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秀才為何拼命考舉人只因舉人有一項特權,人人都羨慕

要說舉人就要先說秀才,秀才最早出現於《禮記》,原本指的是德行才藝出眾的人,直到漢朝出現察舉制,當時規定各地每年都要舉薦一名秀才,秀才才跟優秀人才掛鉤,隋代開始設立秀才科,於是秀才就專門指考試考上去的人,唐朝時期秀才則泛指讀書人,宋代時秀才真正意義上和大家所理解的有點類似,就是透過初級選拔考試的人。

古代秀才為何拼命考舉人只因舉人有一項特權,人人都羨慕

不過以上每個朝代的秀才價值都不一樣,唐朝之前還算有點內容,唐朝後就沒什麼了特別了,因為秀才科很快就被廢,宋朝時期則更為廉價,因為不管有沒有中都叫秀才,所以《水滸傳》中說王倫是

“不第秀才”,直到明清的時候,科舉制度達到完善,走至頂峰,秀才也來之不易,且秀才後面還有舉人。

而嚴格來說,

“舉人”其實從周代就有了,因為“鄉里選舉”最早就是出自周代,根據《周禮·地官司徒》所載,當時是專門讓人在鄉間施教,然後每三年進行一次大比,再將其中優秀的人“上貢”給周天子,這一過程稱為“舉人”,被“舉”上去的人,動作名也稱為“舉人”,漢代基本延續了這一制度。

古代秀才為何拼命考舉人只因舉人有一項特權,人人都羨慕

隋朝揭開了中國選舉史上嶄新的一頁,當時隋煬帝開設進士科,唐朝在此基礎上繼承和發展,將考試分為常科和制科,常科的考生來源,一個是生徒,一個是鄉貢,鄉貢就是私學學生,經過州縣考試合格後再送尚書省應試,應試的最終合格者就叫

“舉人”,宋、金、元、明清基本也都是將經過鄉試各科中試者的人稱為“舉人”。

所以要問到為什麼秀才拼命考舉人,首先第一個答案就很明顯了,

本身秀才和舉人的等級就不一樣

,如果說秀才是小升初的話,那舉人就是初升高,考上初中的人叫初中生,考上高中的人叫高中生,知識水平思想內涵一目瞭然,那享受到的關照和待遇自然而然也就截然不同了。

古代秀才為何拼命考舉人只因舉人有一項特權,人人都羨慕

在待遇上,

秀才是進入士大夫階層的最低門檻

,就是說在古代,尤其是明清時期,如果你想要跨越階層,那麼就一定得是個秀才,秀才本身也有特權,比如說免除差徭,見知縣不跪,可以是平民和官府之間溝通的渠道,時不時會有人找秀才寫寫對聯、寫寫祭帳,之後若不能更進一步,也可以回鄉教書為生。

舉人享受的特權卻又更進一步

,就說清朝總共產生了

15

萬舉人,也就是說平均一年不到

600

個,全國裡面挑的最頂尖的

600

個,地位可想而知,所以舉人首先也是和秀才一樣免役,見知縣不用跪,犯事不會受刑,而且因為科場制度造成的原因,舉人有一張龐大的關係網,當地官員說不定還得來巴結巴結,而且舉人是可以當官的。

古代秀才為何拼命考舉人只因舉人有一項特權,人人都羨慕

當然最讓考科舉的男人羨慕的一條是,舉人可以不用交稅

,古代的稅收是非常繁雜的,尤其以秦朝和秦朝之前極盛,其他朝代看國情都不太一致,明朝雖說是稅收最低的朝代,但這說的是正稅,正稅不夠用的時候明朝會額外撈錢,就有了

“攤派”,有了“遼餉”,有了“寅吃卯糧”,百姓依然從未感到輕鬆過。

清朝雖沿用明朝舊制,但他們的初衷可不是和朱元璋一樣心疼百姓,只是沒有那種能力再重新想罷了,所以壓榨起百姓來那叫一個可怕,在遼響基礎之上有了

“九釐銀”,並且明朝只用了

20

年,清朝卻從

1649

年到

1911

年,所以可以看到清朝皇室個個富得流油,還能供養一大批遊手好閒的八旗子弟,外國人一詐他們,白銀就嘩嘩去了。

古代秀才為何拼命考舉人只因舉人有一項特權,人人都羨慕

因此不用交稅的舉人對於當地的工農商來說,簡直就是庇護傘一樣的存在,他們會上趕著巴結他,並且獻上自己的財產,只為能避開不良官員的盤剝和敲詐,這樣一來,舉人可以不用賺錢,就坐在家中而永遠都有錢花,秀才是沒有這一項特權的,所以只有窮秀才,而沒有窮舉人,所以窮秀才拼命要成為富舉人。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