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三十不豪,四十不富,五十將近尋死路”,古人忠告句句在理

古語“三十不豪,四十不富,五十將近尋死路”,古人忠告句句在理

我們總是感嘆時光荏苒,歲月如梭,也總是畏懼歲月的無情。但生老病死本是萬物生長規律,過於計較無異於作繭自縛了。其實按照我們千年積累的智慧,我們已經可以左右自己生命的長度和寬度,雖然不能長生,但延年益壽,頤養天年還是有跡可循的。關於這方面的智慧,除了現代醫學在短短几十年的驚人突破以外,古人幾千年積累的智慧同樣不容忽視。眾所周知安度晚年需要一顆平靜的心,但這顆心卻極不易得,在生活節奏飛速的今天,我們只有儘快的成家立業完成人生最重要的積累,才能在晚年過上無憂無慮的生活,當然這不僅包括家風的無憂同時也包括了財富的無憂。而古人對此有更深刻的認識,俗語“三十不豪,四十不富,五十將近尋死路”便是古人驚醒後人擲地有聲的鞭策,那麼古人為何說得這麼嚴重?背後究竟有何深意呢?

古語“三十不豪,四十不富,五十將近尋死路”,古人忠告句句在理

如今我們衡量一個人的生活水平幾乎都是從其物質財務上來判斷,誰家起高樓,誰家開豪車,誰家就是富貴人家。雖然單憑這一點不能最終說明他人是否幸福,但也反映了物質財富在人們心中的地位古今如此。而題中這句話便是古人對人生財富的態度,這句話其實還有兩個版本分別是“三十不豪,四十不富,五十將衰尋子助”和“三十不豪,四十不富,五十將相回頭路”,版本多意思卻一樣,只是題中的看起起來更為側目,可以看出這三個年齡在古人的心目中幾乎完全決定了人的晚年。

古語“三十不豪,四十不富,五十將近尋死路”,古人忠告句句在理

三十歲是一個讓人害怕的年齡也是一個充滿期待的年齡,孔子那句“三十而立”雖然本意並不是說成家立業,但古往今來人們都將其如此理解正好說明三十歲僅僅是做事合禮,言行得當是遠遠不夠的,雖然與孔子所理解的角度不一樣,但又確實肺腑之言。三十歲已經經歷過人世的打磨,經歷與精力都處於旺盛的完美結合期,這個時候敢做敢拼,完全具備屢敗屢戰“登泰山而小天下”的體力和精力,是積累生存資本的最佳時期。而古人不說三十該“富”偏要說“豪”足見古人的真知灼見,此刻是積累豪氣迎接各項挑戰的最佳時期,也是鍛鍊心性磨練意志的最佳時期,只有豪氣衝雲霄的鬥志才能大浪淘沙拾到金,所以古人這個“豪”非常的精準,可不僅僅是為了與後面的富相對那麼簡單,“豪”是富的前提,只有吃苦耐勞的精神,加上艱苦卓絕的意志,才能煉出“天下風雲出我輩”的豪氣。

古語“三十不豪,四十不富,五十將近尋死路”,古人忠告句句在理

四十是個讓人猝不及防的年齡,很多人在咬牙奮鬥砥礪前行時,回頭一看早已滄海桑田,再回首前路卻仍然一無所有,很多因此而沉淪,無可厚非這個年齡對於成敗是尤為的敏感,而這種擔憂又是必然存在的現實。這和古人的擔憂並無二致,不過古人並不是擔心四十的時候沒有奮鬥成功是否就該放棄,古人這句話其實與前一句是密不可分的,因為古人看到很多人在四十歲以前的黃金年齡仍然不知“一寸光陰一寸金”的道理,數十年來遊手好閒、不務正業,沒有積累創造財富的根,也沒有積累成就財富的本,他們的結局是可想而知的,面對這種情況古人心中無奈是不言而喻的。

古語“三十不豪,四十不富,五十將近尋死路”,古人忠告句句在理

古今老而有成的莫不是前期的積累才有了後期的厚積薄發,他們時刻不忘自己的初心與理想,併為之奮鬥,有的終生不息,有的死於安樂,但他們終究成功樂,那時的劉邦54了而劉備也已經60武則天更是67歲高齡。第三句其實是總結,前兩句為因第三句就是果,前文說的三個版本也都是三句結尾強調結局的程度不同罷了。大可理解為三種情況,古人一權無人聽於是說“五十將衰尋子助”,二勸無人聽便說“五十將相回頭路”,三勸仍然沒人聽只好說“五十將近尋死路”,可見古人的良苦用心感人肺腑。當然這三句話只是古人勸誡後人要懂得“時不我待”的道理,應當抓住人生寶貴的年華為晚年的安度打下基礎,否則便是“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否則便是下一個碌碌無為卻又憤世嫉俗者。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