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臨近古早味手工薄餅皮熱銷 專家:廈門吃薄餅或起源於明代

據廈門日報報道 臨近清明,記者走訪多家菜市場發現,古早味手工薄餅皮成熱銷品,備受市民歡迎。小小薄餅皮有何魅力?記者帶您一起了解廈門薄餅的前世今生。

  薄餅皮進入熱銷期

近日,記者走訪多個菜市場看到,薄餅皮攤位前不少人在排隊等候,攤主按照顧客要求現烙現賣,薄餅皮每斤價格在12元至30元。

“一早上就能賣10多斤。”江頭菜市場一位薄餅皮攤主告訴記者,正月初一、元宵節和清明前後是薄餅皮銷售的高峰期。薄餅皮熱銷,做薄餅的海苔碎、白水貢糖等配料的行情也跟著走俏。

“人多的時候,要排十幾米的長隊。”金尚農貿市場的薄餅攤主卞女士說,根據以往的經驗,她打算今年清明節前請家人通宵幫忙,“前不久,還有人專門從島外過來買了50多斤薄餅皮。”

  廈門吃薄餅或起源於明代

廈門人吃薄餅的習俗出自哪裡,廈門薄餅與外地的春捲又有何不同?記者聯絡市政協特約文史研究員盧志明為大家答疑解惑。

盧志明介紹說,廈門薄餅是廈門人的一大發明,可能起源於明代。相傳,薄餅發明人是同安蔡復一的夫人。蔡復一公務繁忙,經常廢寢忘食。蔡夫人擔心丈夫餓壞身體,就將一些蠔、肉、蝦、菜、筍、豆等用微火燉熟,用麵皮卷好,放在夫婿案頭,讓他邊吃邊辦公,這種菜便被稱為“婆餅”。閩南話“婆”與“薄”同音,後來逐漸演變為閩南一帶的“薄餅”。每年農曆二月和三月,吃薄餅也被閩南民眾當成是紀念先人的方式。

“與外地的春捲相比,廈門薄餅餡料豐富,搭配巧妙,還會加入海蠣、油飯、海苔碎等帶有地方特色的食材。”盧志明說,魯迅先生在廈門時,曾在友人家品嚐過廈門薄餅,稱其“包起來像小枕頭”。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