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口煙雲!

金口煙雲!

金元時期,史書中有幾次關於“重開金口”引永定河水東去以濟京城漕運的記載。所說的“金口”,是利用當年戾陵堰的引水口,“金口河”是利用當年車廂渠的部分渠道。據《永定河志》記載,“永定河經北金溝、南金溝之西。二金溝即金、元時之金口也。”“金口”的位置在今京能熱電廠(原石景山發電廠南廠區)內,1985年發電廠在改建施工中,在地表以下兩米多處發現了當年金口的攔水壩和金口閘遺蹟。

據《金史·河渠志》記載,開挖金口河的動議,是金大定十年(1170)提出的,“議決盧溝以通京師漕運”。金世宗欣然同意,認為“如此,則諸路之物可徑達京師,利孰大焉”。不過由於當年山東正鬧饑荒,怕引起民怨而作罷。

大定十一年(1171),金組織力量正式開鑿金口河,“自金口疏導,至京城北入濠。而東至通州之北,入潞水”。“及渠成,以地勢高峻,水性渾濁,峻則奔流淤洄,齧岸善崩;濁則泥淖淤塞,積滓成淺,不能勝舟”。顯然,這是一次失敗的嘗試。

大定二十七年(1187)三月,有大臣奏請,“孟家山(石景山)金口閘下視都城,高一百二十餘尺。止以射軍糧守之,恐不足恃。儻暴漲,人或為奸,其害非細。若固塞之,則所灌稻田俱為陸地,種植禾麥亦非曠土。不然,則更立重閘,仍於岸上置埽官廨署,及埽兵之室,庶幾可以無虞也”。可見,開挖金口河雖然失敗,但殘存部分仍有水利,可澆灌稻田。有人擔心金口閘地勢遠遠高於京城,一旦永定河水暴漲,沿金口河直瀉京城,必成大災。解決的辦法,要麼填埋,雖然將水田改為旱地,仍不算荒廢;要麼更新閘門,使之更牢靠,同時設官吏、立衙門、派士兵看守。世宗皇帝認為意見很對,選擇了最簡單的辦法,派人填塞了。至此,金口河便成為歷史遺蹟。

元代對是否開挖金口河多有爭論,直到金開挖金口河170年以後,才又引出一次大的行動。

金口煙雲!

建於1988年的石景山熱電廠(供圖:郭曉鍾)

據《元史·河渠志》記載,“至正二年(1342)正月,中書參議孛羅貼睦爾、都水傅佐建言,起自通州南高麗莊,直至西山石峽鐵板,開水古金口,一百二十餘里,創開新河一道。深五丈,廣二十丈。放西山金口水東流至高麗莊,合御河,接引海運至大都城內輸納”。

對這個意見,大臣們頗有爭議,反對者居多,尤以左丞許有壬最為堅決,一條一條地陳述利害。然而,中書右丞相脫脫聽不進反對意見,力排眾議,“務必於行”。“遂以正月興工,至四月功畢。起閘於金口,流湍勢急,泥沙壅塞,船不可行。而開挖之際,毀民廬舍、墳塋,夫丁死傷甚重,又費用不資,卒以無功”。

順帝為平息眾怒,砍了孛羅貼睦爾與傅佐的腦袋,罷了脫脫的官位。

凡事過猶不及。築堰修渠,利國惠民;開挖河道,勞民傷財。金口河留下的是耐人尋味的思考。

(本文資料主要引自《石景山區志》)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