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演義紂王3次喊著親征,等武王兵臨城下,他為何選擇自盡

本期內容,咱們談一個自古至今被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

天子御駕親征。

在華夏曆史上,天子親征的例子屢見不鮮。

但這種行為具有很高的危險性。一國之君如果有了什麼閃失,勢必影響國家的穩定。

比如漢高祖劉邦親征北方匈奴,遭遇白登之圍。後來因陳平獻計而脫險,若劉邦死在了白登山。

封神演義紂王3次喊著親征,等武王兵臨城下,他為何選擇自盡

大漢天下可能會隨時傾覆。

那時漢朝建國不足10年,根基未穩,如果天子因親征而死,必然會導致一系列的巨大影響。

天下將再度陷入大亂。

還比如宋太宗趙光義親征契丹,遭遇慘敗。導致此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宋廷被北方遊牧民族壓制。

唯有明成祖朱棣五次親征蒙古,每一次都取得了歷史性勝利。唯有一點不足,蒙元勢力從來都沒有真正融入漢文化圈。

封神演義紂王3次喊著親征,等武王兵臨城下,他為何選擇自盡

斬草無法除根,只能導致仇恨的代代滋生。這也為後來的清廷入關埋下了伏筆。

清聖祖康熙也親征過準噶爾,但當時的形式與明朝不同。

康熙親征準噶爾時,草原並沒有形成聯合勢力。準噶爾強盛一時,卻也只是草原上的一隻猛虎,孤掌難鳴。

康熙帝之所以能夠親征,是經過充分考慮的。

可以總結為一點:天子親征,徵則必勝。否則可能會重蹈宋太宗趙光義的覆轍。

封神演義紂王3次喊著親征,等武王兵臨城下,他為何選擇自盡

題歸正轉。封神演義中,商紂王曾經3次喊著要御駕親征。可惜每次都被百官阻止,沒能在戰場上展現天子之威。

但在最後關頭,周武王帶著天下諸侯兵臨朝歌時,紂王為何沒有出戰,而是在鹿臺自盡了呢?

難道是商紂王慫了?

非也。

紂王到死都沒有出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咱們來具體分析分析。

首先,咱們說說紂王哪3次想要親征?親征又會有什麼樣的後果?第一次:蘇護反商。

費仲進諫蘇護有一個漂亮的女兒,紂王令其獻女,逼反了蘇護。

封神演義紂王3次喊著親征,等武王兵臨城下,他為何選擇自盡

蘇護這個咱們說過很多次,性情激烈卻又膽小懦弱,政治眼光差的一批。

冀州乃是一個小地方,距離朝歌不遠,不知道吃了什麼膽敢直接造反。好死不死的,還在五門上寫下了‘冀州蘇護,永不朝商’。

當時,紂王聽說蘇護造反,當時就急了,決定率領六師御駕親征。

老臣魯雄急忙勸阻,紂王才放棄了親征的念頭。魯雄是個帥才,而且對於黎民心懷慈悲。

這時的紂王年富力強,國力也處於巔峰時期。一旦親征,不只是蘇護一家要被滅門,冀州城的百姓也會被連累。

性格暴烈的紂王很可能會屠城。

封神演義紂王3次喊著親征,等武王兵臨城下,他為何選擇自盡

於是,魯雄勸紂王,冀州乃是彈丸之地,根本不足讓您親征。

紂王心想也是,聽了魯雄的建議,讓北伯侯崇侯虎和西伯侯姬昌前去征討蘇護。

救萬民於水火,乃是天大的功德。魯雄死後被封為水部正神——水德星君。

可見,如果紂王真的去親征冀州,勢必是摧枯拉朽,絕對沒有半點懸念。

第二次:張山李錦伐西岐。

當時,商周之爭已經到了白熱化階段。包括聞太師在內的伐西岐大軍,接連遭遇慘敗。紂王給張山下達的旨意中說,他本來是想親征,但遭遇了百司阻撓。

但實際上,紂王只是口頭說說,根本沒有親征的意思。

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這時的蘇護投降了西岐。

蘇妲己在後宮哭哭啼啼,說什麼要紂王殺了她,以謝天下百姓。

紂王怎麼可能捨得殺呢?

封神演義紂王3次喊著親征,等武王兵臨城下,他為何選擇自盡

這麼一來就比較尷尬了。親征自己的老丈人好像說不過去。

在美人面前如何交代?

所以,他選擇了溫柔鄉,親征也只是說給下面的人聽聽,堵住他們的口舌。不得不說,張山雖然不是能人異士,但伐西岐的時間很長,為殷商贏得了不少喘息的機會。

如果紂王在這時選擇親征,勢必會重振士氣,天下異人來投,會給姜子牙造成很大的麻煩。

而妲己是幹啥的?

就是來迷惑紂王的,怎麼可能讓他出去親征呢?

第三次:武王白魚跳龍舟。

這時,武王大軍已經越過五關,抵達了朝歌最後的屏障澠池縣。

封神演義紂王3次喊著親征,等武王兵臨城下,他為何選擇自盡

而且天下諸侯已經會師孟津了。

日日笙歌的紂王聽說天下已經亂到這個地步,再次決定御駕親征。

這時,飛廉出來勸阻。

飛廉是個牆頭草不假,但眼光還是有的。

這時,殷商的前途黯淡,魚死網破只能加劇王朝覆滅。

如果紂王在此時選擇親征,勢必會給天下諸侯打雞血。就算用人堆也要把紂王給堆死。到時候就再也沒有迴旋的餘地了。

封神演義紂王3次喊著親征,等武王兵臨城下,他為何選擇自盡

因此,飛廉勸紂王招賢納士,引來了梅山七怪,雖然沒有挽回敗局,但也成功消滅了周軍三分之一的軍力。

這比紂王親征效果還要好得多。

奈何天意難違,商湯勢必要滅亡的。

武王兵臨城下時,軒轅墳三妖都去戰場拼最後一把,而紂王卻窩在摘星樓,沒有打算去親征。

為啥呢?

封神演義紂王3次喊著親征,等武王兵臨城下,他為何選擇自盡

原因有二。

根據時間線推算,紂王在此時已經有六七十歲,實在不動了。還有一點,他在宮中見到了此前被他殘殺的諸多亡魂,知道大勢已去。此時去親征,也只不過是被天下諸侯羞辱。

犯不上,還不如一死了之。

可能他此時的心情跟崇禎皇帝一樣,大哀莫過於心死。

只是紂王和崇禎皇帝有本質不同。紂王是真的無道昏君,而崇禎皇帝是位不錯的君王,只是命不好,生在了一個腐朽王朝的末端。

康熙曾這樣評價過崇禎皇帝:有道卻無命。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