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藩教授:40歲時,沒有4千萬身價不要來見我,也別說是我學生

董藩教授:40歲時,沒有4千萬身價不要來見我,也別說是我學生

俗話有言,錢雖非萬能的,可沒有錢卻是萬萬不可的。世人愛財,實屬常理,畢竟人生活於世,無論吃穿住行,皆與錢相關。

但倘若一名老師公開對自己的學生說“當你40歲時,沒有4千萬身價不要來見我,也別說是我學生——這是我對研究生的要求”,是不是就顯得不那麼妥當?

而說出此話的人,則是

北京師範大學管理學院教授董藩

。董藩此人,放在當今社會,亦能稱得上一句“有為青年”。

二十六歲碩士畢業,破格晉副教授,一舉成為那時全國最年輕的社會科學領域副教授。三十二歲,董藩升教授,此後主持、主編相關課題、出版著作多項,哪怕再挑剔、再有偏見的人,也不得不承認,他確實很厲害。

然而,如此一位學識、閱歷豐富的教授,

為什麼會說出那樣一句話?

學歷和金錢真的應該掛鉤嗎?作為老師,這般要求自己的學生是否屬於嫌貧愛富?於老師而言,何為“師範”、又何為“師德”?

董藩教授:40歲時,沒有4千萬身價不要來見我,也別說是我學生

01,言語激勵?拜金主義?

從董藩自己的解釋裡可知,他會說那句話,實屬對學生的激勵。在他看來,培養學生的財富意識是他的工作職責之一。

讓學生明白自己的個人價值,才能促使他們為社會、為自己更好地奮鬥,創造更高的財富價值,避免自己和親屬變成社會的負擔。

就好比昔日

曹阿瞞

率領軍隊行進途中,因許久未能遇到水源,全體兵將口渴難忍時,用一句“遠處有青梅林,結了很多果子,酸甜能解渴”的話語。

激勵士兵加快步伐趕向前方,終於找到水源一樣,你不給學生畫一個大餅,不逼迫學生一下,你永遠不知道學生的上限在哪裡,學生自己也不知道原來奮鬥一下,確實能為自己創造更多可能性。

董藩教授:40歲時,沒有4千萬身價不要來見我,也別說是我學生

讀到碩士,

已經算是踏入高學歷範圍,

你總要對得起自己這麼多年辛苦學習,對得起父母、社會培養自己的資源,不是嗎?

如此一說,著實在理,如不繼續努力,豈非對不起自己那些年刻苦得來的學歷?可偏偏,董藩又多說了一句話,讓他原本的立意馬上出現偏差,引起大眾對他的針對和反對。

他說的是“

對高學歷者來說,貧窮意味著恥辱和失敗"。

且不說個人富窮,全在自己選擇,怎能與別的東西強行掛鉤?只說憑什麼高學歷者,便不能貧窮?

難道高學歷者,只能強迫自己掙扎在權勢、地位裡,為財富奉獻一生,才算成功嗎?要知道,人生貴在自由,憑心而行,即使身在無間,只要心有所向,同樣能聞見花香。

李白曾說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去還復來",

作為名傳千古的大詩人,他難道算不上那個時代的高學歷者?

董藩教授:40歲時,沒有4千萬身價不要來見我,也別說是我學生

但李白從未強求財富、地位,而是隨波逐流,雖信奉才華總能換取金錢,可也清楚明白,金錢、權勢非唯一,享受人生、樂觀待事才是應當奉行的真理。

所以,不管董藩此話本意是什麼,在他說出

"高學歷者,貧窮即意味失敗和恥辱"

時,就已經讓他的所謂”激勵“失去了原有色彩,反而充滿拜金主義,顯得庸俗掉價。

一如菲爾丁的名言,”如果你把金錢當作上帝,那麼它就會像魔鬼一樣折磨你“,追求更高層次的生活、實現自我價值固然重要,但拜金旋渦同樣需要遠離,否則只會迷失人生方向,深陷泥潭。

02,愧對師恩?嫌貧愛富?

同時,董藩此話中亦透露出另外一種意思,即”學生沒在40歲以前達成4千萬的身價,便是愧對老師昔日教導,讓老師顏面盡失“。

以”師恩“當作要挾,逼迫學生在40歲以前實現4千萬的自我價值,難道沒有充斥著一股濃郁的嫌貧愛富味道?他的學生未能實現此目標,

他就會把該學生逐出師門?

董藩教授:40歲時,沒有4千萬身價不要來見我,也別說是我學生

學生尊重老師,是因為老師傳授他們知識,指引他們朝著正確的人生道路行進,可當”師恩“同金錢扯上關係,不就和最近甚是火熱的社會論題如出一轍?

幼兒園老師在學生入學時調查學生父母的職業,以此當作對待學生的標準。而董藩雖未直接要求學生一定要有個好的家世,

但他只認"富學生",拒絕"窮學生"。

兩相對比,董藩除卻表面上的”激勵“作用,本質又與那些調查學生身份的老師有什麼區別?總歸都是對”窮學生“持有偏見罷了。

昔日孔子門中弟子三千,各行各業皆有涉及,其中有兩名弟子形成鮮明對比。

一人叫顏回,家境非常貧窮,

但品德高尚,孔子常常誇讚此學生”賢哉,回也“, 哪怕居住在簡陋的房屋,只有一簞飯,一瓢水,忍受窮苦,也沒有改變他好學的品質。

一人喚子貢,因擅長交際

,故而十分能賺錢,是一位很厲害的商人,又常常為孔子提供錢財支援,讓他能夠周遊列國。

董藩教授:40歲時,沒有4千萬身價不要來見我,也別說是我學生

偏偏,兩者之間孔子更喜歡顏回,甚至對子貢直言”你比不上顏回“,即使子貢更有錢,且同樣尊師重道,願意為師父奉獻財富,但在孔子心中的地位還是比不上”好學“的顏回。

這般行為,同屬”老師偏見“,卻存在本質差別,

孔子的"偏見"取決於學生的向學之心,

董藩則用”貧富“衡量學生個人價值。

如此高下立判,清楚明白,難怪有人斥責董藩”有失師德,愧對師範“!

03,何為師範?何為師德?

那麼,什麼是師德,什麼又是師範呢?從資料上可見,董藩是北京師範大學的教授,該校校訓是

"學為人師,行為世範"

, 意在要求老師、學生皆應遵守中國最傳統的師道。

當老師的,就該有一個老師的樣子,言傳身教,傳授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學生走上正途。就像韓愈《師說》裡所言”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其中傳道,最是基礎,也最是重要。

而所謂”道“,可以是書本知識、可以是人生準則,也可以理解為老師的道德理念。要知道,學生在最初,都彷彿一張白紙,紙上會出現什麼樣色彩,端看老師如何填補。

董藩教授:40歲時,沒有4千萬身價不要來見我,也別說是我學生

倘若一名老師看待學生公平公正,

不會因學生好壞而出現任何偏頗,

那麼學生同樣會繼承老師的優良品德,避免嫉妒、自傲等情緒佔據他們的世界。

如果老師德行有失,學生必然受到不良影響,否則孟母也不會為了兒子的教育,三次辛苦搬家,只為找到一處適合孩子生長的環境了。

話再說回董藩的”道“,他說他的初衷就是為了激勵學生上進,積極實現自我價值,故而為學生畫了一個

"40歲實現4千萬財富"

的大餅,讓學生擁有一個明確的奮鬥目標。

但董藩卻從未想過,他的這個”餅“看似充滿誘惑力,實則存在十足缺陷。

倘若他的學生不能明白老師的深意,而一味沉淪在財富、地位的沼澤中,豈非害了學生一生?讓學生失去初心,迷失方向,變成庸俗又可悲的”權勢財富工具人“?

說到底,

董藩自認為的"道"早已失去了"師德"本質

,他沒有想過學生會不會自此迷失在”拜金主義“中,也沒有思考過他的話會不會讓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產生偏頗。

董藩教授:40歲時,沒有4千萬身價不要來見我,也別說是我學生

畢竟,人生苦短,可追求的東西太多,只把財富、地位當作唯一衡量標準,確實愧對人世一場的珍貴。

我們不該把自己的人生、成就固定在一個狹隘的範圍內,而是要堅信,無論你從事什麼,有什麼成就,只要你在認真生活便足夠了。

富人有富人的憂愁,窮人有窮人的歡樂

,身在哪裡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心所向歸處,不讓自己的人生留下遺憾。

倘若你確實很有追求,那麼就去奮起拼搏、爭取;如果你天性樂觀,不在意身外物,那麼停在你滿意的一處,同樣無人有資格批判,因為人生只能由自己來選擇,太在意別人的看法和言論,會令自己失去前進方向。

常言道”術業有專攻“,

同一個專業,同一個班級的學生有好有壞。

董藩教授:40歲時,沒有4千萬身價不要來見我,也別說是我學生

喜歡、擅長這個專業的學生會選擇這個專業成為他餘生奮鬥的領域,不喜歡、不擅長的學生同樣可以選擇其餘的領域,沒必要非要把學生強行控制在相同範圍內,甚至為他們設立一個看似宏大、實則市儈的目標。

不可否認,董藩確實是他的領域裡難得出色的人才,擁有普通人難以比擬的天賦和實力,可他的成功不代表每一位考上研究生的學生都應和他一樣。

人各有追求,或許他的學生裡真的有那種本身天賦不高,

全憑努力拼搏到此

,卻也抵達天資終點的存在呢?

用自己偏頗的人生價值去影響學生、強迫學生追求本不在意或者拼盡全力亦得不到的東西,無疑是一種有違師德的做法,失卻了”師範“本質。

董藩教授:40歲時,沒有4千萬身價不要來見我,也別說是我學生

當然,你也可以懟說,你怎知學生拼盡全力也無法達成

"40歲4千萬"

的目標?只是這般,你不覺得更加顯露了老師”勢力、嫌貧愛富“的拜金理念?難道唯有財富才能夠評判學生的價值?

綜上所述,無論董藩緣何出此言,從根本上便已有失偏頗,屬存在缺陷的人生觀、價值觀。

文/史海觀復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