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了普惠制,不會沒肉吃

沒了普惠制,不會沒肉吃

近來,一則海關總署公告在業界引起較大關注。公告說:“12月1日起,對輸往歐盟成員國、英國、加拿大、土耳其、烏克蘭和列支敦斯登等已不再給予中國普惠制關稅優惠待遇國家的貨物,海關不再簽發普惠制原產地證書。”

沒了普惠制,不會沒肉吃

對此,立即有人說,這下中國企業要“遭殃”了,出口到這些國家的貨物,將不能享受優惠政策了,有些企業可能要活不下去了。那麼,事實是否如此呢?中國企業是否真的因此就要“遭殃”呢?

要說影響一點沒有,也不實事求是。一項政策的取消,無論是正面影響還是負面影響,都會有的。特別是普惠制這樣的政策,都是對雙方能夠帶來積極效應、互惠效應的。如果取消,不可避免地會產生一些影響。但是,因此就認為中國企業要“遭殃”,實在是有點聳人聽聞了。

眾所周知,普惠制是發達經濟體給予發展中國家的普惠制等關稅待遇,但是,這個待遇,並不是單向的,而是雙向的,發展中國家也會相應給予發達經濟體優惠待遇。在這個待遇中,給惠國可以根據受惠國的發展情況等,適時取消,適時調整。也就是說,此項制度出臺後,並不是一成不變,也不是永遠只會給發展中國家帶來好處的。發達經濟體可以適時取消對發展中國家的普惠制待遇,發展中國家也可以主動不享受普制待遇,不給發達經濟體提供相應的優惠待遇。

沒了普惠制,不會沒肉吃

截止目前,給予我國普惠制待遇的,還有澳大利亞、紐西蘭、挪威等3個國家。尤其是澳大利亞,與我國的貿易爭端、經濟矛盾那麼激烈,兩國關係也已經降到冰點,為什麼澳大利亞至今沒有取消我國的普惠制待遇,說到底,就是此項制度帶來的不只是澳大利亞給予中國貨物優惠,也會給澳大利亞帶去更多的優惠和實惠。不然,按照與澳大利亞目前的關係,澳大利亞早就出手了。這就叫互惠互利,而非單向恩賜。

雖然發展中國家主動取消普制待遇聽起來有點可笑,但並不代表這種可能是沒有的,是完全取決於發達經濟體的。一定條件下,發展中國家也能被動變主動,只是,機率相對小一些罷了。因此,在普惠制問題上,中國並不需要完全被動接受發達經濟體的安排。早在若干年前,歐盟等國家就已經取消了我國貨物的普惠制待遇,中國企業實際早就已經經歷了這樣的“影響”。此次的所謂32國取消中國貨物普惠制待遇,只是收個尾罷了。收尾結束,也就意味著中國與這些國家之間,已經完全切斷了原普惠制方面的相互優惠。如果要繼續享受優惠待遇,就必須透過其他方式,如自貿協定、單邊合作等,從而以新的方式進行合作與共享。

這也意味著,卸下普惠制的“裝束”之後,只要有需要,中國與其他國家之間,還能找到新的合作方式、優惠方式,可以選擇更多符合雙方利益的優惠形式,而不一定非要依靠普惠制。如此,也會給中國企業更多選擇、更多適應國際貿易變化的機會。

沒了普惠制,不會沒肉吃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對中國相關企業來說,由於普惠制的取消,或許會在短時間內對企業產品出口帶來一定影響。但是,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企業要想提升國際市場競爭力,單純依靠政策優惠、勞動力廉價、環境損害等是沒有前途的,而必須要依靠技術創新、產品升級、管理提升、品牌培育等來達到目的。也只有內涵式發展、內涵式提升、內涵式增強,企業的競爭力才會越來越強。依靠政策維持的競爭力,是缺乏應對市場風險能力的,是經不起風浪的,是溫室裡的花朵。只有那些主動投入競爭大潮,主動接受挑戰的企業,才能經受住各種風浪的考驗,才能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臺。

實際上,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中國企業已經經歷過很多考驗。取消雙軌制、從計劃經濟到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再到市場經濟,從閉關自守到對外開放,從純國有體制到多種所有制經濟並存,從廉價勞動力消失到資源消耗要求越來越高、環境承載能力下降、土地等要素資源日漸緊缺,等等。取消普惠制,只是各種變化中的一種,且不是最嚴重的那種,自然,中國企業完全有這樣的消化能力和承受能力、適應能力,不用擔心中國企業會“遭殃”。

倒是取消普惠制後,相關國家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在價格上可能要高出一些了。因為,在沒有取消普惠制時,中國企業可以把一部分的優惠待遇轉化成所在國居民的消費福利,現在,普惠製取消了,中國企業給予所在國居民的優惠也自然而然地取消了,消費的負擔會加重。因此,如果不能與中國建立新的貿易合作關係,相關國家的居民消費也會受到一定影響,這是不可避免的。中國企業生產的產品,可以說是價廉物美,相關國家的居民普遍認可。沒有了中國生產的商品,很多國家不可想象。在這樣的情況下,普惠制的取消,帶來的不只是對中國企業受影響,也是對相關國家企業和居民的影響。這是非常辯證的關係,也是十分正常的貿易關係。

沒了普惠制,不會沒肉吃

正如中國古話所說,“死了張屠夫,不吃混毛豬”,沒有了普惠制,一定有更多新的形式,貿易關係也會更加豐富多彩。

頂部