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讓帝李憲:心甘情願讓位的皇帝,為何還是沒能善終?

李憲的諡號是唐讓帝,意思是讓位的皇帝。都讓了皇位了怎麼還封帝號呢?這裡面就有大智慧了。

在玄武門之變的近百年之後,李世民的孫子在位期間,又鑑於祖父的前車之鑑,同樣一個皇室家庭,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實現儲位和皇位平穩交接,進而開創大唐史上最強大的盛世。主角自然是唐睿宗李旦、唐讓帝李憲、唐玄宗李隆基父子三人了。

唐讓帝李憲:心甘情願讓位的皇帝,為何還是沒能善終?

李憲是李旦的大兒子,也是李隆基的大哥。皇帝不做,心甘情願讓給弟弟做的,李憲是歷史上唯一一個。那麼他為什麼要主動讓位呢?讓位後又能不能善終?這其實是一個很大的問題,要有斡旋的大智慧,消除最高統治者的疑慮,又要保證兄弟關係之間的不能生疏,不得不說,任何方面都不好過火,這個恰當的尺度,就是智慧的體現了。

唐讓帝李憲:心甘情願讓位的皇帝,為何還是沒能善終?

公元710年,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聯手,聯合禁軍萬騎中的心腹發動“唐隆政變”,殺死韋皇后、安樂公主,不久又廢少帝李重茂,擁立自己的父親相王李旦復位。

李憲是李旦的長子,李旦繼位時,就冊立他為皇太子。但李隆其從小政治上就有野心,自比曹操,那時候心腹不算眾多,可黨羽已成,雖然和李世民南征北戰立下的開國功勳比不了,但麾下還是人才濟濟。

唐讓帝李憲:心甘情願讓位的皇帝,為何還是沒能善終?

當時議立太子之位時,李憲的主動退讓和李旦的默許,與其說是因為忌憚此時李隆基的實力,不如說看中的是他的政治手段。當時朝野中勢力最大的是太平公主集團。而太平集團最大的短板是因為太公公主有武則天第二的野心,但沒有武則天的本事,只知任用奸佞, 窮奢極欲。

如果李憲不是被迫讓位,完全可以投靠當時的太平集團,當時的李隆基還是很難抗衡的。短短几年,與安樂公主的相互爭鬥,令中宗李憲一系列死傷殆盡,徹底退伍政治舞臺,不就是觸目驚心的前車之鑑嗎?

因為,李憲面對皇位的誘惑,最高權力的誘惑,拒絕太平公主的一再慫恿,立擁小老弟李隆基為太子,是值得稱道的大智慧。

可以說,李憲的退位是為了整個大唐帝國的發展,並不是忌憚這忌憚那,相反是自己有王爺的肚量,所以不去當皇帝。畢竟他從小表現出來的,擅長的,不是治國之術,而是充分的藝術。畢竟喜好吟詩作對,精通音樂。

唐讓帝李憲:心甘情願讓位的皇帝,為何還是沒能善終?

李隆基上位後,便封了李憲為太尉,後來又封為寧王。兩人關係好得不得了,幾乎是天天玩在一起,不得不說,就算是好到同一條褲子穿一隻腿,李憲都對當了皇帝的弟弟保持一定的分寸,從不干預政治,從不結黨作亂。兩兄弟友情特別深厚,就算有讒言挑撥,仍然愛如初,情如意。

李憲死後,李隆基嚎啕大哭,第二天就下詔,追懷他的高尚品德,追諡他為讓皇帝。這對從來不相愛相殺,皇室中的兄弟,真是日後權利爭奪中心的好楷模,好模範。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