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農業產業基金喬百君:伊利是承接澳優控股權最合適的產業資本

10月27日,伊利以62。45億港元的總價獲得澳優乳業34。33%的股權,成為澳優單一最大股東,創下中國乳企間規模最大的一筆投資併購。而在3年前,入股澳優併成為單一最大股東的,是中信農業產業基金。

對於當初這筆投資,中信農業產業基金總經理喬百君依然記憶深刻。3年裡,他見證了澳優如何按照戰略目標一步步成長壯大。

11月11日,喬百君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覆盤了澳優兩次“易主”的過程。在他眼中,澳優有良好的戰略前瞻性和堅定性,創新能力和文化理念對人才充滿吸引力。而出於投資退出期的考慮,也基於對澳優負責任的態度,中信農業產業基金從眾多競購者中,最終選擇將控股權交給與澳優有很強協同效應的伊利。

“過去合作過程中,澳優獲得了很好的成長,也給投資人帶來了良好回報。”喬百君希望“澳優和伊利的結合未來能夠產生更好的結果,給行業強強聯合做出標杆,給社會帶來更好的產品,給行業提升和消費者帶來更多福祉”。

中信農業產業基金喬百君:伊利是承接澳優控股權最合適的產業資本

中信農業產業基金總經理 喬百君

談投資澳優

“優勢企業份額會持續增長”

新京報:

3年前中信農業產業基金投資澳優的契機是什麼?

喬百君:

中信農業產業基金是中信集團旗下專注於農業產業鏈投資佈局的股權投資機構,有兩大投資方向,一是農業產業鏈前端的農業科技,二是產業鏈後端的食品消費,投資遵循“好行業、好企業、好估值”三好標準。

3年前投資澳優時,我們看好乳品行業。嬰幼兒配方奶粉產值和營收有1000億元規模,相比液奶,嬰配粉盈利能力、毛利率、淨利率更高,投資回報率更好,且三個趨勢依然存在機會:一是消費者對高品質產品的需求持續增長;二是羊奶粉、有機奶粉等細分品類成長很快;三是從全球來看,嬰配粉行業集中度很高,但3年前中國市場還很分散,我們判斷優勢企業的市場份額會持續快速提高。

從企業端來講,2018年左右,我在與澳優大學堂(澳優內部培訓機構)交流時,澳優團隊的文化氛圍以及高管團隊做事的決心和信心,令我印象深刻。加之此前對澳優有一定研究和了解,就跟澳優董事長顏衛彬說起股權合作機會。後來我們做了很多調研,走訪了全國幾百家終端門店,與經銷商、行業專家交流,向行業主管部門諮詢,甚至跟競爭對手進行了解,總體判斷,澳優的理念、文化是向優向上的,具備很好的市場份額成長基礎。

從估值角度講,2018年是很好的投資機會。當時,澳優市值只有五六十億港元,資本市場對它不太關注,股票流動性差,估值處於比較低的水平。我們當時判斷,隨著澳優成長,公司會得到越來越多的資本關注,業績成長會帶來市值增長,市值增長會帶來流動性的改善、估值的提高。

中信農業產業基金喬百君:伊利是承接澳優控股權最合適的產業資本

澳優全球總部大樓。

新京報:

3年合作中,中信農業產業基金在澳優扮演什麼角色?

喬百君:

總體上講,雙方合作非常默契。作為第一大股東,我們要做的是“賦能不添亂,補位不越位”。投資管理及企業管理中,管理邊界特別重要,基金主要做好戰略與資本方面的事情,運營則放心地交給管理團隊去做。澳優有很好的團隊及前瞻性佈局,基金在戰略上給予加持,對行業及競爭環境跟蹤分析,與公司一起不斷戰略覆盤,聚焦發展嬰配粉及營養品業務,對投資專案共同論證分析,尋求外延併購機會,嫁接關鍵資源,引入優秀經理人。投資後我們雖然是第一大股東,但僅在董事會層面保有2名董事,對公司年度經營計劃及預算、管理層激勵、資本運作等重大問題進行決策。

談股權轉讓

“伊利是最合適的產業資本”

新京報:

既然看好澳優,為何選擇把控股權交給他人?

喬百君:

我們非常看好澳優,想陪著公司一直走下去,但要考慮基金投資期限的匹配以及基金投資人的需求,投資澳優的這期基金差不多還有3年存續期,考慮到我們作為公司第一大股東,退出一定要有合適的契機,更要充分考慮澳優未來的發展。這次基金與伊利、澳優三方達成一致,澳優其他老股東也支援,時間點剛好,就啟動了這次交易。

新京報:

為何還要保留5%的股權?

喬百君:

核心原因是看好澳優發展。從財務角度來說,現在出售澳優股權還處在相對較低的價格,在未來將近3年的退出期裡,保留5%的股權也是希望給我們投資人更好的回報。另一方面,無論澳優還是伊利,對我們基金都比較認可,希望我們留一點股份,可以更好發揮橋樑紐帶作用,我們也會在澳優保留一個董事席位。此外,我們基金未來還要在農業和食品領域投資佈局,伊利、澳優都是這一領域很好的公司,希望與他們建立更長久的聯絡,一起做更多的事情。

中信農業產業基金喬百君:伊利是承接澳優控股權最合適的產業資本

伊利與澳優合作簽約。

新京報:

當時參與競購澳優控股權的企業有哪些?為何最終選擇伊利?

喬百君:

我們(當時)是澳優第一大股東,出於負責任的態度,股權轉讓不能到二級市場,要找到合適的投資人承接。原本有兩種考慮,一是金融資本,二是產業資本。考慮到金融資本持有幾年依然要退出,對澳優發展可能不利,於是我們希望選擇與澳優有較強協同效應、認可澳優的產業資本,接觸下來伊利是最合適的。

2018年基金投資後,陸續來找我們的企業不少,有國際大公司,也有國內企業。我們和澳優有一種情懷,一定要做優做強中國品牌。國內競購者中為什麼選擇伊利?首先,伊利是最合適的企業,無論體量規模和競爭力,伊利都是行業內最有實力的企業。伊利進入後,會給澳優成長帶來更好的確定性和前景,雙方有很大的協同空間。其次,這次要約收購是一筆很大的交易,需要收購方有很強的資金實力,作為主要的股權出讓方,我們把交易完成的確定性放到很重要的位置,不希望中間因為資金問題而影響交易達成。

最重要的一點,潛在的合作方和收購方一定是澳優認可的,也要認可澳優的發展與團隊能力,給團隊未來獨立經營發展創造更好的空間和機會。澳優有自己的戰略節奏,希望在一段時間內,新股東進來後能夠支援公司按照既定戰略發展。

談澳優未來

“發揮1+1>2的效果”

新京報:

在你眼中,澳優是一傢什麼樣的企業?

喬百君:

澳優的戰略前瞻性和戰略定力非常好。從戰略前瞻性來看,澳優是較早在海外做股權投資和資產佈局的奶粉企業,也是較早做羊奶粉、有機奶粉細分品類的企業。從戰略定力來看,自2015年提出“黃金十年”戰略至今,澳優大的戰略方向和目標從沒有改變。同時,澳優的執行力很強,這得益於團隊的凝聚力、執行文化及管理系統。此外,澳優是一家很有溫度及責任感的企業,有很完整的員工培訓體系,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公司的向優向上文化突出。最後,澳優是一家充滿活力及創新氛圍的企業,從董事長顏衛彬到管理團隊、基層員工,充滿創新意識。我們認為,在消費品領域,只有具備戰略前瞻性及堅定性,執行力強,同時不默守陳規,不斷創新迭代的企業和品牌才有機會勝出,澳優具備這些特點。

新京報:

如今澳優和3年前有哪些不同?

喬百君:

過去3年,澳優持續快速成長,營收從2018年的40億元增長到2020年的80億元,淨利潤從3億元增長到10億元,市場份額從3%提升到6。5%。這3年,澳優體量規模增長不少,行業影響力明顯提升,使其具備更好的資源和團隊基礎來做更大的事情。

此外,3年前澳優以嬰配粉為核心,如今在益生菌、營養品、特殊食品等領域的戰略佈局已卓有成效。隨著伊利戰略入股,這些業務的發展更值得期待。

新京報:

伊利入主澳優會帶來哪些增量?

喬百君:

伊利入主澳優,雙方將產生很好的協同機會,能夠發揮1+1>2的效果。伊利液奶強,奶粉業務的行業地位不及液奶。未來要跟伊利全球乳業領導者地位相匹配,就要做大做強奶粉。在奶粉品類上,伊利與澳優可實現牛、羊互補,高中低價格帶互補,營銷和渠道互補,國內外資源佈局互補。澳優的羊奶業務全球領先,產能佈局主要在海外,優勢市場在南方,母嬰渠道佔比高。而伊利的牛奶業務強,成人奶粉行業領先,國內產業佈局優勢突出,全國、全渠道銷售,北方市場優勢更突出。

此外,澳優在營養品領域提早進行佈局,成果逐漸釋放,也契合伊利的戰略需求。伊利液奶、酸奶等乳製品對益生菌、關鍵原料的需求,可以帶動澳優相關業務更好發展。

總體上,對澳優而言,引入伊利這樣的戰略大股東,也引入了更多產業資源及標杆學習機會,雙方廣泛的協同空間將帶來更好的業務增長機遇。伊利的市場佈局、管理體系與資源可為澳優極大賦能,加速“黃金十年”戰略目標實現,而澳優的國際化佈局與全球團隊可以讓伊利“如虎添翼”。

新京報:

伊利與澳優聯合,會給乳製品行業帶來哪些影響?

喬百君:

第一,會提升嬰配粉行業整體經營水平。過去幾年,乳業併購整合多集中在上游奶源環節,在品牌端像伊利與澳優這種規模體量的併購聯合案例很少。伊利與澳優的結合是標誌性事件,對未來國內大中型企業間合作發展、共同把企業和產業做大,起到標杆作用。

第二,雙方透過股權合作,樹品牌,增份額,會帶來行業集中度的快速提升,符合國家對乳品行業的產業政策方向和行業發展趨勢。大企業在產品質量和產業佈局上有資源優勢,在關鍵領域會發揮更大的價值和作用,對行業標準水平提升更有利。

新京報記者 郭鐵 圖片來源 受訪者供圖

編輯 李嚴 校對 柳寶慶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