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品牌又跨界:華北製藥賣奶茶,能否擺脫"多事之秋"?

老品牌又跨界:華北製藥賣奶茶,能否擺脫"多事之秋"?

圖片來源:華北製藥官網

又一老國貨玩起了“跨界”。

據報道,有著70年曆史的老牌藥企——華北製藥賣起奶茶,並且,由於生意好、排隊多,旗下品牌“甄飲子”首店日前已關閉外賣服務,準備招商,成為熱議的話題。

“藥企做奶茶是不是不務正業?”

“甄飲子”首日單店收入近8000元,不只賣奶茶

據瞭解,“甄飲子”被華北製藥視為華北製藥大健康“十四五”的重點渠道建設專案,其商標屬於河北華維健康產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維健康”),華北製藥持有該公司51%的股權。

天眼查資訊顯示,華維健康是華北製藥大健康產業的實體化平臺公司,成立於1998年。該公司經營範圍涉及食品技術研發,飲料、糖果製品、預包裝食品、餅乾、蜜餞、糕點、特殊食品、代用茶、茶飲料、茶製品生產銷售等。

今年8月14日,“甄飲子”首店在河北石家莊開業,“與一般奶茶店將目標客戶定位為‘學生黨’不同的是,‘甄飲子’的客戶目標人群是30歲左右的養生新一代。”也因此,華維健康總經理趙海瑛表示,與傳統奶茶相比,“甄飲子”更注重傳統文化的傳承以及現代科技養生的有機結合,創新組合“科技水+五行秘方+鮮果”,將健康飲品品種分為美系列、養系列及護系列。

“別看每杯18元左右,也就是中等價位,但是我們用料挺考究的,成本比一般奶茶店都要高不少。”據上海證券報,奶茶店的一位工作人員表示:“遵從藥食同源,優選草藥、香料、花果等新鮮食材入料,還選用熱量低的羅漢果糖調味。透過時間、溫度、操作步驟等指標,準確把控制備流程,手作180秒,製作過程嚴格。”

華北製藥官方資料顯示,“甄飲子”首日試營業即創下單店收入近8000元的戰績,而實際上,從8月開業至今,“甄飲子”只開了一家店,日均營業額在2000元左右。

據紅星新聞報道,“甄飲子”負責招商的工作人員透露,該品牌會在明年正式開放招商加盟,第一批計劃在華北幾個城市開放。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奶茶店並不只賣奶茶,還會售賣華維健康的“功能健康食品”。此外,華北製藥提到,試營業期間,凡到店顧客還可享受全方位系統性的智慧健康體檢;機器人體檢依託中藥數字化、光譜技術、生物電技術、脈搏波技術四大技術,檢測身體10大系統、70項指標。

也就是說,“甄飲子”奶茶加盟店成了華維健康的分銷商。

深陷“多事之秋”,轉型迎新生?

近幾年,為緊跟時代潮流、抓住新一代消費者,越來越多的老國貨品牌選擇“跨界”。比如,同仁堂推出了“草本咖啡”,童涵春堂開起了國潮奶茶鋪,以痔瘡膏聞名的馬應龍竟然出了口紅,瀘州老窖賣起了香水……

茶飲賽道受到品牌關注,與其巨大的市場前景密不可分。《中國餐飲品類與品牌發展報告2021》資料顯示,2020年現製茶飲市場規模1136億元,預計到2025年將達到人民幣3400億元,複合年增長率為24。5%。

至於華北製藥,趙海瑛表示,公司正著力培育和引進大健康核心技術產品,充分發揮其帶動和輻射作用。“華北製藥自從進入大健康領域,一直依靠好的質量口碑,堅持健康穩步發展的態度,實現快速增長。現在我們開始發力終端渠道建設,努力打造屬於自己的終端營銷體系,希望可以打造引領國潮養生茶飲。”

而這背後,華北製藥正面臨種種壓力。

今年8月,第三批國家組織藥品集中採購中選品種布洛芬緩釋膠囊後,華北製藥在山東省未能按協議供應約定採購量,被列入“違規名單”,成為首個因棄標斷供被罰的企業。

隨後,華北製藥又因“超限存款”“日常關聯交易超出預計金額部分,未及時履行審議及披露義務 ”和“公司有關帶息負債的資訊披露前後不一致 ”等問題,違反《上市公司資訊披露管理辦法》,被河北證監局和上交所通報批評。

此外,華北製藥近兩年業績表現低迷。從其公佈的財務報告來看,2020年度,華北製藥歸母淨利潤同比下降43。46%;今年前三季度,其營業收入同比下降9。68%,歸母淨利潤和扣非後歸母淨利潤分別同比下降87。58%和370。39%。

管理層也不穩定。今年8月,華北製藥收到三份高管辭職報告,分別來自劉文富、周曉冰和王立鑫。而自2016年以來,華北製藥的董事長已換了四位。

據北京商報,在深圳市惠誠會計師事務所(普通合夥)註冊會計師王耀武看來,華北製藥原有業務增長受限,佈局茶飲新業務肯定是為了尋求增長點。同時多元化對企業來說面臨更多的不可控風險,需要合理論證,審慎決策。

四川天府健康產業研究院首席專家孟立聯表示,轉型發展是升級、最佳化經濟結構階段許多企業的合理、必要選擇。從股權結構來看,華北製藥屬於控股方,合作方若對“奶茶”行業比較瞭解或佈局較深,未來或預期獲得不錯的效益。長期經濟效益不好的華北製藥可以迎來改革、探索的空間。

同時,孟立聯提醒,華北製藥產品線太長,收縮戰線,突出優勢和凸顯特色是華北製藥轉型發展應當注意的。

(鈦媒體APP編輯劉萌萌綜合自紅星新聞、上海證券報、國際金融報、北京商報等)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