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公殿旁後殿橋!

後殿橋,又稱華舍後殿廊橋,位於紹興市柯橋區華舍街道老街以北,系東西跨向單孔廊廟組合式石木樑橋。橋在南,廟在北,橋廟緊挨在一起,廟屋三開間,橋呈“冂”形。廟屋為木結構,寬8。20米,深5。85米,前簷覆蓋橋面。

相公殿旁後殿橋!

橋東西兩橋臺條石縱橫錯縫疊砌,上口置伸頭冒石,伸頭冒石上擱置圓木為梁,梁圓木上鋪設木板而成橋面和廟屋地板。橋面長4。45米,寬2。20米,橋面南置一條長方體素面石欄,高0。52米,厚0。31米。橋面東側有一休息臺,向南置十五級石臺階下,橋面西側也有一休息臺,向南置十四級石臺階下。臺階上窄下寬,靠河一邊設定垂帶斜坡石,垂帶斜坡石上置石欄。橋面南側兩端豎立方形石柱兩根,朝南面刻有橋聯。因東側的方形石柱已被更換,上刻的字也無從查考,西側的方形石柱為原物,上面刻的下聯為:“覲文光揚武烈迎神,建閣澤敷華里千家”,落款為“里人囗囗 囗囗囗 敬上刻立” 。

相公殿旁後殿橋!

相公殿旁後殿橋!

相公殿旁後殿橋!

緊挨後殿橋東側的是三開間平屋的“相公殿”,坐北朝南,殿內後半架設佛座,西次間中柱與金柱間內山牆上嵌有清乾隆五十三年三月立的“機神會碑引”碑記一方。廟前鋪有石板場地。該組建築佈局獨特,格扇門、格扇窗絛環板上、廟前廊船蓬軒樑架上雕刻的纏枝花、麒麟、喜鵲、神話人物等圖案,清晰生動,是一處儲存較好的古建築。目前修繕一新。

相公殿旁後殿橋!

相公殿旁後殿橋!

相公殿旁後殿橋!

後殿橋設計合理,用材講究,橋上行走,橋下行船,閣橋結合,別具江南水鄉特色。

相公殿旁後殿橋!

相公殿旁後殿橋!

據清《嘉慶山陰縣誌》載:“……蜀阜堰、華舍堰、姚弄堰……,以上多在西小江南塘上,蓄洩塘南之水,因江塞俱廢,今建橋。”華舍堰在湯紹恩於嘉靖十六年(1537)建成三江閘後就失去作用。經有關專家多次踏勘河流現狀,斷定後殿橋即在華舍堰廢后所建,至少在清嘉慶年前已建成。後殿橋於2006年被紹興縣人民政府公佈為紹興縣文物保護單位。

作者(陳樹堯)簡介:中國古橋研究與保護委員會秘書處秘書,紹興市古橋學會理事,紹興市古城民俗文化攝影協會組長,紹興市鄉土文化研究會成員,紹興市浙東唐詩之路研究會成員,紹興市關工委科普團成員。2018年著《紹興橋鄉》一書。

(轉載請註明作者姓名)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