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宴請丞相,吃肉卻不給筷子,待丞相離開后皇帝道此人留不得

導語

“智用於人,猶水行於地,地勢坳則水滿之,人事坳則智滿之。”——明·馮夢龍《智囊全集》

在談及智慧的作用時,馮夢龍如是說。事實上,遍覽古今歷史人物的成敗得失,智慧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而在一樁樁歷史公案的結局背後,亦是身處其中的歷史人物在面對歷史事件時是否智慧的體現。

從大處講,智慧關乎朝代更迭,透過運用智慧商代夏而立,秦滅六國而一統天下;而從小處講,智慧則關乎歷史人物的生死存亡,透過運用智慧陳平、郭子儀等歷史人物在立功卓絕的同時,卻又能在政治旋渦中明哲保身。而這些則莫不是善於運用智慧的典範。

但是既然有善於運用智慧者,就必然有不善於運用智慧者。這一點,漢朝名將周亞夫便是例證。

皇帝宴請丞相,吃肉卻不給筷子,待丞相離開后皇帝道此人留不得

身為襲封的侯爵,周亞夫上承祖上恩蔭,又有著抵禦匈奴進犯,率軍平七國之亂的功勳,可以說功勳卓著。然而在這些功勳的背後,周亞夫卻最終落得一個蒙冤下獄,絕食而亡的結局。至於原因,太史公司馬遷是這樣說:“惜其足己而不學,守節不遜,終以窮困。”用現代話說就是他自滿自足,不虛心學習,不知恭順才以致於有了這等悲慘結局。而他的這份“足己而不學,守節不遜”其實通俗點說就可以歸納為缺少必要的政治智慧。

而這一點,在漢景帝宴飲身為丞相的周亞夫時,透過周亞夫的舉動我們便可以窺見一二。

功勳卓著的周亞夫

周亞夫,是西漢開國功臣周勃的兒子。憑藉在秦末農民大起義中襄助劉邦反秦滅項羽之功以及在其後誅滅諸呂之亂中的扛鼎之力,周勃以及其家族備受重視。而周亞夫也得以能夠在父兄去世後,承祖上餘蔭而襲爵。

皇帝宴請丞相,吃肉卻不給筷子,待丞相離開后皇帝道此人留不得

出身軍伍之家,也讓周亞夫養成了耿直、剛正不阿的秉性;而治軍上,周亞夫也是嚴格要求,頗有成法。也正是這一點,讓周亞夫逐漸走上了漢王朝的權利中心。

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舉入侵,適時周亞夫作為統軍將領,駐紮於細柳營。恰逢漢文帝親自勞軍,然而令文帝意想不到的是他卻在細柳營吃了閉門羹。

原來在慰勞其他諸軍時,將軍、兵士列隊迎接,但唯獨在細柳營他卻不被允許進入營帳。兵士給出的解釋是“將軍令日:‘軍中聞將軍令,不聞天子之詔”。單從此處,便可見周亞夫治軍之嚴格,同時也能看出他在行事上的耿直、不知變通。而在當時面對周亞夫這樣的舉動,作為明君的文帝非但沒有責怪他,還稱讚他為“真將軍矣”。

皇帝宴請丞相,吃肉卻不給筷子,待丞相離開后皇帝道此人留不得

這也讓文帝對他極其看重,在委以重任的同時,即便是在文帝彌留之際,周亞夫也成為了文帝口中的託孤將軍。文帝告誡太子(既景帝):“即有緩急,周亞夫真可任將兵。”

事實上,文帝的預言也果真應驗。在景帝上位之後,面對地方上勢力日漸膨脹的諸侯王,開始任用晁錯之謀,進行削藩。在中央與地方的矛盾中,一場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王之亂由此爆發。儘管漢景帝在起始試圖以誅殺晁錯,作為緩和矛盾、換取七王撤軍的條件,可惜七王在面對利益受損,彼時又佔據優勢時又怎會選擇輕易罷休。

面對危局,無奈之下漢景帝也只得擢升周亞夫為太尉,由他率軍平叛。面對七國叛軍,周亞夫採用迂迴包抄的策略,並採納了趙涉的建議,治軍嚴格外加運籌帷幄,不久周亞夫也成功得平定了七國之亂。

七國之亂的實質是諸侯王勢力與皇權之間的不可調和的矛盾的迸發,而作為名將的周亞夫也在經過文帝、景帝兩朝後真正的成為了一個權傾朝野的重臣。前152年,周亞夫從太尉任上被擢升為丞相。

皇帝宴請丞相,吃肉卻不給筷子,待丞相離開后皇帝道此人留不得

丞相任上觸怒皇權,終埋下禍根

丞相作為百官之長,輔佐皇帝總理百政的官員,其職務、權勢之高是毋庸置疑的。可是這樣的一個職位的擔任,靠的可不只是治軍上的韜略,還更需要的是歷史人物的政治智慧。因為這個職務要協調各方的利益,要在統帥百官的同時還不觸怒皇權。

但是,對於性格耿直的周亞夫而言,在這一職務上他顯然是做得不夠的。在丞相任上,他越矩諫言漢景帝不要廢太子劉榮,反對竇太后兄長封侯,反對景帝封匈奴降將侯爵。

從其出發點而言,周亞夫的這些舉動無疑都是有益於漢朝統治的,但是身處權利旋渦中,忤逆“家天下”的皇帝,忤逆賦予他權利的皇帝的意思,觸犯竇太后、梁王,事實上已經讓周亞夫身處危境。而對於這位“忤逆、大不敬”的丞相,身為皇帝的漢景帝的態度也逐漸從平叛七國之亂時的倚重,到有所懷疑、厭煩,甚至期間他還批准了周亞夫的辭呈。

皇帝宴請丞相,吃肉卻不給筷子,待丞相離開后皇帝道此人留不得

但是,漢景帝還是決定要試探一下週亞夫,以期能夠為心儀的兒子劉徹構建一個良好的執政環境。於是,不久之後漢景帝在宮中設宴宴請周亞夫。

在《史記》中是這樣記載這場宴會的:

頃之,景帝居禁中,召條侯,賜食。獨置大胾,無切肉,又不置櫡。

也就是說,漢景帝在這場宴飲中賞賜了周亞夫肉食,可是這些肉食並未經切割,而且漢景帝也並未在周亞夫面前放置筷子。周亞夫要怎麼吃呢?周亞夫又是怎麼做的呢?條侯心不平,顧謂尚席取櫡。不高興的周亞夫,向主官宴席的尚席討要了筷子。面對周亞夫的無狀,漢景帝則不忘敲打周亞夫道:“此不足君所乎?”這還不能讓你滿意嗎?此時縱使再耿直,周亞夫也已然明白了皇帝的箇中意思,心有不甘的他只得跪下謝罪。可是,周亞夫的性格或者說智慧不足還是讓他“未能真正掩飾住自身的不滿”,就在漢景帝宣佈宴飲結束,周亞夫便自顧自地出走了。

事實上,對於周亞夫而言,對於這場宴席他肯定會覺得倍感羞辱。畢竟即使他已經致仕,他也仍是有功的老臣、有爵的條侯。可他不明白的是,就在這樣看似一場普通的宴飲之後,他的命運已然劃上了句號。

皇帝宴請丞相,吃肉卻不給筷子,待丞相離開后皇帝道此人留不得

漢景帝看著遠去的周亞夫留下了一句:“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試問一個有著這樣秉性的權臣,一個不服從管理的權臣,又怎麼能是輔佐少主的人選呢?

接下來,等待周亞夫的也只能是死亡的結局了。在史記中記載在眼見父親周亞夫年齡老邁之後,周亞夫的兒子為他置辦了五百套甲盾,以備殉葬時使用,可是依據漢律私人並不能持有甲盾。於是,受其牽連周亞夫鋃鐺下獄。

然而,此案是有不少疑點的。其一,適時周亞夫真的年齡老邁嗎?彼時的周亞夫不過44歲;其二,《史記》記載中周亞夫與官吏的對話更是讓人大跌眼鏡。

皇帝宴請丞相,吃肉卻不給筷子,待丞相離開后皇帝道此人留不得

周亞夫面對謀反的指控,說那些都是殉葬用品;可獄吏的答覆卻是:“君侯縱不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您即便地上不反,也要到地下造反吧?總之,從官吏的口中言語而見,他就是要坐實周亞夫的謀反之罪,而最終面對這樣的指責周亞夫在獄中絕食五天,吐血而死。

那麼又是誰給了官吏這等官威呢?顯然,沒有皇權的默許,獄吏必然是不敢如此造次的。而事實上,即便沒有這甲盾案,也自然會有各種紛至沓來的罪名直奔周亞夫而來的。在獄中的周亞夫,縱使再耿直想必也已然明瞭,才有了自己絕食而死的結果吧。

小結

殷鑑不遠,就在周亞夫餓死獄中的三十多年前,漢初名相陳平在面對漢高祖劉邦、呂后、文帝執政時的漢初亂局時,他透過自汙明節而得以安然落地。而在周亞夫與陳平之間,他們差的其實就是政治智慧,伴君如伴虎的傳統也一直在延續。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