護下被嚴重割斷,加上歐美髮達國家在加緊與中國斷鏈,車企擔心歐美國家一旦真的選擇與中國脫鉤,對企業的影響和傷害是非常大的。因此,

為了供應鏈安全,只能被動選擇投資上游產品、搶道上游業務,即便對自身不會帶來任何好處,也只能硬著頭皮上。

而結果是,這些車企都會因此背上沉重的投資包袱,綜合效益、整體效益明顯下降,競爭力減弱。

需要注意的是,在這一輪搶賽道競爭中,

中國一些車企也加入其中,如廣汽、比亞迪、蔚來、長城等,應當說,決策是不理性的,投資也是盲目的。

因為,中國車企真的沒有必要跟風搶賽道,沒有必要也去投資上游產品。因為,中國是一個大市場,

中國正在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國內大迴圈,中國完全有能力建立自身完善的供應鏈體系,從而確保上下游企業之間科學銜接、良好協調、高效執行。

一旦車企也加入到上游產品的賽道之中,就會破壞上游產品的市場生態,帶來上游產品市場的競爭過於激烈,問題就會越來越大,投資效率大大降低,資源配置嚴重不合理。專業化協作,應當是中國未來發展不可改變的目標。

只有專業化協作,企業的執行效率才會更高,社會資源的配置效率才會最強。

中國車企切不要跟風自建供應鏈

這也意味著,

有關方面對車企搶佔上游產品賽道的行為,應當干預,要嚴格控制車企搶佔上游產品賽道,讓上游產品領域保持良好的市場生態和競爭環境。

如果上游產品生產企業不為下游企業提供良好的服務,有形之手可以介入其中,進行價格干預和市場平衡,不應當由下游車企投資上游產品賽道的方式來解決車企成本上升問題。

恰恰是,在國外車企紛紛投資上游產品賽道、投資成本大大上升,企業執行困難加劇的情況下,中國車企可以更好地搶佔市場優勢,特別是成本、價格優勢。如果也跟風投資上游行業,本應可以形成的優勢不僅會失去,還會更加被動。譬如蔚來,成本優勢能與特斯拉相比嗎?再投資上游領域,競爭力會進一步降低。因此,

千萬不要盲目、衝動和不理性,而要慎重對待投資上游領域

,抓住外國車企投資上游領域後企業投資成本增加、負擔加重的機遇,更好地與外國車企展開競爭,獲得中國車企的良好優勢。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