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畔流光——常熟博物館藏明代葫蘆耳環鑑賞

在明代,女子佩戴耳飾成為當時普遍的風尚,小巧玲瓏的耳飾卻盡顯女性之美。明代耳飾可分為耳環和耳墜兩大類。其中耳環在明代貴族婦女墓中出土數量眾多,紋樣豐富,有葫蘆環、珠排環、八珠環、梅花環等。而葫蘆耳環又是明代耳環中的典型式樣,其基本造型由元代繼承而來,按材質分為金葫蘆耳環和金珠寶葫蘆耳環,前者按製作工藝又細分為金光葫蘆 耳環、金瓜稜葫蘆耳環和金累絲葫蘆耳環等。 這些形制多樣的葫蘆耳環折射出當時社會精湛的工藝水平和獨特的審美意識。

常熟博物館藏有若干對葫蘆耳環,其中兩對較有特色,分別是金瓜稜葫蘆耳環和金鑲玉葫蘆耳環,均為 1990 年 10 月出土於常熟虞山北麓陸家山明代溫州知府陸潤夫婦合葬墓。據《明 故中順大夫溫州府知府致仕奉詔進階三品古松陸公(潤)墓誌》記載,陸潤(1436 ~ 1518),字昌澤, 號古松,祖籍江陰。歷任閩縣知縣、清平知縣、太 僕寺丞,官至溫州知府。其妻馬安人(1438 ~ 1505), 諱素淨,常熟馬以良(號益庵)女。由此可知,這兩對耳環的佩戴者是明代官員之妻,其為六品命婦, 身份較為尊貴,與資料所說葫蘆耳環多為命婦配飾相吻合。

耳畔流光——常熟博物館藏明代葫蘆耳環鑑賞

金瓜稜葫蘆耳環

=“bjh-image-caption>

這對金瓜稜葫蘆耳環通長 5 釐米,葫蘆上小下大, 最寬處為 1。2 釐米,一對重量僅有 12 克。耳環主體用金片錘揲,再鏨刻出瓜稜形成空心束腰的葫蘆形,葫蘆頂部覆金瓜葉,瓜葉連著穿戴用的細長彎鉤。葫蘆底部焊接一個八瓣花形金片,花瓣上刻劃斜陰線紋。 整件耳環為純金製作,玲瓏別緻。

耳畔流光——常熟博物館藏明代葫蘆耳環鑑賞

金鑲玉葫蘆耳環

=”bjh-image-caption>

另一對金鑲玉葫蘆耳環屬於金珠寶葫蘆耳環中的一種,耳環通長 6。2 釐米,總重 14 克。耳環上端是傘蓋形花葉連著細長彎鉤, 中間所穿和田白玉形似葫蘆,玉質溫潤,葫蘆最寬處 也為 1。2 釐米。葫蘆下有一梅花形金片作為託座,金絲穿過葫蘆和金片後綰成小結宛若葫蘆藤。這對耳環造型秀雅華麗,既有玉的溫潤,又有金的奢華。

耳畔流光——常熟博物館藏明代葫蘆耳環鑑賞

金光葫蘆耳環

=“bjh-image-caption>

兩對耳環用金成色頗佳,歷經 500 多年,出土之後依然金光燦燦。館藏除了這兩對較有特色的葫蘆耳環外,還有 7 對金光葫蘆耳環,葫蘆表面光素無紋, 上端同為傘蓋形花葉和細長彎鉤,均為常熟的明代墓葬或遺蹟中出土。其中金珠寶葫蘆耳環是明代宮廷后妃命婦正裝中最流行的一種耳飾款式,比純金製成的葫蘆耳環規格略高,這從各地明墓中出土數量可見一 斑,金葫蘆耳環出土不少,數量遠多於金珠寶葫蘆耳環。

明代葫蘆耳環之所以如此盛行可能是因為其造型本身的吉祥寓意。葫蘆是一種很古老的蔓生植物,其枝莖蔓延,外形渾圓飽滿且多籽,象徵家庭美滿、多 子多福。史料記載,在古時的婚禮中有一項儀式叫“合巹”,即將一個葫蘆剖成兩個瓢,用一根紅線繫住兩個柄端,以之盛酒,夫婦共飲。這個儀式演變成後世 的“交杯酒”,其寓意不言而喻。

耳畔流光——常熟博物館藏明代葫蘆耳環鑑賞

《詩經·大雅·綿》中有“綿綿瓜瓞,民之初生”,其中的“瓜瓞”就是 指葫蘆。可見在 2000 多年以前人們就已經將葫蘆與人類的繁衍緊密聯絡在一起。又因“葫蘆”諧音“福祿”, 它被賦予富貴吉祥的內涵。

葫蘆還和道教關係密切, 道教將葫蘆視為神物,它是“暗八仙”之一,是鐵柺李的法器,也是道士隨身攜帶用於裝“仙丹妙藥”的 容器。因而葫蘆也被賦予驅邪逐鬼、求吉護身的意義。 綜上所述,葫蘆是中國傳統吉祥文化的代表,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明代匠人將葫蘆形象應用於首飾製作 中,寄託了當時人們祈求家族興旺、子孫萬代的美好願望,同時也使我們領略到了明代細金工藝的精湛以及中國古代女性獨有的風韻。

耳畔流光——常熟博物館藏明代葫蘆耳環鑑賞

收藏家202103期封面

=”bjh-image-caption>

文章來源:《收藏家》

202103期《耳畔流光——

常熟博物館藏明代葫蘆耳環鑑賞》

作者:顧秋紅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