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道陵的五斗米道是誰創立的?五斗米道創立者張道陵的生平事蹟簡介

說到東漢末年張道陵創立五斗米道,後來傳至其子、其孫。到了孫子張魯這輩,被迫投降曹魏。曹操念其人品,任命他為鎮南將軍,五個兒子亦受到特別對待,受封列侯。張魯稱祖父陵為天師,父為嗣師,自己為系師,故人稱三張,稱五斗米道為三張之法,後人稱這個系統為天師道,稱歷代教主為天師。

張道陵的五斗米道是誰創立的?五斗米道創立者張道陵的生平事蹟簡介

張魯投降曹魏時,其三子張盛尊從父命,做了天師道的第四代教主。張盛帶著父親、祖父傳下的劍、印、經篆去了位於江西貴溪縣的龍虎山。傳說他在龍虎山發現了張陵準備鍊金丹的爐灶遺址,便以龍虎山為本山再興天師道。由於天師道採用世襲嗣教制度,因此天師這個稱號流傳了千年,承襲了六十三代,天師道也因此得名,天師張家也因此和曲阜孔家並稱“南張北孔”。從東漢張道陵正式創立天師道至今,在中國已經有近2000年的歷史。在自身傳承發展的過程中,天師道不斷汲取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主要思想支柱之一。

張道陵的五斗米道是誰創立的?五斗米道創立者張道陵的生平事蹟簡介

天師道以老子為教主,為最高信仰,符籙齋醮為傳播方式,以追求長生不死和成仙為最高境界。由於張道陵開始煉丹修道於龍虎山,龍虎山可稱為中國道教第一山。在第四代張天師進入龍虎山後的數百年間,十餘代天師隱居龍虎山潛心修道,經歷東晉南北朝至隋代的長期沉寂,唐代龍虎山張天師才真正顯露於世。在宋羅璧《識遺》卷七說:“道家今祖陵為天師,初只泛號,唐始定封也。”清周壽昌《思益堂札記》卷四《張天師革封》說:“漢張陵之教顯於唐天寶、中和年間。”明倪嶽《覆正祀典疏》述說唐代張道陵的祀典說:“唐天寶七年,冊贈天師。中和四年,封三天扶教大法師。”唐僖宗中和四年封張天師之事,最早見於明代史籍道經的記載。《漢天師世家》卷二《天師世傳》說:唐僖宗中和四年(884),封張道陵為“三天扶教大法師”,而這一稱號便成為了後世道教徒最常稱念的張天師聖號之一。

張道陵的五斗米道是誰創立的?五斗米道創立者張道陵的生平事蹟簡介

從元朝開始,朝廷正式冊封“張天師”張道陵的後人為“天師”。 元世祖忽必烈冊封的第一位張天師後人是張宗演,他的封號是“嗣漢三十六代天師”。 此前的天師稱號則一直是張道陵子孫自稱,以及民間的稱呼,從未被官方正式承認過。在元朝正式承認“天師”稱號之後,張天師開始總領江南道教,並在元代中後期,各種符籙道派都集合在周圍,形成正一道。14世紀中葉以後,天師道的勢力同全真教不相上下,把道教界一分為二,各統治一半,這時的天師道稱為正一教。

張道陵的五斗米道是誰創立的?五斗米道創立者張道陵的生平事蹟簡介

從17世紀開始,正一教同朝廷的關係疏遠。清廷崇佛抑道,乾隆改授天師正一真人秩以五品,禁止真人差委法員往各省開壇傳度 ,限龍虎山天師府統率本山道眾,停止朝覲等。道光年間,取消正一真人稱號,終止了朝廷和正一道的關係。但正一道內部仍按傳統教法續演不止。在社會上,張天師仍有很大的影響,道徒依舊在各地設醮,為百姓解難,甚至有的文人墨客很願意同天師親密交往。到了民國時代,特別是五四運動以後,正一教的教勢顯著衰微。解放前夕,第六十三代天師張恩溥逃到臺灣,由於行程倉促,沒有帶上張天師的劍和璽,傳說這兩件寶物都是太上老君賜給初代張天師的法器。只帶了日常演法的“陽平治都功印”。1969年張恩溥客死他鄉,從那時起,當局再沒有繼續冊封天師封號。但後來冒出四個張天師,都號稱自己是正統嫡傳。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