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全面取消中國普惠國待遇,是對華貿易戰延續?為何中國不用慌

12月開始,一條經濟新聞開始頻繁在各大媒體上刷屏。那就是從這個月開始,32個國家將正式取消中國的“普惠制”待遇。

這個訊息一出,各方的討論都非常多。有一些觀點認為,這些取消“普惠制”的國家包括英國、加拿大、歐盟成員國,等等,本質上其實是變相地想要給中國加關稅,發起了一場針對中國的貿易戰,是一種站隊美國的行為。也有一些觀點認為,將取消“普惠國”待遇理解為貿易戰的延續是一種過度的解讀,不必太過驚慌。

西方全面取消中國普惠國待遇,是對華貿易戰延續?為何中國不用慌

那麼,這個“普惠制”究竟是什麼呢?32國取消普惠制,究竟又會給中國帶來什麼影響呢?

事實上,取消給中國的“普惠制”待遇是大勢所趨。對於中國而言,其實是風險與機遇並存,甚至可以說,這是機遇大於風險的一件好事。

要分析這個問題,首先要從什麼是“普惠國”待遇說起。普惠國待遇,其實是當今世界貿易的一個非常常見的規則,簡單來說,就是發達國家在和發展中國家進行貿易的過程當中,適當地削減一部分向發展中國家出口的關稅。

西方全面取消中國普惠國待遇,是對華貿易戰延續?為何中國不用慌

乍一看,這種待遇,好像是利好發展中國家的。但我們需要注意的是,發達國家給出這個待遇,不是做慈善,而是一種雙贏的選擇。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一方面,發達國家的市場需求非常大,給出“普惠制”待遇之後,發達國家能夠從發展中國家得到更多自己需要的商品。另一方面,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發展水平有不小的差距,發達國家賺錢,早就不靠“量”,而是靠質了。在全球產業鏈當中,發達國家位於發展中國家的上游,因此即使給了發展中國家“普惠制待遇”,發達國家自身最賺錢的產業也不會受到影響。

現在,這32個國家之所以取消對中國“普惠制”待遇,其實是因為,在中國完成了脫貧攻堅戰之後,他們認為,中國已經成為了“中等收入”國家。當然,還有一個沒說出口的理由就是,發達國家覺得中國的產品已經能夠和他們自己本國的高階產業形成競爭關係了,所以就不願意再繼續削減中國產品的關稅了,畢竟他們要保護自己的產業。

還有一點要注意到的是,取消對中國的普惠制待遇,其實是這兩年的一個大趨勢,並不是突然發生的,所以也不存在這些國家配合美國打壓中國這一說。從2014年開始,就已經有國家開始陸續取消對中國的普惠制待遇。2014年的時候,中國就不再簽發出口給瑞士貨物的普惠制證書;2019年的時候,出口給日本的貨物也取消了這個證;今年10月的時候,中國出口給俄羅斯、哈薩克、白俄羅斯的證也都已經被停用了。所以,我們不用在這個問題上嚇唬自己。

西方全面取消中國普惠國待遇,是對華貿易戰延續?為何中國不用慌

前面提過,這件事對我們來說是風險和機遇。

風險這一點很好理解,畢竟,別的國家對中國的商品徵收的關稅多了,短期內,中國出口的很多商品,肯定會受影響,價格優勢和以前相比,要少一些。而這麼多年以來,中國主要都是靠外貿拉動經濟增長的,如果外貿受影響,中國經濟也會受到一定的影響。

這件事給中國帶來的“機遇”又在哪裡呢?

第一,就是這件事對中國經濟的影響雖然不能說沒有,但是並沒有很多人擔心的那麼大。首先,我們中國生產的產品之所以在全球市場都非常受歡迎,一直都不是單純地靠“低價”來打天下的。或者說,中國產品之所以在價格上很有競爭力,不是靠“普惠制”給的關稅優待,而是靠著中國本身的技術升級,才能夠最大限度地壓縮成本。

西方全面取消中國普惠國待遇,是對華貿易戰延續?為何中國不用慌

“價格戰”本身,對於本國的企業來說,其實是一種傷害。所以,尤其是這幾年,當中國的技術發展起來之後,我們早就已經朝著靠質量爭取市場的方向轉型了,而且一直也做得很好。從前面列舉的資料也能看出來,雖然從2014年開始已經有國家陸續叫停給中國的“普惠制待遇”了,中國這些年外貿出口規模是一直在擴大的。

第二,取消“普惠制”待遇,其實是適應當下時代潮流的一種做法。當下一個重要的潮流是什麼?那就是區域經濟的一體化。從前面對“普惠國”待遇的介紹就能看出來,這種制度,其實本質是建立在一種將世界經濟劃分成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這種“二分法”邏輯上的。但是現在,隨著廣大發展中國家崛起,尤其是中國的崛起,世界經濟結構已經不是這種“二分法”就能框定住的了。中國雖然沒有了“普惠制”待遇,但一直在積極參與到區域經濟一體化程序當中,與很多國家簽訂了更高規格的協定,比如之前和東南亞10國一起簽署的RCEP,再比如現在我們在爭取加入的CPTPP,都是這種趨勢的具體表現。

西方全面取消中國普惠國待遇,是對華貿易戰延續?為何中國不用慌

這種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趨勢,本身是全球格局“多極化”的一種體現。說直白點,就是之前美國主導的單極秩序,“一超多強”的這個結構的運轉已經出了問題,所以全球各個崛起的經濟體都開始想要構築起一套能夠更加有利於自己的新的經濟秩序,於是他們紛紛從自己身邊做起,開始協商、制定某個特定區域內的經濟規則。這種趨勢,對於中國而言,無疑是有利的,因為中國是“多極”的一員。這個世界正用變化證明,中國對歷史大勢的判斷正確,中國路線正確。

第三,失去“普惠國”待遇,適應了中國現在產業轉型和產業升級的需要。中國現在要完成的任務,早就不是當年的多賺外匯了,而是如何提升自身在全球產業鏈當中的地位,不再當“世界工廠”。中國努力的方向是像美國那樣,成為全球產業鏈規則的制定者。想要實現這種升級,單純靠低關稅拼價格肯定不行,必須要做產業升級。

產業升級這件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如今,取消“普惠制”,相當於抽掉了一小塊靠“價格戰”佔據市場的籌碼,也是從另一個角度逼迫國內廠商進行產業升級,靠技術而不是靠價格給自己爭取更多的利潤。這種做法,在短時間內,比較痛苦的,但是從長期來看,是必須完成的一環。因為如果不去做產業升級,中國就永遠是在全球產業鏈下游掙組裝費的“工蟻”,永遠只能看著美國的臉色過活。

西方全面取消中國普惠國待遇,是對華貿易戰延續?為何中國不用慌

第四,就是失去“普惠國”待遇,其實對於人民幣國際化,也能起到一定的助推作用。中國之前,是讓別的國家的外匯“走進來”,我們靠著這些外匯去投資、去拉動經濟發展。但現在,想要讓人民幣國際化,想要在全球金融規則中爭取更多的話語權,那麼我們要做的,就不再是單純地儲備外匯,爭取貿易順差,而是要讓更多的國家來“買”中國的商品,甚至適度地去爭取一些貿易逆差,讓人民幣更多地流向世界,成為別的國家的“外匯”。

所以說,面對多國取消“普惠國”待遇這件事,用大家都很熟悉的一句話講,這是一種歷史趨勢的體現。我國發展到現在,已經在全球經濟當中不再是被“幫扶”的物件了,成了被髮達國家警惕的競爭者。

舉報/反饋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