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後期,出現第二個三足鼎立時代,為啥最弱的一方反而贏了!

南北朝後期:史上第二個三足鼎立時代,為啥曾經最弱的一方贏了?

引言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在浩浩蕩蕩的中華五千年曆史中,三國一直是為人所津津樂道的一段時期,但實際上在中國歷史上並非只有這一個“三足鼎立”時刻,曾經的南北朝後期,就也曾開創過這樣的時代。

南北朝後期,出現第二個三足鼎立時代,為啥最弱的一方反而贏了!

在公元534年,北魏被攔腰折斷,變成了東魏和西魏,那時高歡和宇文泰勢不兩立、常年對抗。而除了這兩大勢力以外,當時在南邊還有蕭氏梁朝,這都使得南北朝末期變得非常混亂。

那麼當時在這三方勢力中誰是最弱的呢?相信沒有人不把這一票投給北周,之所以說他弱就是與他的對手相比。比如那時候梁朝剛好是歷史上的輝煌時期,自從北魏的孝文帝死後就讓北魏一路走向下坡,那時剛剛建立的梁朝對外軍事壓力已經大大減弱。

南北朝後期,出現第二個三足鼎立時代,為啥最弱的一方反而贏了!

而初期,梁武帝蕭衍也執著於整理朝政,扭轉時局,最重要的是蕭衍還懂得博採眾議精選人才,這樣的明君如何不能領導好一個國家,一時之間國內經濟文化水平大大提升,當時南朝各地糧食充足,百姓安居樂業,良田美景好不甚哉!

同時另一面由於北魏末年陷入到一場嚴重的內亂中,南梁大舉派兵北伐,收復了淮北多處溼地,而且還奪取了漢中這一重要土地,這也讓當時的南梁在三足鼎立時代擁有了穩固的根基。

如果說三方實力中,南梁是經濟水平最好的,那麼綜合實力最強的就是東魏。

南北朝後期,出現第二個三足鼎立時代,為啥最弱的一方反而贏了!

一方面因為東魏的統治核心就在冀州,自十六國以後,北方地區一直戰火紛飛,皇權政壇更是接連更迭,戰亂之下如何求發展?

當時曾經很多富庶的地區都在戰爭之下日漸衰微,在北魏統一北方後的上百年中,冀州一直作為統治中心,逐漸確立了自己的重要地位,也有著“國之倉儲”之稱,在物質基礎方面,冀州絕對達到了頂峰。

此外,高歡本身是鮮卑化的漢人,擁有兩種不同的文化背景,而且他也懂得中庸之道,選擇一種調和的折中策略,推行民族調和政策,讓鮮卑和漢人能夠共同配合,緩解了當時社會上日漸尖銳的矛盾,而且他還委任人才接納各民族的重要人物,讓他們為自己所服務。

當創造了團結力和凝聚力以後,就不愁戰爭時打不過別人。所以就連宇文氏都稱讚,高歡確實懂得撫慰和團結民心。

當創造了團結力和凝聚力以後,就不愁戰爭時打不過別人。所以就連宇文氏都稱讚,高歡確實懂得撫慰和團結民心。

當然另一面西魏除了有明顯的短板以外,他們也有著突出的優勢,畢竟西魏的出現原本就是意外的結果,那時候孝莊帝又殺了爾朱榮,高歡藉此時機快速崛起,成功拿下了關中地區,而且還鑽了空隙,直接除掉了心頭大患——關中大都督賀拔嶽。

軍中無將必然群龍無首,當關隴軍一片混亂之時,宇文泰又因為此前的優異表現被推選作為領頭人,這也讓高歡一時之間大失所望,後來宇文泰又採取坐觀天下的方針,他既不同意高歡招降,而名義上他雖對北魏皇室稱臣,可卻也不理會孝武帝所提出的要求,反而一直聚首在關隴地區,為自己積蓄實力。

南北朝後期,出現第二個三足鼎立時代,為啥最弱的一方反而贏了!

憑藉著兩面三刀的做派,宇文泰成功平定了關隴,然後接受了孝武帝,宣佈同北魏分裂,坐上了西魏的真正掌權者。

而且那時候宇文泰所統治的西魏核心地區就在關中,對於此地,大家再熟悉不過,早在秦朝時期以後,關中就一直作為重要地理位置,當初的西漢王朝秦王朝,都是在此地才開創的強盛帝國,這都決定了關中的重要戰略意義。

不過在以往的幾百年時間裡,這裡確實也飽受各種戰爭的侵擾,正所謂“樹大招風”,關中成為各大陣營力爭力奪的大本營,也見證了多個政權的快速更迭。

南北朝後期,出現第二個三足鼎立時代,為啥最弱的一方反而贏了!

所以在北方剛開始分裂的時候,宇文泰是多方勢力中最弱的一個,不管是軍事發展、經濟水平還是人口數量,都難以同東魏匹敵,高歡正式利用這一點幾次向西魏發起猛烈攻擊,企圖形成壓倒之勢。

沒想到就是這樣一個不被任何一方看好的力量,最後卻取得了勝利的成果,在公元549年時,南梁爆發了一場侯景之亂,南武帝蕭衍被活活餓死在宮中,公元550年,北齊奪取了江北淮河兩岸的地盤,而西魏也在此時取得了荊襄和巴蜀等地,這讓南北局勢徹底顛覆。

南北朝後期,出現第二個三足鼎立時代,為啥最弱的一方反而贏了!

在此後,西魏消失,北周出現,幾十年後,北周滅掉了北齊,把局面從三足鼎立拉回到了南北對峙,又在12年後實現了大一統。

結語

後世對於當時西周取得的勝利歸結於他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以及關中集團積極上進的做派和不斷犯錯的對手,所以天時地利人和的其作用下,西魏或者稱是北周才能在自己本處於劣勢的情況下轉危為安。

《八陣圖》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