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分析 | 董明珠舉債投資的銀隆改名“格力鈦”,格力放不下新能源

作者 | 袁斯來

編輯 | 蘇建勳

在收購了銀隆3。36億股權後,格力對新能源的投入更加明確。11月9日,在以18。28億元競拍下銀隆30。47%股權三個月後,銀隆新能源改名為了“格力鈦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從名稱上正式成為了格力的一員。

銀隆的名字對很多人來說相對陌生。這家公司成立於2008年,核心產品是鈦酸鋰電池,主要用於電動汽車和儲能領域,是區別於目前主流的磷酸鐵鋰或者三元鋰電池的另一條技術路線。

格力收購銀隆股權其實不算意外之舉。這場收購其實在2016年就拉開序幕,期間還涉及董明珠私人投資、和銀隆創始人的決裂、創始人“滯美”、高管入獄、供應商討債等等戲劇性事件,幾經波折才塵埃落定。

投資銀隆並非毫無爭議,畢竟這家公司銷售的主要為新能源客車,但全年總銷量還不到2116輛。

對於銀隆執著如此,足可看出格力對於新能源的熱情。今年7月6日的中國新消費品牌增長峰會上,董明珠饒有興致地表示格力正在研發一種新技術,“把光能、儲能和空調結合起來,空調成為一個發電站”,最終能“在保證空調降溫或制熱的同時,把多餘的電能儲存起來,晚上家裡所有的照明,不用花一分錢電費。”

在最近的央視財經頻道上,董明珠介紹了“ 格力光伏直流直驅空調”,原理類似董明珠之前所說的“發電機”+“儲能器”,並表示這種空調每年可以為格力節省幾億的電費。

當TCL、創維、美的紛紛進入光伏和新能源汽車領域後,一直在想辦法做多元化的格力,很難抵擋它們美好前景的誘惑。只是負債沉重的銀隆比起根基深厚的中環、威靈,是否能成為格力的轉折點?

格力填坑

銀隆和格力的糾葛持續多年,波折不斷。

2016年,董明珠已經看到了新能源的潛力,當時他們希望做筆定增,收購銀隆100%股權,當時的價格高達130億。

但這筆交易因為中小股東的反對付諸東流,在10月28日格力股東大會上,董明珠難掩失望,她言辭罕見地激烈,“格力沒有虧待過你們!我講這個話一點都不過分!“、”你們看哪個上市公司有這麼分紅的?我5年不給你們分紅,你們又能把我怎麼樣?兩年給你們分了180億,你去看看哪個企業給你們這麼多?”

雖然定增方案擱淺後,董明珠又釋出宣告:“那天股民表態的時候,現場99。9%多都通過了,儘管大家認為說這個收價高了一點。”至於收購失敗,是因為“一個突發的偶然事件”,具體原因是什麼,格力並沒有再做解釋。

顯然,董明珠不願意放棄這個前景光明的行業。在格力收購銀隆失敗後,她決定自己上馬。在當年底,她宣佈會以個人名義投資銀隆,並拉到了王健林、劉強東共同投資,最終以30億共同增資入股了銀隆,董明珠個人成為了二股東,僅次於大股東兼創始人魏銀倉。當時,銀隆的估值已經達到了130億。

他們有過一段蜜月期。根據網易財經報道,銀隆還和格力簽了一個三方協議,委託格力代為採購所有的原料和裝置,供應商的貨款也都和格力結算,格力還用40部格力手機衝抵了部分貨款。

然而,銀隆背後隱藏著更多秘辛,即便有格力作保,這家公司仍不斷暴雷。甚至董明珠也不得不承認:“加入銀隆,後期才知道銀隆的窟窿到底有多大。”

2018年初,銀隆珠海代工廠遭遇供應商上門討債,要求銀隆支付拖欠了大半年的7600萬元貨款,而當時銀隆已經拖欠了多家供應商起碼12億欠款。

銀隆內部也發生大動盪,魏銀倉辭任董事長,核心業務分管副總裁很多被原格力背景員工接手。

這次大換血後,銀隆實際上已經由格力控制。但這幕戲劇還在發酵,到當年11月,銀隆官方微信釋出宣告,稱原董事長魏銀倉、原總裁孫國華涉嫌侵佔公司利益金額超過10億,魏銀倉也稱要狀告董明珠。此後,銀隆又自爆大股東(魏銀倉)侵吞政府財政補貼1。1億的醜聞。

這場紛爭最終結果是高管孫國華等6人被刑拘,魏銀倉逃至美國,登上了國際刑警組織的紅色通輯令名單。

在多年的內鬥後,銀隆可以說深陷泥淖,根據格力披露的資料,直到今年7月31日,它的賬上還有未經審計的227。3億負債。

為什麼一定要拿下銀隆?

董明珠為銀隆付出了不小代價。在去年接受《紅刊會客廳》採訪時,她說自己舉債投了銀隆,分紅了就拿去還債。

銀隆的確讓格力有了更多可能性。因為有銀隆資源,他們開始為一些車企開模,而且開始做汽車用的驅動電機和汽車空調。

銀隆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它最主要的產品鈦酸鋰電池快充效能好,壽命長,也能在低溫環境下使用。因為效能穩定、安全,很適合用在公交車等場景。

不過,鈦酸鋰電池劣勢也很明顯,它對生產控制要求更高,導致成本高於磷酸鐵鋰電池,而且,銀隆的鈦酸鋰電池能量密度不到特斯拉鎳鈷鋁三元電池的一半,所以鈦酸鋰電池遊走在邊緣,根據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釋出的2021年8月份動力電池月度資料,2021年前八個月,三元材料電池和磷酸鐵鋰電池的裝車量高達76。1GWh(吉瓦時),而鈦酸鋰電池裝車量差了數量級,只有66。9MWh(兆瓦時),銀隆旗下的汽車業務也集中在客車領域。

即便只是客車,格力仍然希望有所作為。早在2016年剛投資銀隆時,他們就和銀隆合作設計了“格力銀隆”新能源大巴,還計劃在珠海推廣。但此後因為內部經營風波,銀隆的業務並沒有做大。

銀隆還需要不斷輸血,2020年,銀隆新能源營收不過43。25億,虧損高達6。88億,2021年1-7月,銀隆營收只有10。58億,虧損卻繼續擴大至7。63億。

但格力並不打算放手,根據格力公告,這次對銀隆的司法競拍不構成重大資產重組,也無須提交公司股東大會審議,實際上掃除了被否決的風險。

當前新能源領域投資水漲船高,格力暫時也難找到更划算的標的,花18億拿下已經付諸不少心血的銀隆,也是理智的選擇。

格力也沒有更多時間去挑挑揀揀了。2016年打算收購銀隆時,格力就宣佈要開始“多元化”,5年過去,格力空調業務仍然佔到總營收的7成,手機業務也沒有太大起色。而美的的暖通空調業務佔比已經降到總營收的50%左右。

董明珠很明確地希望將銀隆作為起點,後續進入汽車和儲能領域,只是在這兩個行業競爭日漸白熱化後,還在恢復元氣的銀隆是否能承載她的期待?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