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還是不喝?古代的酒桌文化也如此生猛?

酒中有百味,隨飲者心意變化而變化,於是也就有了對酒的諸種紛雜不一的喜好和評價。有愛酒者便有惡酒者,得酒中甘甜爽利者愛酒,嚐盡酒中苦澀鬱滯者自然會惡酒。愛酒之人大多都勸他人也飲酒,而惡酒之人時常勸他人也勿飲酒。

喝還是不喝?古代的酒桌文化也如此生猛?

勸人飲酒和勸人勿飲酒雖然“各持己見”,但在勸誡辭令方面卻有著異曲同工之趣。古之勸酒辭、敬酒歌浩如煙海不勝列舉,大多都是開篇便直呼舉杯飲酒:“將進酒,杯莫停!”或“客至當飲酒”。而勸誡他人勿要飲酒的辭章雖然看似不如前者那樣的豪爽暢快,但也有頗多相似之處。

勸人飲酒大多以前人先賢舉例,直接陳述飲酒的諸般好處,而勸人勿要飲酒也主要是從這一點入手,陳述飲酒的多種弊端。前者如李白在《將進酒》中所舉的例子:“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後者如宋代詩人劉一止所寫:“阮籍劉伯倫,嗜酒不知止。顛狂欲求名,此計真陋矣。酒中有何好,正自未能已。……。我豈沈酣徒,公亦聊爾耳。……無心窮酒聖,有意造詩史。……不須更論酒,春夢本如醉。我知昴星精,不管太白事。”(《方時敏寄和詩複用韻報之並簡季高理前止酒之語季高嘗夢蕭相國戒勿飲酒二首·其二》)到了勸人勿飲酒的詩章裡,飲酒無非是讓人精神恍惚而已,哪還有其他的什麼益處呢?

喝還是不喝?古代的酒桌文化也如此生猛?

除此之外,還有較為委婉的勸說方式,也是以古之先賢為例進行說明。如宋代詩人滕岑在《和陶淵明飲酒詩·其十四》中所寫的:“佳辰菊始華,白衣適爾至。開樽且復坐,徑向叢邊醉。陶死向千載,風流孰其次。達人豈在酒,寓意乃為貴。吾知元亮賢,嗜酒不嗜味。”以陶淵明為例,先是間接承認酒是好東西,但又強調喝酒只能小酌,切忌嗜酒貪杯,而且愛酒飲酒並不是因為“嗜味”(貪圖酒中的迷醉之味),而是如陶淵明賞菊品酒那樣,享受酒中獨有的悠然和灑脫。

在這些委婉的方法不起作用的情況下,自然免不了要用到直白的勸說。“勸君莫嗜酒,嗜酒多過咎。不唯損汝福,亦乃夭汝壽。獨飲醉一夫,共飯飽十口。人生福幾何,飢貧恐在後。”(宋·釋懷深《擬寒山寺·其一百十八》)直言喝酒會導致諸多惡果,不僅有損於自身的福氣,還有害於身體,而且若是年輕時候過分地揮霍自己的身體和積蓄用來飲酒的話,恐怕後面還有種種艱難之事排隊等候著你呢。

喝還是不喝?古代的酒桌文化也如此生猛?

說到底,飲不飲酒其實是一件非常個人的事情,所以勸誡他人(不管是勸人喝酒還是勸人不要喝酒)之前首先還是要思考好自己。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