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應縣射陽湖鎮刁夷村歷史 夷舍自然村和胥墩自然村的來歷

寶應縣射陽湖鎮刁夷村夷舍自然村和胥墩自然村的來歷

射陽湖鎮水泗小學 刁仁東

在寶應縣射陽湖鎮刁夷村五個自然村莊中,除了刁舍、新農、和許墩即李墩(含宗墩)之外,還有兩個以姓氏命名的自然村莊,那就是夷舍(含殷墩)和胥墩。

寶應縣射陽湖鎮刁夷村歷史 夷舍自然村和胥墩自然村的來歷

夷舍的來歷刁夷村志第18頁是這樣記載的:有3個村民小組,夷姓佔總戶數91??稱夷舍。相傳洪武年初從蘇州閶門同刁姓老表一同遷來此地居住,已有500多年曆史,堂號為諫議堂。夷舍三橫河東有個殷家墩(解放前有幾家姓殷的居住,所以叫殷家墩)。原來居住六組村民,後來又有五組村民移居於此。

寶應縣射陽湖鎮刁夷村歷史 夷舍自然村和胥墩自然村的來歷

寶應縣射陽湖鎮刁夷村歷史 夷舍自然村和胥墩自然村的來歷

寶應縣射陽湖鎮刁夷村歷史 夷舍自然村和胥墩自然村的來歷

夷舍3個村民小組有293戶、2315畝耕地。其它姓氏有殷、沈、楊、張29戶,另外單姓6個共計8戶。筆者透過對照刁氏家譜(清同治版)推算,覺得描述有歧義。理由如下:洪武趕散是從洪武三年開始(1370年),歷時20多年。寶應的刁氏第一世刁七五公也是從蘇州閶門被驅趕的物件。刁夷村志第17頁說刁姓祖先從蘇州閶門趕散至寶應,序號75,故稱呼七五公,真實姓名不得而知。

寶應縣射陽湖鎮刁夷村歷史 夷舍自然村和胥墩自然村的來歷

直到六世刁穟才娶了夷家女。此後的晚輩應該與夷氏女娘舅家的孩子才是表親關係,如果是一同遷到刁夷應該從七世起以後。從一世到七世以15年為一代也應該有105年,而整個大明朝歷時267年(1368年_1644年)。七五公並沒有到刁夷,而是住在寶應東郊,所以夷氏祖先如果也是洪武趕散時期的,應該和刁氏祖先一起到寶應,而不是到刁夷。正是同路人,到了五世刁正與夷氏結為親家才有七世孫輩表親之說。所以刁夷夷氏第一代與刁夷刁氏第一代是表親一同來刁夷定居應該是七世起以後某一代表親,因為九世刁帷寬、十一世刁鏞也娶了夷家女為妻。九世、十一世不可能,時間不符合,因為那快要到明朝後期了。只有七世刁氏和表兄弟才最合適而且時間也吻合。距今500多年。除了這一點,其它敘述情況應該屬實。

夷舍的建設現在也是首屈一指的,莊容莊貌大改觀,幾條老古河被填平,家家澆上了水泥路面,住上小洋樓,公廁,路燈,綠化率都是小康村標準 。還出了個引以刁夷人值得驕傲的第一個清華大學生。村民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寶應縣射陽湖鎮刁夷村歷史 夷舍自然村和胥墩自然村的來歷

胥墩是刁夷唯一的一個村民小組的村莊,以胥姓為主有61戶人家,故稱胥墩。它的來歷如下:洪武初年,胥姓祖先從蘇州閶門遷徒到寶應朱家巷,生息繁衍幾代人。由於其它不知名原因,胥氏兄弟3人又遷往寶應東蕩地區,即如今的所在地,安家落戶。胥姓老祖先曾是宋朝皇帝的御先生,故特封堂號“御師堂”。胥墩原始莊址在現住地西邊500米處,為了生活起居方便,他們從1983年起,連續不斷地向現在三橫河邊發展,形成了現在這樣整齊有序的新村莊,胥墩有566畝耕地,除胥姓以外,後來又有了周、紀、等姓,共計15戶。

兩莊齊發展,共做文明人。(寶應生活網)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