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感動全網的背後,是企業家穿越至暗的涅盤時刻

創業與守業路上的“至暗時刻”意味著無比痛苦的煎熬,但對於足夠強大的人來說,也常預示著涅槃時刻的降臨。

經歷過碰撞、破碎,最終得以重建的企業家,往往能夠在那些沒有光亮的時刻看清更多東西,某些一閃而過的火花甚至足以照亮他們的一生。

今年,“雙減”政策對教培行業形成巨大壓力,新東方的股價蒸發了90%。然而,日前新東方董事長俞敏洪的一系列動作,卻讓網友們感動,紛紛為新東方點贊,稱俞敏洪這是體面人的退場。

11月7日晚,俞敏洪在直播時表示新東方將停止最大業務,接近1500個教學點要退租,課桌椅還要再送至少8萬套。新東方計劃成立一個大型的農業平臺,自己將和幾百位老師透過直播帶貨幫助農產品銷售,支援鄉村振興事業。

可以看出,俞敏洪已經跨過了最為煎熬的“至暗時刻”,決心整裝再出發,而對於創業者和企業家而言,實際上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俞敏洪感動全網的背後,是企業家穿越至暗的涅盤時刻

“沒在長夜裡懷疑過自己的CEO不足以談創業。”知乎創始人周源在騰訊大學節目《CEO來了》中如是說,看似雞湯,也道出了一部分真相:

一個不曾深切感受過與世界碰撞的痛楚的人,他所行的路大機率是安全而平常的,也極少會因某個執念將自己逼進選擇的死角,而這樣的人不太可能成為創業者,遑論企業家。

矽谷知名投資人本·霍洛維茨在其著作《創業維艱》中寫道:

“掙扎是違背承諾、粉碎夢想的地獄,是一身冷汗、五內俱焚的感覺。掙扎不是失敗,但會導致失敗。如果你孱弱不堪,你更容易失敗……掙扎是成就偉大的競技場。”

01

破碎的時刻

王石是少數公開定義過人生“至暗時刻”的企業家之一。

2018年1月23日,他在北京水立方舉辦的“迴歸未來”2017~2018跨年之夜演講中提到,身邊的很多人問他,“寶萬之爭”是不是他經歷過的至暗時刻,他說不算是。在王石看來,自己所遭受的最大沖擊來自2008年汶川地震時的萬科“捐款門”事件。

當時,王石發表了兩條冒天下之大不韙的觀點:萬科集團捐出200萬元這個數字是合適的;萬科集團的普通員工捐款以10元為限。該語一出,王石連帶萬科受到鋪天蓋地的指責。

“原來曾經在中國有影響力、有名望的著名企業家,而且登上過珠峰的這個人,突然就被打翻在地,再踏上一隻腳。我追求的偉大的企業,在道德倫理上一定要有制高點的,但是現在說,‘你雖然物理高度登上了珠穆朗瑪峰,但是你的道德高度還沒有墳頭高’。”王石連用三個“非常”形容當時自己的感受:“非常孤立”“非常無援”“非常軟弱”。

很大程度上,王石的痛苦來自外界評價與自我認知之間突然出現的巨大反差,整個世界呈現出一種令人不安的陌生感。

其中最令王石不能忍受的是,此次在精神上被剝奪的恰恰是他最為珍視甚至一度引以為豪的東西。

自萬科成立之初就高調地將“不行賄”作為企業標籤的王石,沒想到自己有一天會在道德上被攻擊,懷有道德優越感的他無法容忍自己突然變成社會主流的反面。

王石從不認為自己說錯了什麼,他的痛苦在於自己的“不成熟”,現在王石回顧57歲的自己“像個青澀的蘋果”。

俞敏洪感動全網的背後,是企業家穿越至暗的涅盤時刻

從這個角度看,柳傳志在“聯想榮譽保衛戰”中明顯有些過激的反應也就更加容易解釋。

這也許稱得上柳傳志人生的“至暗時刻”之一。時逢中興遭美製裁,輿論對中國缺乏核心技術的憂慮情緒正盛,聯想在兩年前的5G通訊標準投票中有沒有“賣國”的質疑被人丟擲後,立刻成為一顆熊熊燃燒的炮彈飛向聯想。

根據事後柳傳志與楊元慶聯合發表的公開信,得知該指控的柳傳志“非常震驚”,立刻親自組織了詳細的調查。信中數次強調聯想作為一個“民族品牌”崛起的不易,並在末尾吹響號角——“萬眾一心,同仇敵愾,誓死打贏這場聯想榮譽保衛戰”。

與王石類似的是,柳傳志的震驚也許在於,對於聯想可以有無數種評價,但無論如何都絕不應與“賣國”扯上半點關係。然而事實是,居然就有人丟擲了這樣的“陰謀論”,居然還有許多人散佈甚至真的信了。一時之間,這位商界的老人突然無法看懂這個世界。

經歷過無數大風大浪的王石、柳傳志們,之所以會因一些外人看來不太起眼的事件感到“至暗”,本質上是因其對自己、對他人、對世界的認知遭到了巨大挑戰,這讓他們感到極為不適。

如何面對這種不適正是挑戰所在。

對於柳傳志來說,儘管他的憤怒獲得了業界的集體聲援,但更要緊的也許是,冷靜地反思公眾對聯想的認知何以成了現在的模樣,聯想自己要承擔怎樣的責任,否則下一個黑暗的瞬間也許就在拐角處。

俞敏洪感動全網的背後,是企業家穿越至暗的涅盤時刻

自媒體“商業人物”在《柳傳志為何如此憤怒》一文中寫道:“輿論的規律是,當一個企業的業績疲軟、下滑時,對於該企業以及企業領導的評論就會發生轉彎,很多敘事就會被重構,被賦予新的意義。”

知名產品人梁寧曾聊起過她跟阿里集團副總裁王民明的一段對話。王民明說,阿里對領導力的定義就是認知現實的能力。

她追問,

怎麼才能有領導力?

王民明回答:

遇到事情,碎掉,然後再重建。

他對一個人在阿里成長的過程作了形象的描述:

“就是不斷地與系統、與客觀現實碰撞。在這個過程裡會不斷地碎掉,然後重建。在每一次重建裡,擴大自己的邊界,容納進來更多的真實的東西,就能掌控更多東西。”

阿里之外的世界何嘗不是如此。至暗時刻是破碎的時刻,也意味著寶貴的重建契機,前提是當事者真的願意走出那座碎掉的玻璃房子。

02

至暗底色 

“至暗時刻”一詞的流行肇始於2017年底在國內上映的電影《至暗時刻》,電影展現的是英國首相丘吉爾在二戰期間處境最為艱難的一個月。

其中一個細節令人印象深刻,表面看上去強勢、激烈甚至無所顧忌的丘吉爾,跟國王喬治六世進行過一次始於尷尬但結束於坦誠的談話,丘吉爾在國王面前袒露了自己的脆弱:

“我怕得要死,在抗戰問題上,我得不到戰時內閣全體閣員的支援……我幾乎沒什麼朋友可以開誠佈公地聊聊”。

俞敏洪感動全網的背後,是企業家穿越至暗的涅盤時刻

△《至暗時刻》

拋開個人或家庭變故等普遍性的源頭不談,創業者或企業家的至暗時刻絕大多數與企業遭遇的挫折或挑戰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但從當事者的角度來看,

具體問題的棘手往往並不是“至暗”之所在,難以排遣的情緒才是真正殺人的毒藥。

強烈的孤獨感幾乎是至暗時刻當事人共同的情緒底色。

丘吉爾至少還擁有國王這個盟友,且這個盟友從地位上看同樣有力,地鐵中民眾的同仇敵愾更是給了他堅持抗戰的底氣。而現實中的創業者在困境中往往是真正的孤軍奮戰。

“創業者和企業家最大的壓力就是,所有的問題到你這都要有答案,其實有時候你並不知道答案在哪裡。可你還要硬著頭皮跟員工說麵包會有的,牛奶會有的,一切都會有的。”風投女王、今日資本創始人徐新的這段話部分道出了創業者的孤獨之源。

《人物》一篇描寫前樂視影業董事長兼CEO張昭掙脫樂視泥潭、走出至暗時刻的文章曾被廣為傳播。隨著樂視危機的發酵,樂視影業的品牌受到嚴重波及,賈躍亭先後從影業拿走的17億元資金更是一度將公司逼入絕境。

文中,張昭的太太、同為樂視影業高管的黃紫燕描述過一個場景:“凌晨3點,手機上彈出張昭的一條訊息:‘出來陪我會兒。’她在樓道的臺階上找到了張昭。他悶聲不響地抽菸,腳邊堆了20多個菸頭。

‘什麼情況啊?’她問,張昭不說話。黃紫燕只好給自己也點了一根菸,坐到了旁邊,默默陪著。凌晨6點,天亮了,煙盒空了,兩個人拾起地上的菸頭回家。”

把妻子叫到身邊陪伴的情況,在張昭夫妻二人相識的十多年中前所未有,用黃紫燕的話說,“他從不在我面前示弱”。強烈的孤獨是合理的解釋。

與孤獨如影隨形的是掌控感喪失帶來的無力感。

百度CEO陸奇離職引起一時輿論大譁,受該訊息影響,百度市值在兩個交易日內縮水14%。關於內情猜測眾多,李彥宏並未多說什麼,陸奇離職對他的內心是不是一記重擊尚無從知曉。

時光回到多年前,李彥宏曾說,“2008年是我最難過的一年”。那一年,李彥宏40歲,就在他11月17日生日的前兩天,中央電視臺報道了百度競價排名的違規操作,百度股價在他生日當天暴跌25。04%。外界多認為這是李彥宏最痛苦的階段,但在他自己看來,2007年底2008年初才是。

在此之前的一年裡,李彥宏先後失去了當時的首席技術官劉建國(離職)、副總裁梁東(離職)、營運長朱洪波(離職)、首席財務官王湛生(意外逝世)。與物理打擊相比,團隊離散帶給李彥宏的心理打擊更大,他感到孤獨。

他談起參加2008年1月百度年度員工大會時的感受:“這個公司好像有點不像我創辦的公司了,最後大家做出來的東西、說出來的話、問出來的問題,讓我感覺陌生了。很多我覺得理所當然的事情,大家不明白,很多我覺得是這樣的,大家以為是那樣的。”

俞敏洪感動全網的背後,是企業家穿越至暗的涅盤時刻

類似生命體,一個組織也有自我存續的動力,也按照特定的規律新陳代謝、生老病死,即便是掌舵者也難以完全掌握它的走向,甚至某一天會像李彥宏一樣對自己打造出的“生物”感到陌生。

學會面對失控挑戰並找到心理或實際上的同盟,是組織最高權力者需要畢生探索的一門功課。

更具殺傷力的是懷疑,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可以,懷疑堅持有無意義,甚至懷疑人生是否值得繼續走下去。

2017年是張向東創業以來相當黑暗的一年。看到以品質為主打的700Bike被滿大街的共享單車衝擊得毫無招架之力,這位前久邦數碼聯合創始人、700Bike聯合創始人感到“天塌了”。

那一年年底,700Bike沒有年終獎,年會就是坐在一起吃了個飯,散了後張向東自己找了個地方要了兩瓶酒,喝多了,哭了一會兒回家了。“我覺得好不自信啊!去年六七月的時候對我打擊挺大的,我忽然就開始懷疑我自己,我個人的價值在哪裡?尤其我去年40歲。”

與樂視因資金問題爆發矛盾離開易到、如今已加入順為資本的周航也曾表示,易到的經歷對他個人的自信心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他甚至一度懷疑自己“是一個不太有領導力的人”。

而在一段時間的反思學習後,他似乎找到了對抗挫折的力量源泉:“如果你是以創新為終極意義的創業的話,那失敗就是宿命,它就跟跳高比賽一樣,你要不斷地挑戰新的高度,那你最終的宿命是不是一定是失敗呢?”

對創業者群體來說,

真正走出自我懷疑往往只能靠下一次成功。

03

“熔爐”內外

無論長短,至暗時刻總有結束,而它通往的大致是兩種結局:

要麼放棄,或就此沉淪;要麼重生,比從前更強。

01  與人性逆行

管理學者肖知興曾說,管理是一項反自然、反人性、反歷史的工作。

身處至暗時刻的當事者,也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來抵制源自人性深處的本能反應,其中最普遍的是一種回到子宮、回到原始舒適區的逃避慾望。

前媒體人、伯凡時間創始人吳伯凡對此作過有趣的論述。母體的子宮是一個舒適自在的黑暗世界,身在其中的胎兒與母體共存,不擔心匱乏,不需要認知,也無需解決任何問題。

那是我們每個人都曾經待過的原始舒適區,人類對幸福的很多想象都跟這種狀態有關,比如天堂、伊甸園。

從心理學上看,渴望回到母體、回到子宮的無意識的原始衝動是根深蒂固的,為此人們甚至寧願放棄選擇的權力,逃避看似寶貴的自由。

《駭客帝國》裡的反派賽弗之所以叛變,就是想逃離要承擔認知痛苦的真實世界,回到幸福的母體(Matrix),他有一句名言:“無知即極樂。”

俞敏洪感動全網的背後,是企業家穿越至暗的涅盤時刻

△《駭客帝國》

創業者或企業家本是一群極力逃離原始舒適區的人,但在遭遇重挫時,他們同樣會出現心理反彈,逃避現實乃至封閉自我是常見表現,甚至透過遊戲、宗教乃至“黃賭毒”麻痺自己。

吳曉波在其早期著作《大敗局》中描寫過史玉柱在1997年巨人集團面臨危機時的狀態。

“在那些風腥雨惡的日子裡,史玉柱一直躲在巨人集團總部四層的總裁辦公室裡。史玉柱將辦公室、書房、臥室、會議室、秘書室集於一體,構成了一個封閉的300 平方米的‘史氏空間’。

當危機全面爆發的時候,史玉柱就躲在這個‘孤島’上,拉下所有帷幕,拒絕與任何外界接觸,整日在不見一絲陽光的大房子裡孤寂地枯坐。”文中的“史式空間”令人聯想到子宮的隱喻。

02  熔爐領導力

克服逃避衝動、選擇直面現實,也就邁出了走出至暗的第一步。而真正能從至暗時刻汲取能量的人則能將這些時刻轉化為走向偉大的奠基石。

知名領導力學者沃倫·本尼斯與人合著的《極客與怪傑》一書提出了“熔爐”的概念。

兩位作者對43位出色的領導者進行了訪談,年齡從21歲到93歲不等,結果發現每個人都有過至少一次強烈的、脫胎換骨式的經歷,這種經歷正是成為一個領導者的核心部分,即“熔爐”。

換句話說,缺乏熔爐經歷的人很難成為一個真正自覺的領導者。

至暗時刻所代表的艱難考驗即是一種典型的“熔爐時刻”。

至暗時刻就像一道分水嶺,經歷了至暗時刻而未被摧垮的人會覺得天地大變。“無論被動或主動,熔爐都讓人不禁捫心自問:我是誰?我能成為誰?我該成為誰?我如何與世界相處……”

自媒體人潘亂的《騰訊沒有夢想》曾在朋友圈刷屏,文章尖銳地批評“騰訊正在喪失產品能力和創業精神,變成一家投資公司”,迅速引發討論。

對於馬化騰及其團隊來說,類似的輿論危機毫不陌生,這一次甚至算不上太激烈。一定程度上,騰訊及馬化騰這些年的蛻變正是透過一次次重大危機完成的。

最為人熟知的轉折點發生在2010年。那年7月,一篇《“狗日的”騰訊》佔據了各大網站的顯眼位置,刊發此文的《計算機世界》當期封面是一隻被插了三把滴血尖刀的企鵝。

這是中國網際網路界一次“積怨”的總爆發,文章認定騰訊的核心能力就是“抄襲”,令無數團隊恐怖的複製能力實則在扼殺創新。

同年9~11月,騰訊與360之間爆發了震動一時的“3Q大戰”,無數網民被波及,當事雙方數次對簿公堂,餘波持續到2014年。

這是騰訊的至暗時刻,也是馬化騰的至暗時刻。“騰訊在此次事件中所遭遇到的輿論攻擊讓馬化騰一度意興闌珊,在訪談中,我能夠非常清楚地感受到他的困惑與鬱悶,甚至在某些時刻,他的價值觀都有點動搖。”吳曉波在《騰訊傳》一書中寫道。當年的馬化騰向媒體承認,這次事件是騰訊歷史上最大的災難。

衝擊有多大,改變的推動力就有多大。

就在2010年11月11日,馬化騰釋出了一封致全體員工的內部郵件,在這封郵件中,騰訊第一次將“開放”作為戰略關鍵詞提出,並做出了“開啟未來之門”的展望:

“此刻我們站在另一個12年的起點上。這一刻,也是我們抓住時機,完成一次蛻變的機會。”

從這封信開始,騰訊開始向更加開放、更加受人尊重的方向努力,馬化騰自己也逐漸從一個偏產品經理的角色逐漸成長為真正的企業領軍者。

這次關於夢想的討論或許是下一次蛻變的契機。

俞敏洪感動全網的背後,是企業家穿越至暗的涅盤時刻

03  尋找意義

熔爐帶來的改變是一方面,熔爐本身也藏有巨大的財富。

與沒有熔爐體驗的人相比,經歷過熔爐時刻的人可以從相同的事情中萃取出更大的意義感,從而激發出更強烈更持久的熱情。

20世紀90年代中期,美國軍方普遍遭遇兵源不足的困境,陸、海、空軍紛紛採取改善生活條件、增加與親人團聚時間等舉措以吸引新兵,海軍陸戰隊卻反其道而行之,更加苛刻、嚴格地要求新兵,甚至加入了“煉獄”環節——要求學員連續54小時開展實彈演習、長途行軍、剝奪睡眠等訓練專案。

只有在煉獄環節爬上最後一個山頭的新兵才會被授予徽章,成為海軍陸戰隊員。結果,在所有兵種中,只有報名加入海軍陸戰隊的人數大增。《極客與怪傑》序言中的這個例子很好地證明了“熔爐”本身的價值。

意義感在人生中的作用,無論如何強調都不過分。從根本上看,能夠支撐當事者度過至暗時刻並將之轉化為力量的,正是對於意義的追求。

馮侖在《野蠻生長》中回顧萬通創業史時發出的感嘆有著相似的核心:“每次危機都有利益權衡,不敢犧牲就沒有勝利;中年男人要保持這種犧牲精神,堅持理想是唯一的心理支撐。”從這個意義上看,真正能走出至暗並重新啟程的創業者,應該都是理想主義者。

俞敏洪感動全網的背後,是企業家穿越至暗的涅盤時刻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