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客史蹟:金堂廣興刁氏祠

廣興鎮地處金堂縣東南部,東和中江縣馮店鎮接壤,南鄰金堂縣又新鎮,西依金堂縣竹篙鎮,北連金堂縣轉龍鎮。全鎮境內多高丘,屬於丘陵向山區過渡地段,土地主要集中在丘陵之間狹窄的谷地中。沱江支流環溪河環繞全鎮,是通向金堂、中江、簡陽等地的重要水道。廣興鎮得名於廣嚴寺,當是由寺廟周圍的集市發展而來。鎮上居民多是清初“湖廣填四川”運動時期遷入,祖籍來自各方,尤其是湖南籍最多,以致於在廣興鎮居民的日常用語中保留著濃郁的寶慶話痕跡。鎮上移民原來各建會館,如廣東會館南華宮、福建會館天上宮、湖廣會館禹王宮、江西會館萬壽宮,現在全已不存。在光緒八年,鎮上來自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廣東五省的移民後代又集資修建“南五省會館——太乙宮”,反映了清代移民社會融合的趨勢。

蜀客史蹟:金堂廣興刁氏祠

廣興場的“首廟”:太乙宮(陳偉平攝)

蜀客史蹟:金堂廣興刁氏祠

廣興鎮湖廣劉氏祠/陳偉平攝

在眾多的宮廟中,位於場鎮附近的刁氏宗祠是儲存完好且頗有研究價值的一座。 刁氏家族祖籍廣東嘉應州長樂縣水南村(今在梅州市五華縣轉水鎮境內)。始祖刁榮桂,於乾隆七年正月初九日從廣東出發,歷經曲折,抵達該地。刁氏家族自刁榮桂之後,分為三房人,歷經兩百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為廣興鎮境內的客家巨族。而儲存完好的刁氏宗祠正好成為其家族輝煌歷史的重要見證。

刁氏宗祠靠山面水,規模宏大。整個建築由中軸的祭祀場所和兩邊的生活場所(廂房)組成。中軸的祭祀場所分為上、中、下三廳。下廳面闊五間,正中為祠堂正門,裝飾樸素。中廳面闊三間,無門窗,呈敞廳形式。兩壁鑲嵌有八塊青石碑記,系光緒八年建立祠堂時豎立的募捐碑記和公議祠規。中廳後系一陡坡,全石包砌為數層保坎和階梯,直通其上的上廳。上廳面闊三間,兩邊各有兩間伸出來的耳房,整個建築呈凹字形結構。上廳全系木構,斗拱飛簷俱全,原屋頂有灰塑,現已不存。樑柱上雕刻有精美的花紋和戲曲人物,內設有雕花神龕一座,系創祠時原物,上供刁榮桂等神主。在神龕右邊屋腳設有壇神。除開中軸的祭祀場所,祠堂兩側各修有四個天井式廂房,平時由族人居住,現多已年久失修,有兩三個天井已經因坍塌而被譭棄。

蜀客史蹟:金堂廣興刁氏祠

刁氏宗祠的正殿/陳偉平攝

蜀客史蹟:金堂廣興刁氏祠

從刁氏宗祠上廳俯視中廳/陳偉平攝

統觀整個刁氏宗祠,可以看出幾個明顯的特徵:1、刁氏宗祠保留了非常原始的廣東客家特色。從建築形制上看,祠堂布局和廣東梅州傳統的圍龍屋建築有類似之處,都是以祭祀空間為中軸,向兩邊衍生出層層疊疊的生活空間。同時,在上廳之後,明顯的斜坡被用於祠堂的外化胎,以刁榮桂為首的刁氏先祖都安葬其上,體現了對廣東風俗的完全繼承。在川內類似的情況很多,在成都東山胡家坡鍾氏老宅和宜賓縣觀音鎮沙溝朱家沱陳氏宅後,都專門修築有斜坡,稱之為外花胎,和廣東一樣都是安葬祖先的場所。在宜賓縣高場鎮的曾氏老宅,其後也專門在正廳之後修建了名為“花胎”的風水空間。

蜀客史蹟:金堂廣興刁氏祠

入川始祖刁榮桂墓/陳偉平攝

2、刁氏宗祠特別強調了與自然環境的有機結合。刁氏宗祠依山而建,其上廳並沒有和中、下廳處於同一水平位置,而是順勢修建于山坡之上。為了和自然環境相協調,刁氏族人並沒有對原有山體進行改動,而是將就山體,包砌成保坎和石梯。而原來祠堂外的溪溝,被刁氏族人築陂,改建成了集引用、洗滌、灌溉、防火為一體的三眼井,不但有效利用水資源,也為整體祠堂環境彌補了沒有“風水塘”的缺憾。

蜀客史蹟:金堂廣興刁氏祠

刁氏宗祠外的三眼井/陳偉平攝

3、刁氏宗祠的功能充分反映了四川客家生活習俗的有機演化。在廣東地區,作為祭祀的祠堂和生活區中的祭祀場所(祖堂)是相對分離的。而祠堂作為祖先生活的空間,是和活人的生活空間不能完全相容(當然也不是都如此,如梅縣丙村的仁厚溫公祠,就是祠、屋合一的建築模式)。但到了四川,祠屋合一的形式在客家群體中得到廣泛流行。這和客家的經濟條件和聯宗活動息息相關。由於大多數客家生活在農村地區,經濟條件有限,宗族發育遲緩。多數農村的客家宗族在入川初期往往選擇透過聯宗形式,在省、府、州、縣建立合族祠的模式,建立功能單純的祠堂建築。(正好和一般認為宗族的建設是定居社會確立的表現相反,在湖廣填四川初期,客家移民的聯宗組織非常活躍,成為和會館並行的移民社會象徵。大型聯宗組織的建立為移民落業提供了便利。故而在四川,出現了聯宗組織往往先於單個宗族組織出現的情況。)而在鄉村中,則以改建或擴大原有的祖屋為祠堂(刁氏宗祠就是由刁榮桂的老屋改建而來。祠記雲:“即於宅後公餘之地鳩工庀材。”祠規雲:“同族共居屋宇皆祖宗費心建造。”金堂縣福興鎮的廣東李氏宗祠也是由老宅改建而來,民間俗稱為“李氏醬園”。此外,三臺石安藍氏宗祠、簡陽華氏宗祠、中江永太藍氏宗祠、宜賓宗場楊家灣陳家祠等,也是由祖先開基的老屋改建而來。這樣的情況在川中各客家宗族中廣泛存在)。這種由生活建築改建而來的祠堂,本身就不可能完全將生活區相剝離,於是形成了四川地區祠屋合一的流行模式。

蜀客史蹟:金堂廣興刁氏祠

刁氏宗祠正廳神龕/陳偉平攝

廣興刁氏宗祠不僅為四川客家民居研究提供了一個典型樣本,也為四川客家文化的本土化歷程提供了一個可供觀察的視窗。我們希望後來者能夠繼續深入,擴大視野,結合廣興場的地域與移民發展史,進一步推動相關研究。(陳偉平撰稿,2016年陳偉平、曾為志、舒畢生參與調查)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