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曾經一度放開海禁,允許各國經商,為啥後來取消了?

康熙統一臺灣後,下令開放海禁,對外貿易有所恢復發展。這時,英國在各國對華貿易中佔首位。18世紀中葉,它在歐美對中國貿易的進出口總值中已佔一半以上,18世紀末增加到大約佔百分之八十以上。清朝前期的對外貿易,中國長期出超,傳統產品茶葉、生絲、土布、瓷器在歐洲市場上很受歡迎,銷路日益增大,而西方國家除了把印度棉花轉販到中國,不能提供其他適當商品。英國的機制棉毛織品在中國市場上滯銷虧損,只能把大量白銀輸入中國,以平衡貿易逆差。

外國商品難以進入中國市場,主要是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結構對外國商品有強大的抗拒力,部分原因是清政府實行閉關政策,在中外貿易和交往方面設定了障礙。清政府擔心,如果開放貿易,中國人民接觸了外部世界,將會增強反政府的傾向和力量,所以對中外交往嚴密控制。

康熙曾經一度放開海禁,允許各國經商,為啥後來取消了?

一方面限制中國人出洋貿易和居住,嚴格規定出洋船隻的大小、型制與裝載貨物的品種、數量,水手客商人數及往返期限。另一方面限制來華外國人的活動,指定在廣州一口通商,規定進出口貨物的種類,對外國商人在中國的行動、起居制訂規條,稽查防範。特別是設立行商制度,使來華的外商只能和指定的行商交易,不準和其他人往來。外國進口貨物由行商承銷,外商購買內地貨物出口,亦由其代購。甚至外國商人交納關稅,辦理交涉也必須透過行商作中介,不得和官府直接交往。

康熙曾經一度放開海禁,允許各國經商,為啥後來取消了?

這種閉關政策建立在落後的自然經濟的基礎上,力圖與外部世界隔離,以儲存、維護封建主義的統治。它並不能消除或減輕外國的侵略,反而窒息了中國的對外貿易和航海事業,妨礙了中國學習世界先進的思想文化和科學技術,造成的危害十分嚴重。當時,英國不甘心於對華貿易的長期逆差,為扭轉局面、開闢市場,作了種種努力。

康熙曾經一度放開海禁,允許各國經商,為啥後來取消了?

乾隆五十八年(1793)英國派馬戛爾尼使團到北京,要求開放貿易口岸,割讓舟山某個小島,作為英國存放貨物、居留商人的地方,允許英人自由來往廣州,以及頒定稅率,禁止額外加徵。其中一些侵略性條款當然是不能接受的,但清政府並未認真談判,即一概拒絕,馬戛爾尼使團在承德、北京停留一個半月,未獲結果而回國。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