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0年,英國擁有全世界一半的遠洋船隻和一半的鐵路軌道

有些經歷過早期工業化的人會稱這場變革為“工業革命”,這個詞最早由法國人在19世紀30年代提出,不過英國從很早開始,已經有75年左右都在圍繞這個詞發展進步,直到1850年,那時第一個工業化社會出現了,且很快就顯得與周圍格格不入。工業化的城鎮有許多令人感到難以接受的方面,這成為了最直觀的“革命”形態,前工業化的城鎮都以小教堂或者主教座堂為核心,而工業化的城鎮則以有冒著煙的煙囪的工廠為核心。這些令人驚異的嶄新的工廠是透過機械發動機帶動的,不過人們常常忘記,這只是19世紀早期的景象。即使在19世紀中葉,在全世界技術最先進、產業工人最多的國家—英國,一個公司的僱員也少於50人。大量僱用工人的情況只在紡織業中經常出現,龐大的蘭開夏(Lancashire)棉紡織工廠首次讓這個地區具有了顯而易見的城市特徵,而這也與早期的手工業城鎮截然不同。到1850年,製造業已經很明顯地傾向於集中到一起。

運輸經濟、功能分工、大動力機器的使用和更加嚴格高效的工作紀律都使得製造業更加有吸引力。到19世紀中葉,依然只有英國具有成熟的工業經濟。對此有很多的明證。英國國內的和平和並不貪婪的政府都要優於歐洲大陸,這些培育了多數國內企業投資的信心。農業也比其他地方更早地出現了顯著的產品過剩。在兩到三代人的發明改進之後,新的技術也令礦業開採十分輕鬆。不斷擴充套件的海外貿易以及金融業和銀行業體系為投資帶來了新的利潤,因此在工業化之前,各方面的跡象都已經在召喚它出現了。

1850年,英國擁有全世界一半的遠洋船隻和一半的鐵路軌道

也許商業貿易給未來的變革做好了社會心理上的準備;評論家們曾經說過,他們在18世紀早期的英格蘭就發現當地人對於金錢和商業機會十分敏銳。最終,這個國家快速的人口增長也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和對製成品的消費需求。所有這些彙集一處,其結果就是前所未有的、持續不斷的工業化成長。德國、法國、瑞士、比利時和美國也迅速加入了英國的行列,展示出它們自身經濟增長的能力,不過英國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仍然領先於其他國家,尤其是在工廠規模和世界領先的地位方面。英國人認為自己是“世界工廠”的居民,他們喜歡不斷重新整理人們對工業化能夠帶來多少財富和權力的認識。

1850年,英國擁有全世界一半的遠洋船隻和一半的鐵路軌道。鐵軌上的列車精確而規律地執行著,車速在100年以內都沒有很大的改變。他們使用有史以來第一本“列車時刻表”來排程車輛,並用電報輔助通訊。而操作這些系統的人們之前僅僅在驛馬車或者貨運馬車上工作過。1851年在倫敦召開了一屆盛大的國際博覽會,在博覽會上英國宣揚了它至高無上的地位,那時候英國已經熔鍊了250萬噸的鐵。聽起來這個數字似乎不算太多,但這是當時美國的五倍、德國的10倍。那時,英國的蒸汽機總共可以產生120多萬馬力的能量,比其他歐洲國家的總和還多。到1870年,歐洲列強之間的實力對比開始發生變化。

英國仍然在經濟上處於領先地位,但已經沒有很強的決定力了。而且它連領先的地位也不會保持很久。英國依然比其他歐洲國家能產出更多的蒸汽馬力,但美國在1850年已經迎頭趕上,德國的進步也很迅速。到19世紀50年代,德國和法國都已經緊隨英國的步伐,完成了鍊鐵方面的重要轉變,將燃料從木炭變為礦物。

1850年,英國擁有全世界一半的遠洋船隻和一半的鐵路軌道

英國的鐵器製造業仍然位居榜首,而且它的生鐵產出量還在不斷增加,不過也僅僅比美國多了三倍半的產量,而比德國多四倍。到1900年,英國已經不再處於領先地位,即使在歐洲也有國家已經超過了它;德國在各個方面都比英國更加先進,同時美國的製造業在全世界的領導地位則更加明顯。歐洲的經濟決不能和世界其他地區的經濟割裂開來。歐洲的工廠從海外獲得了原料,包括棉花、黃麻、木材和礦石。到1850年,英國工廠的木材都來源於澳大利亞;法國到1914年則有超過一半的木材來源於歐洲之外。一些原料被人們突然發現還有其他用途,19世紀末的橡膠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而這也轉變了這些材料產出地的經濟生活。更多的原料以及食物和工業製成品都在全世界的範圍內貿易,由此也極大地促進了世界貿易。英國是最大的貿易國家,它的進出口總值從1800年的每年5 500萬鎊增長到1913年的每年4億英鎊。

儘管它的總產出已經被美國和德國超越,但是世界絕大部分的船運和貨運貿易還是掌握在英國人手中,它依然是最重要出口國,同時也是歐洲唯一一個向非歐洲國家出口製成品多於歐洲國家的出口國。作為最大的海外資本國,它透過主要在美國和南美的海外投資獲得了可觀的收益。它的特殊地位鞏固了跨國三角貿易體系。英國人用他們自己的工業品、現金和海外產品從歐洲換回商品、工業品和其他貨物。他們向海外輸出工業品、資本和服務,並換回食物、原材料和資金。

這個複雜的貿易體系意味著歐洲和世界其他地區的經濟關係不能用原材料換工業品這樣簡單的模式來解讀。雖然整個歐洲都在從其他國家進口原材料(包括食物和工業材料),並出口工業產品,不過情況並非這麼簡單。歐洲是世界貿易的動力源泉;隨著歐洲人口的增長、財富的增加,大量貪婪的工廠如飢似渴地引進大量的食物、礦物和木材,同時也生產了大量的產品,並將它們從世界的一端運送到另一端。

1850年,英國擁有全世界一半的遠洋船隻和一半的鐵路軌道

在19世紀60年代,英國大部分的食物依然能自給自足,但是到1900年,英國80%的小麥和40%的肉類已經依靠進口。無疑,加工業國家同時也是一個極好的消費國,到1914年,它已經是另一個加工業巨人德國產品的最重要的消費國,而德國也是僅次於印度的英國產品的消費國。大量的產品在歐洲國家和美國(當然也出口大量的農產品)之間貿易。到1914年,歐洲佔了世界進口總量的60%,出口總量的55%。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