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舒適區:老牌基金嘉實的變革365天|聰明的錢

文|呂婧雯

編輯|劉旌

會議室裡鴉雀無聲。

這是2020年6月的最後一個禮拜一,華潤大廈16層,嘉實基金半年一度的戰略覆盤會進行到了最後一個環節,氣氛一度有些凝重。

窗外是川流不息的長安街,正如波濤洶湧的中國權益投資市場。這是公募基金行業眾神狂歡的一年:億萬個人投資者大批購買公募產品,“基民”群體在此刻達到了空前的8000萬;各大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的規模也隨之水漲船高,行業總規模已達20萬億元。

公募基金素有“老十家”的說法,代指中國首批獲准成立的前十家公募基金公司,包括華夏、嘉實、南方、博時、富國、鵬華、華安、大成、國泰和長盛。然而多年過去,如今公募市場排名的前三甲位置已經被後來者們——如易方達、匯添富、廣發佔據:截至2020年底,易方達和匯添富非貨管理規模均突破5000億。

穩定發展後的盲區和慣性讓處於舒適區的嘉實,沒能成為瞬息萬變的市場中調轉船頭最快的那一個。

面對如斯變化,對比之下的“老十家”動作均略顯遲滯。很難說排名位置的變化與其成立時的身份不無關係。這一年,華夏基金、南方基金的管理規模增長至5391億元和4520億元,嘉實是4095億元——但這依然給嘉實帶來了強烈的刺激和反思。

求變、突出重圍——成為了嘉實這場2020年上半年最高規格中期會上的核心主題。

在這次大會上,嘉實基金董事長趙學軍再次定義了投資與研究的關係:雖然所有基金公司都注重投研,但傳統做法通常是將研究團隊“雪藏”在投資團隊的背後,研究員們透過深入研究票選出優秀的標的,然後再推薦給基金經理。

而嘉實的觀點是:投資即研究。

說幹就幹。截至今年5月25日,嘉實旗下有53支基金獲得100%以上的增長,有3支實現10倍增長,並且從2020年Q3起管理規模就有顯著提升。

作為一家成立了22年的公募基金,嘉實本身就可以對映中國公募基金行業的時代脈絡。它曾大膽地將二級市場投資拓展到“非上市股權、債券、收益權”,並先人一步地進行海外資產佈局,還是最早一家嘗試利用大資料等科技手段賦能業務的公募基金…。。幾乎每一年,嘉實都會至少推出一個擁有創新意義的變革,因而它也被一些業內稱為“北方基金中的南方派”。

從這個層面來看,或許也就不難理解嘉實自我求變的內在動因。

一個頗有宿命感的巧合是,就在趙學軍當著全體嘉實高管定下“新十年投研戰略升級”的這一天,恰是他們在華潤大廈辦公的最後一天,次日他們就將搬到一條馬路之隔的國際俱樂部大廈——一座更具科技感的辦公樓。嘉實的新十年將從這一天開始。

變革365天

2020年上半年,股票市場又一次迎來大牛市時,基金公司紛紛提檔換速。比如易方達,其在2020年第二季度的基金規模增長高達638。67億元;南方基金規模增長548。07 億元;工銀瑞信基金和廣發基金規模增長均超500億元。而嘉實的成績單似乎並不那麼理想。

儘管基金排名通常存在一定的短視性——管理規模膨脹並不能作為評判一家公募基金綜合能力的唯一標準,但市場的喧囂似乎讓戰場的號聲比以往更響亮了一些。於是當內部會上趙學軍提出“戰役思維”之後,嘉實的自我變革即刻啟動。

這場投研戰略升級從“精品股票”的迭代開啟。具體實踐方法是按照三大風格、五大研究賽道進行聚焦,建立主基金經理領銜的12個投資戰隊,使投研團隊在各自擅長的領域發揮長板效應,為不同偏好的投資者提供豐富穩定的績優產品。這相當於打破了嘉實此前踐行多年的“全天候多策略”的大而全式的投研體系,重構並提升各個戰隊的縱向聚焦。

在二級市場,每家基金都在講自己如何重視投研,乍聽起來思路與框架似乎也沒有太大區別。但嘉實強調的是“聽得見炮火的研究”。正如趙學軍所言:要在投資的有效前沿做研究,要讓研究從企業深入到產業鏈。

以往嘉實也重視研究,但秉承的是透過研究驅動投資。如果研究與投資是前驅和後驅的關係,那麼現在“投研一體化“下行業賽道投資與全市場齊頭並進,象徵著投資和研究並列成為驅動馬車不斷前行的動力之源。

在這一背景下,嘉實的調研變得比任何時都更高頻。wind資料顯示,2020年嘉實基金行業調研總次數達963次,調研個股數達424家,兩項資料均為行業第一——這兩個數字也都接近前一年的兩倍。這一年,嘉實大消費研究總監吳越的調研跨越了27座城市,參與了217場路演和434次現場會議——相當於每天3場會議。

一切節奏都在加快。通常嘉實的晨會是從早晨8:00開始,但從高管到基金經理中的許多人清晨6點就來到公司準備晨會資料、蒐集資訊。嘉實內部的投研體系多達300人,步履不停的工作節奏也使得會議室罕有閒置。值得一提的是,嘉實的新辦公室中90%的會議室都是大落地窗,投研的腳步也與車水馬龍的長安街遙相呼應。

“快”只是表象,根本目的是為了讓投研下沉。通常人們認為二級市場的研究70%在案頭,30%在實地。後30%也往往被視為“不接地氣”。雖然這有一定的必然性,畢竟二級市場研究無法像VC/PE投資人那樣,必須與公司核心團隊甚至是CEO面對面。但嘉實這些年投研改革的大脈絡之一正是:加大對企業、產業調研的比重。

“案頭調研的比重只佔我們工作時間的30%。”嘉實資深的研究員、嘉實大週期研究總監肖覓告訴36氪,基金經理會和研究員共同去到各層級城市做實地調研。比如在2020年社群大戰席捲全國時,肖覓和研究部的十幾個同事,在湖南某縣化身“銷售”,一是為了驗證社群團購盈利模式問題,二是去了解這場大戰中巨頭和創業公司的各自優劣。

事實上,沉澱到三四線城市跑倉庫、跑門店,甚至線下店數小票這種事情已經成為嘉實基金經理投研中的日常。

嘉實大科技研究總監王貴重曾在調研一家號稱“能改變世界”的科技公司時發現,“機器是嶄新的,裡面只有2、3個工人”,這不禁讓他感到疑惑。他在當地等了兩三天後再次來到工廠,赫然發現所有機器都被搬空了。而後,他果斷將這家公司從建倉名單中剔除。

基金行業的研究常說“價值發現”、“認知變現”,聽起來似乎很抽象,但歸根到底拼的就是投入的人力和時間。而在嘉實,其投研人員幾年前就保持在300人以上。

研究員們按照聚焦行業的賽道組隊:比如大消費、大科技、大健康、先進製造行業,也按照擁有業績沉澱和穩定的投資風格集結:比如平衡風格、成長風格以及價值風格等,最終形成十二個投資“戰隊”,每個戰隊由經歷過不同市場週期考驗的績優主基金經理領銜,以業績績優的投資總監帶隊聚焦投研能力圈。

不同行業的研究員還會對行業內的公司進行追蹤,建立不做擇時和倉位調整的模擬組合,對標寬基滬深300等,以行業平均收益為基準來進行反向的研究驗證。

只有透過這樣多元化、多邏輯線的研究入口,才更有利於實現嘉實的目標:規模承載大、風格穩定、同時也業績優異。

在一系列小步快跑的改革下,嘉實迅速重歸其位。此後半年間,嘉實還發行了9只“爆款”產品,比如嘉實核心成長、嘉實動力先鋒、嘉實價值長青等紛紛超募展現顯著的“吸金效應”,業績回報也處於同類中前列。

變革365天

如果我們將時間拉得更長,不難發現2020年嘉實的變革其實並非偶然,也非被動,而更是對過去多年嘉實發展脈絡的延續。

沒有人會否認,投資的本質是認知,但一旦上升到認知,似乎很難用統一論調來定義或概括。所以早在6年前,董事長趙學軍就提出要將認知“工業化”。

何為工業化?

唯一不變的

嘉實是業內最早一批建立Data Lab投研系統(將沉澱的知識圖譜動態化沉澱)的公司,現已累積160+的被驗證的行業圖譜和300+個可追蹤歷史模擬組合表現的產品。

以專利大資料為例,嘉實利用自然語言處理技術,採集和清洗了面向A股的幾十萬條專利大資料,建模挖掘了專利大資料在A股市場的超額收益,夯實了對前沿科技領域的投資研究實力。

“一個全新的研究員來到這裡後,也能得到可傳承的研究成果,做有跡可循的研究從而事半功倍。”肖覓對36氪表示。

從另一方面來說,儘管資管是一個相對模式穩定的行業,需要考量更多因素的公募基金行業更是如此。但嘉實始終對變化有著與生俱來的自覺。

1998年,中國基金業誕生於資本市場亂象重生的時代。彼時,與美國等資本市場成熟體系相比,中國的二級市場正處於“野蠻生長”階段。在投機主義盛行的時代裡,公募基金行業夾縫中求生存。

而嘉實正生於行業“混沌期”。初入嘉實,趙學軍面對的首要問題是:如何帶領一支隊伍從0到1?這不僅是對嘉實的考驗,也是對工程師與學術背景出身的趙學軍的考驗。

趙學軍本科專業是電子工程,而後在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讀經濟學博士,師從中國著名經濟學家高尚全先生。加入嘉實前,趙學軍曾發表過國內首個關於“非有效市場”的論文,其中旗幟鮮明地提出,中國應該因地制宜發展“中國特色的”深度基本面研究。某種程度上,這也是決定了嘉實注重研究的核心方法論的緣由。

而嘉實作為曾經的“老十家”,成為了首批吃螃蟹的人。如今來說“基本面研究”早已經不新奇,但在2000年,嘉實是最早提出做“基本面研究”,並且成立內部獨立研究部的公募基金公司之一。

2000年,趙學軍提出“追求長期阿爾法,必須透過深入的基本面研究和研究驅動投資這兩個支柱來實現。”的理念,這是嘉實歷史上投研體系探索的“啟蒙運動”,也是嘉實基金投研體系的1。0版本。

2006年,嘉實堅持基本面研究的成果初步顯現,12月7日嘉實策略增長基金的發行一天內認購419。17億份,而彼時一家頭部公募基金的管理規模也不超過千億。同年,公募基金總排行榜上嘉實基金位列第一。

此後數年,嘉實幾乎每一年都會推出至少一個創新舉措。

最典型如2009年,嘉實提出“全天候、多策略”的策略,使其成為業內最早建立行業基金和主題基金的公募基金公司之一。

2012年相繼成立嘉實財富和嘉實資本子公司,開啟資產管理全牌照投資版圖,將傳統二級市場投資拓展至“非上市股權、債券、收益權”等,並最早落地了“買方代理”的財富管理模式。

2020年,嘉實啟動了第三個“十年”投研戰略升級。率先升級的精品股票策略成為了成功樣本,同時基石固收的戰略升級也在持續進行中,如何為客戶更專業地提供優質、穩定的定製解決方案是固收賽道變革的核心痛點。

不難發現,

唯一不變的

在二級市場,幾乎每一家公司都會強調研究的重要性,但研究背後體現的是人性,和做研究的人自身的價值觀。“嘉實的投研架構和核心理念是一以貫之的。首先公司非常重視投研文化;第二投研的核心是持續為客戶提供卓越的產品業績;第三我們的業績歸因是來源於深度的基本面研究。在浮沉中,投研能力的變與不變始終是有市場定力的。” 嘉實首席風險官張敏對36氪表示。

“投資如果是長跑的話,需要平衡。實地和案頭的平衡,調研和思考的平衡。看底牌是需要長期時間的,這個過程還存在運氣和機率,但最關鍵的是底層投研的邏輯是否經得起磨鍊和考驗。” 在圈內認知度很高的擅長價值風格的投資總監譚麗告訴36氪。

以研究員身份加入嘉實、又成長為基金經理的嘉實大消費研究總監吳越對36氪表示,“這個投資的框架透過龐大投研體系的集體摸索和不斷修正,在投研文化傳承的基礎上,投研的升級是業績回報穩定的最大動力。”

簡單來說就是由“人”向“邏輯”的轉變。即透過標準化和數字化的手段將投研流程工業化。在趙學軍看來,“投研的整個流程可以理解為一條流水的生產線”。

公募基金市場中很多基金公司的風格都顯得易於總結:比如造星工場易方達、網際網路風格突出的匯添富和專攻ETF的華夏基金等等。

嘉實發展歷程中“求變”雖很多,但幾乎所有變革都是圍繞提升投研能力展開。

所謂“大學”,至少體現在生源、師資、和教學體系三方面。

從“生源”上看,嘉實吸引“實幹”學院派。很多知名的基金經理入行時都是以應屆生的身份加入嘉實,在“多年冷板凳”之後、在一系列實戰與市場變化洗禮下,完成了從“學生”到“教員”的身份轉變。

提及嘉實的“教學體系”,嘉實首席風險官張敏向36氪表示,嘉實對新人培育著重的是建立一套與公司文化相符價值觀。“在研究團隊成員價值觀相同的時候,大家的互相交流是基於共識基礎上的,即便是非共識下產生的爭論,也僅侷限於基本面研究的本身。”

“價值觀”落實到投研上的一個基礎認知是:不追漲殺跌、不追求短期博弈,而是透過足夠長的維度為客戶賺取可落地的回報。肖覓回憶起最初加入嘉實做研究的歷程,在“老師”的指導下研究員首先會學習如何做訪談、做案頭研究,在每次實地調研前針對深度的基本面列出至少20、30個具體到報表細項和業務瑕疵的問題,做到“有準備的調研”。

“我們的共識是,只有有準備的調研才能獲得深度認知,進一步推導將研究員的認知反饋到模型上,幫助提升勝率、降低賠率,做到成竹在胸而非博弈的心態。”在市場穿越牛熊多年的老將洪流也這樣談道。

國內研究員平均的工作年限為三、四年,而海外平均年限有十年、十五年。據國際機構的統計,國內公募基金經理平均年齡為39歲,而在美國這個數字是54。9,二者相差高達近16歲。在嘉實,研究員的平均工作年限為六年左右,也略高於行業水平。

不過,如果你和嘉實的基金經理深聊後,又會發現他們又各不相同。有“成長之王”之稱的邵建,個性鮮明的價值投資派譚麗,在行業內勳章累累的洪流,蟬聯3屆金牛獎的常蓁,還有被Z世代追捧的姚志鵬……

“物質化的東西都好提供,但它不是決定差異的因素。如果非要把研究和人鏈接的話,我覺得構建和培養我們團隊的team portfolio很重要。”譚麗表示。

看起來,這些百花齊放的基金經理們或許與“傳統”學院派的氣質並不全然合拍。但這似乎才是趙學軍希望看到的局面。

很多年前,他曾表示,嘉實選擇了“一條比較難走的路”:“我們努力做到包容多元的強投研文化,大家互相爭論、啟發,核心是能夠為投資者創造真實回報,某種程度來說,認同需要時間,但是這樣產生的結果比較好。”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