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震元堂的興衰演變

大家好,我們的星河講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解放前震元堂的興衰演變

震元堂大堂

解放前震元堂的興衰演變

解放前震元堂的興衰演變

震元堂藥店創始於清乾隆初期,開設在紹興城內鬧市口舊迎恩坊水澄橋北首(現為解放北路勝利路口),至今已歷260餘年,向為紹興中藥店之首,聲譽與杭州葉種德堂相伯仲。解放前,外櫃門市,內櫃拆兌。經營中藥飲片、丸散,以及各種貴重藥材,如人參、鹿茸、燕窩、銀耳等,其藥材品類共達1200餘種。

全店工作人員分為刀切工、配料工、制丸工、蠟殼工、揀藥工、碾磨工、炒炙工。並分為粗貨房、細貨房、格鬥房、丸散房、飲片房等。人數每餐十桌,每桌六七人。筆者為該店老職工之一,茲概述其滄桑之要。

震元堂原為慈溪杜家橋人杜景湘所創辦。相傳其父(名無考)在水澄橋(巷)擺藥攤,至其子景湘乃設店營業。景湘共生8子,分為8房。至乾隆中期,將資本總額紋銀8000兩,分作8股,平分各房。景湘死後,長子一微承父業,勤懇經營。

解放前震元堂的興衰演變

民國時期的震元堂股款收據

乾隆五十八年(1793),為擴充業務,囤放藥材,以1250千文,向東如坊劉雲玉典房屋五間三進作為堆疊。道光中期,杜氏震元堂與大江橋天寶堂、新河弄上壽堂合稱藥業三大家,但店業規模仍首推震元堂。咸豐末期,太平軍由杭州進取紹興,震元堂店主人避至陡門鎮,另設慈和震藥鋪。

迨太平軍撤走,乃回城重新營造店屋,復振舊業。由於杜氏股東協力,曾先臨時設店於上大路興文橋東首,並公告“震元堂將在原址復業”。至於東如坊震元堂棧屋, 太平軍曾改作“地王府”。太平軍退後,為原主劉雲玉族侄觀清(阿慶)所佔,為此店主杜良誼、杜良嶺多次向府衙控告,連年訴訟。最後總算府告得準,棧屋歸還。杜氏再出錢將該屋由典買為己產。

杜氏震元堂從乾隆開業至咸豐,經歷130餘年,業務發達,店基穩實。但其全盛時期,應為咸豐初期。至咸豐末期,雖因兵燹受損,但杜氏諸東變產合資,重複舊業,生意不減,聲譽依舊。然內部虧乏,時感掣肘。自光緒至民國,該店不得不常將店屋作為籌碼,曾向外姓三次典押回贖。

解放前震元堂的興衰演變

晚清虔修人參再造丸錫罐

杜氏房族為在紹興開拓地盤,除已設有陡門慈和震外,後又在臨浦開設義大震,柯橋開設春元震,東浦開設天寧震、天寧元等5家小藥店,意圖增添實力,互相依存,取得支援。但終因支房人丁繁衍,意見紛雜,矛盾日深,終而各自分立經營。且震元堂股東內部退股、押股、掛支現金、賒宕貨物等現象嚴重,股東監理,內外串通,監守自盜,貪汙揮霍,致使店務日非。

至民國25年(1936)已積欠甬紹錢莊和藥材行等債務達17。9萬餘元之多。因無力償還,債權人寧波通沅、復恆、恆生等11家錢莊及寧波元利藥材行餘楚生等先後向紹興法院起訴,初決清產拍賣,但以無人投標而遷延。至民國30年3月,由債權團總代理人律師陶春暄出面,召集各債權戶在紹興藥王會館集議公決,把債額轉作股本,改震元堂慎記為衡記,於民國34年,由新股東推選寧波元利藥材行餘楚生、紹興升大藥材行張樹藩等9人組成震元堂新董事會接替營業,杜氏經營到此告終。

解放前震元堂的興衰演變

震元堂立賃票

新董事會成立後,因系多股合夥,股東之間往往發生糾紛,又因抗戰勝利後紙幣貶值,職工為保障生活,一再提出增加工資、年貼的要求,董事會乃以送乾股的方式,請當時縣參議會副議長、律師陶春暄為該店常年法律顧問,藉此作為政治靠山,以加強對各股東和職工的控制。

同時,董事會又作出一次性升股、增資的決定,並限定股權只能內退,不得外讓。於是一些無力增資的小股東紛紛將股權出讓給董事會中的大股東,達到了董事會集中股權的目的。在董事會內,董事長餘楚生為了抓震元堂的實權,又委託他的得意門生慈溪黃山人王培卿為經理,獨攬進貨、人事、賬目三權。於是震元堂的一切措施,也就唯餘楚生之命是從了。

王培卿對業務是認真的,也是有一套辦法的。他一貫重視藥材的規格、質量,備貨求齊求全,凡銷量大的重點藥材,力主由產地直調或由寧波元利藥材行過戶轉解。因他青年時坐過重慶莊,對川貨較熟悉,因而川黃連、川厚朴、川芎、川貝母、川巴地、川石斛等,就以高規格、低利潤與同行業競爭。特別對大補藥,看作重點產品,悉心經營,講究質量。因此,原來震元堂的特色和信譽,都能保持不變。

解放前震元堂的興衰演變

金圓券與震元堂金圓券派息

以後金圓券貶值,到處發生搶購風潮,工商業受到很大沖擊。震元堂抓緊大補藥供應,透過四明銀行,與寧波元利行直掛電話,早晚互通行情,採取滬、甬、紹三地邊銷貨邊進貨的辦法,使震元堂在這個經濟大動盪時期能夠站住腳,免遭大的損失。

摘自《紹興文史資料集粹》作者:賀賢能

編 輯 | 王 琴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