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6”首航凱旋歸來 意外收穫雙颱風的科學觀察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廣州9月16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林潔 通訊員 禤礎茵)今天,經過10天1800多海里的航行,“實驗6”綜合科學考察船圓滿完成首航任務,順利返回廣州新洲碼頭。

“實驗6”首航凱旋歸來 意外收穫雙颱風的科學觀察

在這10天裡,“實驗6”不僅完成了一系列的科考任務,還“偶遇”雙颱風,完成了颱風過境前後,對於海洋大氣、水文影響的科學觀測任務。

“實驗6”首航凱旋歸來 意外收穫雙颱風的科學觀察

航次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副所長杜巖表示,此次首航任務利用先進的船載科考裝置成功捕獲到南海暖渦與高頻急流,並在颱風前後各進行了重複斷面的水文、大氣和生化比對觀測,為揭示粵港澳大灣區生態安全調控機理、南海西部渦旋動力演變過程與環境效應、海洋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等重大科學問題提供強化觀測支援。

“實驗6”首航凱旋歸來 意外收穫雙颱風的科學觀察

杜巖說,之前沒有預料的事情是遇上了雙颱風,因此緊急做了觀測任務的調整,最後不僅完成了預定的科考任務,還完成了一次颱風過境前後海洋大氣、水文變化的可靠任務,為應對極端海洋災害獲得了寶貴的樣品和資料。

“實驗6”首航凱旋歸來 意外收穫雙颱風的科學觀察

“實驗6”科考船臨時黨支部帶領全體科考隊員克服第13號颱風“康森”和第14號颱風“燦都”對南海北部海域的影響,全航次進行了30個站位的觀測和取樣,包括CTD作業+採水、視覺化多管採泥、浮游生物多聯拖網、箱式取樣、重力柱狀取樣等作業,獲取了2395份樣品;利用全海深多波束測深系統、ADCP、重力儀、海洋大氣輻射干涉儀等船載探測儀器裝置進行了全程連續觀測,共獲取469Gb科考資料。三分之一的樣品在船上做了預處理,還會在岸上實驗室做進一步的處理和分析。

“實驗6”首航凱旋歸來 意外收穫雙颱風的科學觀察

期間,科考隊在位於中沙群島北側海域,獲取了3560米深度海底的地質泥樣。泥樣記錄了過去3萬至5萬年的沉積記錄,對於研究南海環流、生化、地質變化、古氣候等課題都有重要的意義。

“實驗6”首航凱旋歸來 意外收穫雙颱風的科學觀察

此次科考任務分為兩個航段。第一航段的主要任務是對南海北部的中尺度暖渦和陸架陸坡過程進行研究。在第二航段主要目標是研究南海上層海洋對臺風的響應,研究內容包括颱風影響上層海洋暖渦的三維結構、高頻內波和海氣交換,以及影響浮游生物群落、生態過程等。

“實驗6”首航凱旋歸來 意外收穫雙颱風的科學觀察

據悉,“實驗6”首航獲取的海洋科學考察資料將匯聚至南海海洋所“數字南海”平臺,實現航次考察資料分級分類管理,持續完善南海海洋資料資源體系建設,實現資料的互動動態視覺化應用,更好地服務於海洋科學研究,為全國海洋系統及涉海單位、共建高校科研人員提供資料共享。

“實驗6”首航凱旋歸來 意外收穫雙颱風的科學觀察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