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擊鼓傳花"的遊戲中,參與者都祈禱自己不是最後一棒

大家近來被各種“炒”包圍著,大到炒基金,小到炒鞋、炒幣、炒盲盒……一波未消,一波又起。

炒作者,屢試不爽;參與者,樂此不疲。資訊時代的人們難道看不出這就是“擊鼓傳花”的遊戲嗎?大抵都知道,但還是有人唯恐買不到,有人唯恐拋不出,都想從中漁利,身處財富幻覺之中,誰也不相信自己會成為最後一棒。

在"擊鼓傳花"的遊戲中,參與者都祈禱自己不是最後一棒

此番炒鞋熱,一些年輕人蜂擁而入,與其說是情懷所至,不如說是利益所驅。誠然,有人一夜賺幾倍,也有人一年“財務自由”,但人們只看到“吃肉的”,沒看到“捱揍的”,這是“倖存者偏差”所致。作為一個莊家靠資金優勢和資訊優勢佔主導的散戶市場,這注定又是一個“拉高—出貨”的老把戲,又是一個靠不停講故事、靠夢想支撐、靠“割韭菜”續命的龐氏騙局。

其實,這幾年反覆出現炒鞋熱,去年那波監管也曾出手制止,今年則藉助挺“國貨”的噱頭死灰復燃,加之新“韭菜”長成了。只要邏輯沒有徹底被證偽,就會有資本介入、炒家介入、散戶間倒手。借用股市中的流行說法——“行情在質疑中開始,在觀望中加速,在參與中瘋狂,在狂歡中結束”。

綜觀各種炒作,炒鞋者操縱限量版,炒盲盒者設定隱藏款,炒基金者講擁抱核心資產……其實都是在供給端製造所謂的稀缺性和增值空間,利用人性中不變的貪婪、從眾、焦慮等心理,然後在需求端吹大這種需求,製造供需失衡。現代網貸的便利性和網路營銷的擴散性,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變得“萬物皆可炒”。

客觀地講,囤積居奇、投機倒把自古有之,中外有之。但是,近來流水線式生產的炒作現象導致黑箱操作、非法集資、金融詐騙等涉眾型違法問題抬頭,破壞市場秩序、侵吞老百姓的錢袋子,過度投機的歪風已到了不得不正視的時候。

任何商品總有價格向真實價值迴歸的內在趨勢和糾偏機制。何況,作為運動鞋、虛擬幣等,在理論上是可以大量供給的,故事不能當飯吃,熱度也會退去,著名的“鬱金香泡沫”的毀滅,就是前車之鑑。

每一個領域的愛好者,都要理性投資,特別是要在正規的、公開的交易所進行合法買賣,不要去另類投資的賭局中博傻。投資中有句“名言”:沒經歷過熊市,沒割過幾次肉,不足以談投資。因此,有必要提升財商,積累經驗,能承受多大風險,就幹多大的事,一味迷戀超越認知的財富,總會有無數把“鐮刀”等著收割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