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談組織,就是在談未來?

為什麼說談組織,就是在談未來?

談組織,談的不僅僅是公司、企業的未來,談的也是每個人的未來。

“商業生態系統是由組織和個人這些商業世界的有機體所支援的經濟共同體。商業生態系統自有組織的特性,並不斷進化。與傳統企業不同,一個有機的共同體,人和組織在這個系統中可以不斷地互動、相互依存,在不斷互動中共同進化。”

——詹姆斯·F·穆爾

談組織就是在談未來?

在現代社會生活中,組織是人們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務和形式編制起來的社會集團,組織不僅是社會的細胞、社會的基本單元,而且可以說是社會的基礎。

企業組織是伴隨著工業經濟的到來而出現,伴隨人類從原始經濟生態走向知識經濟生態,企業組織在不同的經濟生態中以不同的組織形態進化。

一方面,“組織”是企業發展的 “骨骼”,它支撐企業的發展,並透過組織架構的搭建、機制的設計、責任邊界的確立影響著企業中不同資源的流向和效率。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組織決定了公司發展的未來。

另一方面,組織是由人這個個體組成的,人無往不在組織之中,但任何人都不能凌駕於組織之上。今天,我們絕大部分人都在組織中工作,不同的組織形態也決定了個體的未來。

在傳統的封閉型組織中,大多采用科層式的組織架構,層級關係決定了個人與組織的關係是服從關係;在新型的開放型組織,組織架構較為靈活多變,組織架構更加扁平與多變,為個人提供更多關聯與機會,而層級減少也利於個體成員之間的交流與合作。

個體與組織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當組織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對組織個體也將產生更深的影響。談組織,談的不僅僅是公司、企業的未來,談的也是每個人的未來。

未來組織,長成什麼樣?

近百年來,社會的變遷快於歷史上的任何一個階段,未來社會和組織的變化速度,勢必超乎我們的想象。

共享經濟、工業4。0、物聯網等新經濟以及雲、大資料、人工智慧等新技術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變革著商業環境和模式、對組織進行著衝擊。新技術正助推組織形態進行重構。那麼,未來的商業組織將會是什麼樣子?

在網際網路時代,技術創新層出不窮,市場、技術和人才領域呈現一系列新的變化。對於組織而言,未來要打破內部部門之間的邊界,打破官僚制度、層級制度的束縛。組織不再是一個個封閉的機器,而是成為了開放的體系,未來的組織將呈現以下幾種特徵:

為什麼說談組織,就是在談未來?

第一,更加靈活開放的組織形態。

組織作為一個不斷適應環境變化的有機生命體,需要不斷變革、創新並進化升級。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競爭環境更加複雜、充滿了不確定性,企業要靈活應對這種變化,快速抓住新的發展機遇。

與傳統組織的科層式組織架構不同,未來組織將不再封閉,而是作為一個靈活開放的系統不斷適應環境的快速變化。組織架構就要從傳統的科層式的垂直的組織結構逐漸向扁平化、網路化的組織結構轉型,使組織變得更加靈活、開放。

在網際網路技術的影響,組織更加追求自由、開放、分享和協作,企業組織形態也會趨向於扁平化。像谷歌、奈飛等網際網路企業均對這種組織模式進行了顛覆,取而代之的則是扁平化網狀組織架構。

谷歌專門設有產品研發小組,有數不清的“專案經理”。一般一個管理者擁有50個直接下屬,甚至可以達到100個。這種簡化的組織架構可以實現組織內資訊在短時間內實現分享和流動,有效避免了資訊不對稱產生的問題。

在矽谷,奈飛(Netflix)的組織架構是另一個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網路組織。奈飛是由裡德·哈斯廷斯(Reed Hastings)在1997建立的。公司最初擁有30多個核心員工和900多個臨時工。奈飛的組織架構非常透明,經理會分享很多相關資訊,員工會被給予很大的授權,其在組織架構上也極具特色,組織架構並不是明確的組織模式,而是一種互聯互通、複雜多變的網路模式。

國內網際網路公司百度也是一樣,除了組織結構上的創新,一些提升組織能力的智慧適配工具也在被廣泛應用,比如OKR。百度實行OKR,從CEO到每一個總監,都要求其中有一個O是關於組織能力的。李彥宏會第一個設定 OKR,然後他的N-1會做一次對齊,再帶著 OKR 跟下屬來對齊。一次迴圈巢狀,至少要三層。

也就是說,未來組織在每一個節點上,大家都是為一個任務而結合在一起。外界對其組織架構不大容易看清楚,但是它內部有共享價值觀,有對客戶需求的共同理解,不斷在內部進行重新的組合。

為什麼說談組織,就是在談未來?

第二,人工智慧技術驅動。

隨著資料“線上化”的不斷深入,資訊智慧技術在未來組織中將佔據核心地位。建立一個強大的將業務與技術相結合的“資料中臺”,成為企業的大腦,將推動大資料、人工智慧、網際網路、生命科技等智慧技術在企業業務端的落地,增強組織整體的智慧度。

對於傳統組織而言,內在驅動主要是靠中央指令,是一種指揮與控制的模式。這種模式強調快速執行,以結果為導向,並透過標準化的行為來約束員工。

未來組織中,將以智慧化工作平臺/系統為業務與職能提供高效運轉的支撐工具,而資料則成為決策的主要依據。在大資料和人工智慧技術驅動下,在企業的業務場景中,機器與人智慧互動,透過主動推薦資訊,助力智慧決策推動企業和業務執行。

例如,擁有1500億美元資產的美國投資管理機構橋水公司( Bridgewater而不是人為操控,Associates)將投資原則編入邏輯流和交易演算法中,自動生成輔助員工決策的機器人們必須從根本上重新教練,人工干預則主要用於測試和改進邏輯流。

除了智慧化的工作平臺,在人工智慧技術的推動下,未來組織基建雲化、智慧化,能快速確立私有與開放、權力與義務、內部與外部的邊界,而在需要時又具備重新定義邊界的能力。

智慧組織代表百度是一個典型案例。這類組織基於智慧化基礎設施的構建,讓組織的資訊、知識、管理等實現線上化,充分挖掘人與機器智慧協作潛能,高質量發展、可進化。比如,基於百度AI技術並以資料和知識中臺為底座,打破層級限制,圍繞不同工作場景,自由配置實現高度線上化和去中心化的工作協同,打通“人、財、物、事、資料”五大場景,實現組織的智慧驅動,下圖即為如流金融行業智慧工作解決方案的構架。

為什麼說談組織,就是在談未來?

第三,知識資訊的高效流動。

隨著知識經濟的崛起,企業內知識型員工不再滿足於重複性工作,等級森嚴的層級,弱化了員工之間的協作和資訊共享。

管理學家、《華為基本法》起草人之一彭劍鋒認為,要放大組織的價值,就在於每個人藉助於公司的知識管理平臺、資訊平臺、資源配置平臺,可以放大個人的效率。如果一個企業內部資訊遮蔽,溝通不暢,價值觀離散,知識個人化,就很難內生知識與經驗。同時內部資源獨佔,也就談不上建立利益共同體、事業共同體。

所以,組織能力很重要的一點是,組織的資訊、知識、資源共享與利益共享的能力。

百度創始人李彥宏的觀點與之有共通性,他認為,知識的管理具體是以feed的形式為載體的,企業內部的知識要feed化;要有好的企業內部知識生產機制,鼓勵大家把討論出來的東西、獲得的經驗、教訓沉澱下來,變成知識。

那麼,未來的組織應能透過智慧分發演算法把相關的知識經驗推送給可能需要的人,實現企業內部的高效流動。

透過這種方式,打破部門界限,各部門及成員以網路形式相互連線,使資訊和知識在企業內部以最快的速度傳播,實現最大限度的資源共享。

第四,人才密度高、員工自我驅動。

惠普創始人大衛·帕卡德曾說:如果公司的收入增長速度持續快於人才的補給速度,將不能建立起一個卓越的公司。人才缺乏,組織活力不夠,企業發展的方向盤將很難抓穩,業績越是增長,前行越是艱難,很可能錯失蓬勃發展的良機。“

為此,奈飛CEO裡德·哈斯廷斯透過“提高人才密度”來解決這個問題。只有提高了人才密度,確保每個崗位上都是高績效、高自驅的一流人才,組織內部才能形成坦誠溝通的氛圍,大家可以放心地提出反饋意見、同步公司的核心經營資料。只有如此,當每個員工都充分獲得了這些資訊,才能充分發揮他們的創造性,讓員工根據情境獨立做決策,這種高度自由的環境也會吸引更多優秀的人才加盟,從而進一步提升公司的人才密度。

隨著新生代員工湧入職場,他們對於高度自由的組織環境格外青睞。尤其是在個體力量崛起的大趨勢下,組織需要管理員工期望,組織在員工的關係中建立基於心理契約的信任,員工的心理契約如果得到實現,就可以表現出更高的滿意度,從而提升業績表現。

透過提升人才密度,激發員工的自驅力,充分發揮個體價值才有可能建立具有創造力的組織,未來組織需要擁有平臺性、開放性、協同性與幸福感屬性,這樣才能為個體的價值實現提供機會。

智慧組織是未來組織的核心進化方向

靈活開放的組織形態、人工智慧技術驅動、知識資訊的高效流動、人才密度高及員工自驅動是未來組織的重要特徵,雖然谷歌、奈飛、橋水、百度等公司不斷探索和實踐,但是組織的轉型道阻且長,考驗的是組織的進化能力。

生物界進化主要由兩種方式進行:一種是漸進式進化,即由一個種群逐漸演變為另一個或多個新種群;另一種是爆發式進化,這種是新種群迅速取代原來的種群。無論是以哪種方式進化,外部環境的變化都是物種進化的決定先導力量。

未來組織呈現何種形態或具備什麼樣的特徵,本質上是為了適應外部環境、滿足自身發展的需要。

德國社會學家烏爾裡希·貝克和英國學者安東尼·吉登斯認為,在風險社會面前,傳統工業發展規律不再適用,社會不再是線性、漸進式的發展,而是非線性、突變式的發展。

環境在加速變化,萬事的變化發展並非線性的、持續向前的態勢,它充滿不確定性。

而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發展,不斷顛覆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它極大改變了社會經濟活動中“企業組織”的面貌。以大資料和人工智慧技術也將成為推動組織進化的終極力量,像百度等公司為代表的智慧組織成為未來組織的核心進化方向,追根究底,是組織、個體、環境三者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企業需要建立起更為寬鬆的管理環境,聚焦於組織對個人的賦能,將產業資料與管理資料打通,借力打造企業全價值鏈線上化的工作平臺、實現組織的智慧驅動,還要基於業務發展需求,調整自身組織形態,形成一種能夠激發群體創造的組織模式,最終形成進化的智慧組織能力。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